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0|回复: 0

我该去香港买保险吗?

[复制链接]

375

主题

375

帖子

11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35
发表于 2020-5-4 13: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去香港买奶粉或苹果手机,和去香港买保险,这两件事差别太大了。

究竟什么样的商品,值得中国内地的消费者千里迢迢地去香港购买?

你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奶粉。被内地奶粉安全事件摧毁的公众信任,恐怕多年才能恢复。其次是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税收等因素带来的价格优势是内地居民赴港购买这些产品的主要动力。

自2013年以来,内地消费者掀起了购买香港保险的热潮。2013—2016年,香港保险市场上来自内地客户的保费的贡献量持续攀升。与之对应的,是中国保监会先后两次下发通知,提示赴港投保风险,同时明确打击非法代理香港保险的行为。

在很多内地客户眼中,香港保险似乎兼具奶粉的安全(香港保险似乎更容易获得赔付)和数码产品的低价(香港保险似乎更便宜)两大优点。抛开这些一厢情愿的认知不谈,不得不承认,香港保险的兴起自有其天时地利人和。

前几年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内地放开利率初期时产品竞争力尚未完全释放,大量港校的内地生毕业后加入保险营销行业,这些因素都为香港保险市场近年来的火爆创造了条件。

如何冷静、客观地看待香港保险?我们是否应该配置一份香港保险?这些是我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

如何理解香港保险的卖点?

人们倾向于接收和处理简单易懂的信息,关于香港保险,传播最广的信息往往也是简单直白的描述:投资收益更高,理赔更容易,香港保险更便宜。但坦诚地讲,这些卖点都是过于简单化的描述,并非事实的全貌。只有准确认识、理解这些卖点,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收益更高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这为香港保险的投资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香港保险资金的可投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包括但不限于全球范围内的股票、基金、债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风险对冲和资产配置。外加监管环境相对宽松,所以香港的投资自由度相当高。

但投资香港保险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投资的长期性;第二,汇率的波动性;第三,高收益的不确定性。

香港保险主要针对的是长期投资和储蓄,业务员在讲解产品收益率时,往往也会将投资期限尽可能拉长。比如,0岁的孩子在100岁时可得到一笔超乎想象的收益。充分认识长期投资的时间条件很有必要。

还有很多观点认为,美元的长期升值会为购买香港保险的人带来收益。我个人认为,这种眼里只看到货币升值的人可能并不适合购买香港保险。更何况中国政府对于境外投资的限制越来越多,这种以外币升值为出发点的投资注定不会成为主流。

除了投资的长期性和汇率风险,还有一条最容易被忽视的事实:高收益是不确定的。比如最常见的分红收益。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分红收益披露这件事上,香港的保险监管机构做得比欧美和内地差多了。直到2016年,香港保险公司才被强制要求在其官网上披露分红情况。披露分红情况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分红重疾险是香港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形态,而且长时间以来,预期分红的多少,全凭销售人员一张嘴。而客户觉得高额分红似乎百分百能拿到。

考虑到分红重疾险几乎是所有内地人赴港必买的保险产品,对此我得多说两句。即使对于保障型产品,香港市场也更青睐包含储蓄功能的终身重疾险。

在精算师眼中,包含分红的重疾险定价更高。其原因在于,分红会导致更加保守的定价,进而导致更高的预定死亡率、更低的预定利率以及更高的费率。

举个例子:一本需要读者连续订阅20年的杂志,承诺每年都会返还一部分订阅费(承诺分红),杂志方是怎么做到的?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承诺返还的订阅费预先加到杂志订阅费里,但不用加太多,毕竟今天多交的10元订阅费,30年后有可能变为100元。

对保险公司来说,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我(保险公司)估计,未来每年会有1%的客户身故(预定死亡率)。

几年后——哎呀,只有0.5%的客户身故。但当初我是按照1%的死亡率来向你收费的,来,还给你一点儿。

我估计,未来每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5%(预定利率)。

几年后——哎呀,收益率实际上是5%。但当初我是按2.5%的收益率倒推得出你需要缴纳的本金(保费)的,这导致本金比实际需要的多了一些,来,还给你一点儿。

我估计,为卖掉这份保单和履行对客户的服务,需要付出的运营成本占保费总额的10%(费率)。

几年后——哎呀,实际费率只有7%,我预估得多了,自然钱也收多了,来,还给你一点儿。

“双十一”前先涨价再降价,当我们把这种行为拉长到半个世纪,就得到了分红这个功能。说白了,你心心念念的分红,归根结底来自你当初多交的钱。那么,保险公司能不能在定价的时候,把这三样数据都预测准确呢?

对此,保险公司会说,自己也有难处。在未来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死亡率(或者重疾发生率)、投资收益率确实有可能发生变动,万一预测错了,不就赔本了嘛!所以,让我先多收点儿钱吧,如果没出现问题,再返还给你。咱们共进退。

然而客户会这样想:我们确实是共进了,但并没有共退啊!我多交的钱,如同一个缓冲垫,帮你解决了由预测不准带来的潜在亏损;而当需要你我共退的时候,结果却是只有我拿不到预期分红。

道理基本说清楚了,现在趁热打铁,让我们做做下面这道题吧。

分红保险在定价时对精算假设的估计较保守,即保单价格较高,这是因为( )。

A.经营过程中风险非常大

B.产生更多的可分配盈余来吸引客户

C.赔付的保险金额通常比较大

D.分红保险属于高端产品,价格定位较高

这道选择题可不是我编的,而是10年前就出现在中国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卷上的试题。至于答案,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选B)。

如果以上这些你都能理解,相信你现在一定对“分红是不确定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你理解了分红这种设计,并充分意识到分红的不确定性,但仍愿意多花钱搏一把潜在收益,也无可厚非。

这时候,我会给你两个建议:第一,去看看这家公司的历史分红实现情况;第二,尽可能地了解这家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投资能力和偏好。如果你认可该公司的既往投资业绩,看好它的长期投资能力,愿意理性地承担风险,就去买吧。

2、理赔更容易

说到理赔,我们要就事论事,“香港保险”这4个字表示的是特定地域的所有保险产品,要比较具体保险产品的话得在同一类产品里比较。比如包含身故责任的定期寿险,各地的理赔标准其实都一样,就是死亡或者全残。香港定期寿险的理赔限制条件确实更少,突出反映在除外责任上。

内地定期寿险大多会罗列若干条除外责任,比如,对恐怖袭击、战争、酒驾、无证驾驶、核爆炸等情况下的死亡,保险公司不承担责任,而香港的定期寿险产品除外责任基本上只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自杀情况。和定期寿险相比,重疾险的理赔更受人关注。香港保险更易理赔,往往指的就是重疾险。

需要强调的是,和定期寿险只看身故或全残不同,重大疾病险的理赔标准更复杂,加上香港并没有对各家公司保险条款里的重大疾病进行统一定义,因此,很难一言以蔽之地断定内地保险与香港保险哪个理赔条件更宽松。

辩证地看,有时候人们说的“好”,并不一定代表合理与正确。比如,对重大疾病发病率在70%以上的恶性肿瘤(癌症),香港重疾险中不包含甲状腺癌。我们当然可以据此认为内地的癌症责任更好更全面,但实际上香港的做法也有其道理。

甲状腺癌有个特点:发病率高,不过治愈率也高。更重要的是,这种病通常的自费医疗开支不过几万元。甲状腺癌和百万医疗产品中的一万免赔额很像:经过医保报销后,需要自费的金额不多,对家庭不构成财务风险。一旦把它除外,产品价格就会显著降低,堪称“实打实的好处”。

除外甲状腺癌责任,让重疾险的价格更加亲民,内地可以效仿这种做法吗?不行。2018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出现下列行为:

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对恶性肿瘤责任中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进行单独处理,责任设计不合理,设置较低的保险金额,变相缩小产品的保障范围。

其实,保险公司对此是有怨言的: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太高了,以至于整个重疾险的定价都受到了影响,如果将它除外,就可以降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受益……

“你先等一下,你就告诉我,除外甲状腺癌责任这一点纵有千般好处,消费者能理解吗?客户如果得了甲状腺癌,明明是癌症,却拿不到赔偿,消费者会怎么看?”

……

“不许除外甲状腺癌,就这么定了。”

再比如,关于脑中风后遗症,内地重疾险明确了中风的具体表现,比如一肢或一肢以上肢体的机能缺失等标准,只要符合一个即可。而香港重疾险只要求“导致永久性神经机能缺损”,似乎更宽泛。但是,定义越宽泛就越难操作,潜在的争议和纠纷也越多。

所以,到底是不是把疾病定义得越宽泛越好,是不是包含的病种越多越好,这类问题都需要辩证地去看。这类争论常常在香港和内地的保险业务员之间上演,你说这两个病种的定义更宽泛,我说这三个病种更全面,鸡同鸭讲。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感到困惑是常事。

3、价格便宜

保险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其保障的风险的发生率,这句看似浅显易懂的道理却未必是真相。

香港人的人均寿命更长,死亡率更低,所以香港的定期寿险比内地便宜。这很好理解,那为何在人均寿命全球领先的中国香港,定期寿险的价格却远高于新加坡呢?

保险产品的价格不仅仅由风险发生率决定。这就好像一瓶农夫山泉,其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取水成本、运输成本、营销成本。只看一个因素不足以得出结论。同样的道理,重疾险的成本也包含三部分:预定利率、重疾发生率及费率。

香港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更高,加之期限为终身,长期复利带来的价格优势便越发明显。坦率地说,消费者最终看到的是产品的整体价格,他们并不关心三部分成本之间如何对比,只要最终商品的价格可对比、能接受,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

我经常和身边的精算师开玩笑说:你们精算师天生就是“杠精”,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选择赴香港购买保险,需要经历舟车劳顿,并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未来若要变更保单、申请理赔等,去香港也在所难免,这些成本也应纳入决策范畴。既然从消费升级的角度评价赴港投保,只看价格并不应成为消费决策的全部。

对价格认可,致力于满足自身需求,尽到如实告知义务,了解潜在风险。能做到这四点,你就是满分客户。

4、听听政府怎么说

大小事情看监管,是每个内地金融从业者的必修课和从业准则。对于该不该去香港买保险这个问题,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好好听听监管部门是怎么说的。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和保险监管机构都在强调两件事:一是不允许违法违规购买香港保险;二是即使没有违法违规,也不建议购买香港保险。

到底什么是“违法违规”?你可能听说过“地下保单”这个名词。如果你的香港保险合同是在内地签署的,而非本人前往香港签署,那么它既不受国内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就是“地下保单”。这种所谓的“地下保单”存在非常大的风险,正是监管部门定义的违法违规购买的典型。另外,违反国家对于外汇管制的要求、存在转移资产等行为的人,也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如果我亲赴香港投保,在外汇额度内用自己打工赚的血汗钱购买保险,为什么也“不建议”呢?因为在监管部门看来,去香港买保险这件事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在香港保险风靡内地的2016年,保监会发布了措辞严厉的《中国保监会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网上可查),言辞恳切地呼吁内地居民“谨慎投保”,重点提示了以下几个风险。

第一是汇率风险。假设每年要交10万美元,一旦外汇政策有变,换汇无门,你拿什么交续期保费?

第二是收益风险。保险公司在销售分红险时会展示分红收益,和内地不同,香港保险监管部门未对分红演示做严格限制,全凭业务员一张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业务员牛皮吹大了,实际分红未达到预期收益,消费者该怎么办?

第三是纠纷风险。销售误导、不如实告知等行为引发的纠纷,其发生地是在香港,诉讼也是在香港。高额的诉讼费、不同的法律规则和法律体系,你搞得定吗?

说来说去,监管部门只想告诉你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别老想着把人民币变成海外资产。

第二句话是,别老想着赚钱,如果分红达不到预期或者不如实告知被拒赔,没人能帮你。

第一句话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关系,毕竟贫穷限制了我们的行动力。但第二句话却实实在在是说给我们听的。

近5年来,针对购买香港保险的内地客户,究竟存在多少不如实告知的情况,想必很多从业者心里都有数。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炸弹一定会有爆炸的一天。香港保险业遵从最高诚信原则,健康告知也更加严格。加之香港的法律体系相对完善,决不会将客户看作所谓的“弱势群体”,而是有一说一。

说起来有点儿讽刺,通融赔付、人情化处理、息事宁人,对本就错误的事情引以为傲,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有点儿令人悲哀?更健全的制度、更完善的体系,才是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的应有之义。但对于内地消费者来说,这些规定都显得不近人情,因为很多消费者还没有“进化”到这个阶段。

成年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无可非议,但很多消费者都没把自己当作成年人。他们的共同想法是:不管怎样,我都不能吃亏。当然,这不光是保险业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分析

保险业有一个普遍的观点:保险是嫌贫爱富的。这句话对香港保险业同样适用,或者说更加适用。

2015年,香港市场每卖出10张保单,就有2张来自内地客户。而更关键的数据是:内地客户趸交保费的平均金额为400万元,远高于香港本地客户。

“海外配置资产”这6个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当仁不让的阶层属性。在迪拜买游艇,在曼哈顿买楼,这些投资肯定和中产阶级没什么关系,所以不少人退而求其次,寻找其他象征高端生活的消费品,香港保险正好符合他们的这一需求。

某天我太太突然发现,原来经常在朋友圈晒下午茶照片的闺蜜,发了一张香港某保险公司的保单,还配上了一段文字:

“谢谢老公,专门带我去香港买买买,还给我买了一份美元保险。”



抛开哪里的保险定价更贵、哪里的规则更严不说,随着香港和内地的交流日趋频繁,保险业的统筹发展与合作也是必然趋势。2017年,中国保监会已经与香港保险监管当局签署了框架协议,正式着手启动对双方监管制度的等效互认。这不仅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参照内地偿付能力评估标准评价香港的保险公司,更意味着两地保险市场将进一步相互开放和融合。

所以,如果你愿意接受跨境投保的一系列潜在风险,并对自身需求有明确的认识,大可多一种选择。在此,我总结了赴港客户的若干共性,供你决策时参考:

一是家庭税后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以一家三口为例,仅投保香港重疾险每年的保费就为3万~4万元人民币(编者注:保额配足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其他类型的保险和投资预算,外加往返交通、住宿成本,评估自身的经济实力尤为必要。而对于土生土长、长期扎根内地的普通家庭来说,内地的保险产品完全能满足需要。

二是对美元资金的需求客观存在。比如父母计划送孩子去留学而提前储蓄的美元,其消费价值更重于投资价值,也意味着该家庭能够承受美元资产的波动。就好像自用住房,一定范围内的涨跌无须去管。

三是有海外长期居住甚至移民的需求。内地重疾险的理赔往往要求提供公立医院的诊断证明,对于常住海外人士来说不太适用。

四是能找到足够专业的香港本地保险人。在香港,你几乎看不到互联网保险的影子,加之产品复杂,专业人士的介绍必不可少。

本文摘自槽叔:《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END)



                               
作者:楷程之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4-11-24 08:53 , Processed in 0.0378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