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0|回复: 0

新华社“炮轰”百万医疗,谁来为“网红保险”正名?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139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发表于 2019-12-23 1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211篇 原创文章

精算视觉
不吹不黑

精算视角看保险



导读:一顿饭钱换百万医疗保障,并非完全不靠谱。



新华社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官媒”之一,在引导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新华社作为中央的“喉舌”,自然要对这些事情批评一番。比如,新华社曾批评过身陷“离婚闹剧”的王宝强:



批评过“毒害青少年”的手游“王者荣耀”:



还批评过市场上借用“区块链”等高科技概念“炒币”的行为:



就在最近几天,新华社开始发文炮轰“百万医疗险”,让保险业的小伙伴们一脸茫然:





新华社的这篇文章,主要指出了现阶段保险市场在销售和宣传“百万医疗险”时的一些“过火”行为:第一,市场恶性竞争,产品设计时不断夸大没有实际用处的赔偿限额;第二,销售中存在误导,以“承诺续保”混淆“保证续保”的概念;第三,夸大产品功能,扰乱市场秩序。

不可否认,新华社所指出的这些问题,的确是如今各家保险公司在销售和宣传“百万医疗险”过程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很不利于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该被管制。不过,新华社可能也未曾想过,这篇文章一出,不仅让“百万医疗险”的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大折扣,就连“保险”也一同被不明真相的群众诟病为“套路多”、“不实在”、“骗子”,让保险业的小伙伴们看过之后十分无奈。

看到下面这些评论,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最近几个月里,从天津保监局、银保监会,再到中央官媒对于“百万医疗险”清一色的负面评价,是否有些“矫枉过正”?我们是否正抱着一个极端的、不切实际的心态去否认“百万医疗险”的真实价值?所谓的“保证续保”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在一些民众刚刚开始产生保险意识的时候,就用如此严肃的语言给他们传递“负面评价”和“风险提示”,是否真的合适?



评论来自于《今日头条》转发的新华社文章



“百万医疗”:最容易“打动人心”的保险

中国人均拥有的保险保障水平特别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2017年瑞再《Sigma 》的统计,中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皆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保险密度337.1,全球排名第47位;保险深度4.15,全球排名第39位)。究其原因,“国民保险意识不强、对于保险理解不深、认为保险骗人”等都是主要原因。然而,那些因为没有保险而一夜返贫、身陷困境的中国家庭又不计其数,轻松筹、水滴筹等捐款平台上大量的募捐事件,不但让人心痛,也令人唏嘘不已。

注:保险密度:Insurance Density,指按限定的统计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的数额,标志着该地区保险业务的发展程度;保险深度:Insurance Penetration,指一国的全部保费收入与该国的GDP总额的比率,是衡量一国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潜力的指标。

在这种社会意识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想要让一些民众接受保险,而且是那种不带储蓄功能、不能返本的保障型保险,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从最初对保险就不信任,再加上动辄就是成千上万块的保费,让这些人压根就不会对保险动一点点心。

不过,“百万医疗险”的出现,可以说是给了原先那些不接受保险的人们一剂非常有效而又诱人的“解药”:每年花费一顿饭的价钱(几百块),就可以换高达上百万元的住院医疗保障。因此,这类产品一经面世(从2016年的「平安e生保」和「尊享e生」开始),就受到了市场的极大关注和欢迎,一度被大家称为“国民医保”、“网红保险”,全面带动了中国健康险的销售,大大提升了中国民众们所拥有的医疗保障水平。

医疗花费高、医疗资源紧缺一直是中国人民最大的痛点之一,便宜的保费价格,搭配上一些“不限社保范围、不限就医原因、不限治疗手段、就医绿色通道”等宣传,很容易就让人们对这种百万医疗险产生了一种“美好的幻想”,引得大家纷纷购买。

无论“百万医疗险”是不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至少我看到,那些最初完全不接受保险的民众们,因为这类产品的出现,逐步开始去了解保险,研究保险,接受保险,保险业真正迈出了为普罗大众高效普及保险理念的第一步。

单从这一点来看,“百万医疗险”绝对功不可没。



“百万医疗”价格的合理性

新华社在文章中提到:当前“百万医疗险”还存在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多数产品设置了1万元免赔额,一般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中的特需不予报销,实际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再扣除1万元免赔额,如果是小病的话,实际上理赔金额并不大。

说实话,对于新华社的这个观点,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

要知道,如今市面上的“百万医疗险”用一顿饭的价钱就能买到,就是因为在产品设计中设置了这1万元的免赔额。如果没有设置这1万元的免赔额,这种医疗产品的价格将会平均上涨很多(经我个人测算,约为3,000元),进而又会成为一款绝大多数民众都会嫌贵的保险产品。

接下来,我们就从“百万医疗”的定价原理出发,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这款产品能做到如此低的保费价格,以及这个价格是不是合理。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1-3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13,196.1元。假设社会医保可以报销70%的费用,则民众平均的自付住院费用约为3,900元(假设都在三级公立医院住院)。

每个病人在住院时产生的自付住院费用是一个随机数,可能很大(比如几万块),也可能很小(比如几百块)。我们选用了一个概率分布来进行近似演示,并随机生成了1,000个样本,来代表1,000位住院患者的自付住院费用金额。

(注:此处选用了“对数正态分布”用作举例,参数Mu=7.75,Sigma=1,因为“对数正态分布”与“自付住院费用通常金额较小,但偶尔发生重症也会发生巨额治疗费用”的特点相符。自付住院费用的真实概率分布可能会有所差异。)



上图中,每一根“细柱”都代表了1位住院患者的自付住院费用。柱子越高,代表该患者产生的自付费用越高。比如:

    1号患者产生了716元的自付费用;

    2号患者产生了1,163元的自付费用;

    226号患者产生了56,130元的自付费用(最大值);

    1,000号患者产生了9,029元的自付费用。


通过分析上图中的样本,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绝大多数样本(938个)的自付费用都在1万元以下。这也就是说,如果保险公司在产品的医疗补偿中设置1万元的免赔额,将有约95%的患者拿不到补偿。

    1,000个样本中,最大值为56,130元。这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概率分布假设下,每1,000个患者中,会有1个人的自付治疗费用在5万元以上。随着样本数量的提升,该最大值也会增大,如我们选择一个有10亿人的样本,自付费用的最大值会达到93万元。

    1,000个样本的平均值为3,810元。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1万元的免赔额,保险公司经营这种补偿自付医疗费用的医疗险,平均的保障成本应为3,810元(不考虑各项费用及佣金)。


如果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中加上1万元的免赔额,保险公司要补偿的医疗费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们可以看到,加上1万元免赔额之后,绝大多数的赔偿(938个)都变为了0。对于剩下的62笔赔偿(即上图剩余的62根柱子),保险公司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补偿总额为54.2万元,这个保障成本平摊到1,000个人头上,每个人只需要交542元,远低于不带免赔额的3,810元。

这也就相当于,当保险公司在一款补偿自付医疗费用报销的住院保险中加入1万元的免赔额,可以令保险产品的保费平均降低3,000元以上。

因此,虽然“一顿饭钱换百万医疗保障”听上去有些忽悠,但从数学的原理上来看,“百万医疗险”的定价是科学的、合理的,并非是为了欺骗大众而设计出来的产品。



“百万医疗险”的实用性

由于1万元免赔额的存在,“百万医疗险”对于约95%的住院都无法起到报销的效果,仅针对那5%自付医疗费用较高的住院才能派上真正的用场。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而言,1万元的自付额却也并非是“不能承受之痛”,完全可以风险自担。真正有可能拖垮一个家庭的,还是那些花费巨大的重大疾病治疗,这种风险才是我们应该通过保险来转移的风险。

因此,“百万医疗险”的真正产品定位,在于用很少的保费支出,去保障一些重大疾病所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而非普普通通的小额住院医疗费用。在我看来,“百万医疗”产品被称为“重症医疗保险”,才更加贴切。



“百万医疗险”的局限性

除了拥有1万元的免赔额外,“百万医疗险”还有没有其他的局限性呢?

当然有。第一,“百万医疗险”不能用于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住院报销,而大家通常都希望在治疗重大疾病时能够享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第二,治疗用药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限制,很多上市的新药(如癌症靶向药)在治疗时都无法使用,也就无法报销;第三,产品有一定的停售或无法续保的风险;第四,由于医疗通胀的存在,产品的价格在未来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不过,由于此类“百万医疗险”的价格只有一顿饭或几顿饭的价钱,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产品,充分、客观地了解其局限性就好,但不要强求其能做到十全十美。如果大家想要保障更加全面、局限性少、又能够续保的产品,则大可以选择高端医疗险产品,不过只怕到时很多人又会嫌高端医疗险太贵。

“又便宜又完美”,天下哪有那么多的好事?



对于“百万医疗险”的思考

自今年4月18日天津保监局发文开始对“百万医疗险”加强监管,到5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将短期健康险宣传“连续投保”列入负面清单,再到6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百万医疗险”的消费提示,最后到6月28日新华社发文指出“百万医疗险”销售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关于“百万医疗险”的负面评价不断。在官方媒体发文之后,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必然会跟进报道此事,有可能在消费者中引起较大的舆论旋风,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红保险”似乎面临着巨大的口碑和信誉危机,有种要被拖下“神坛”的态势。



无论是银保监会,还是新华社,在批判“百万医疗险”时,主要还是剑指销售中所存在的“保证续保”虚假宣传问题,即经营短期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即便是在条款中向消费者承诺了在投保一年满期后不会因投保人的身体状况问题而拒保或单独上调保费,也不能在宣传中使用“保证续保”的字样,因为中国银保监会规定的“保证续保”不仅仅代表着“承诺可续保”,还必须要“保证费率不上调”。

然而,稍稍懂点保险和医疗知识的人都知道,“保证未来医疗险的费率不上调”,根本就是一个前后矛盾的不合理定义。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全世界范围内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敢经营可续保终身的、保证费率不会上调的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报销补偿类保险,其费用成本与未来的医疗费用支出、医疗通胀水平等息息相关。而如今的医疗水平不断进步,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医疗成本和医疗通胀也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增长,根本没有人能够预估50年后的治疗费用会比今天高出多少,自然也就没有保险公司敢在今天确定下一个费率,来为50年后的医疗费用支出买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一个从一开始就不合理的“保证续保”定义,不停地纠结“百万医疗险”是不是符合“保证续保”的标准,不停地质疑不完全符合“保证续保”定义的“百万医疗险”的靠谱性,不停地向宣传“连续投保”、“承诺续保”的保险公司发难,真的有必要吗?这算不算“矫枉过正”?中国保险业又会不会因为这种“风险提示宣传”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当然同意,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在宣传“百万医疗险”的时候,都有很多夸大和误导宣传的成分,我自己也写了很多文章来批判互联网保险在营销时的种种“劣迹”,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会否认“百万医疗险”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不代表我们应该用市场上一两家公司的误导销售行为或没有按照承诺给投保人续保的行为,去否认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保险产品,一个可以让普罗大众花一点小钱就能够获得高额医疗保障的产品,一个真正能够叩开那些对保险“紧缩心扉”人士的内心大门、让他们有意识开始接受保险的产品。

在“保险姓保”这条路上,如何能够在不扰乱市场秩序的前提下向民众更加有效地普及保险知识,如何能够把握好宣传保险产品的那个“度”,如何能够做到保险公司、消费者、监管部门三方都满意,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我想,我们身处这个行业中的每个人,都任重而道远。



               
作者:精算视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4-11-24 07:51 , Processed in 0.0376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