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5|回复: 0

你干嘛让我买香港保险?

[复制链接]

408

主题

408

帖子

12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4
发表于 2023-12-17 17: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为你解惑

香港保险的产品设计比内地更优越?

香港保险的收益比内地更高?

香港保险公司比内地更稳定?

香港保险的服务比内地更好?

买香港保险算不算是资产配置?

看结论,直接拉到最后



笔者自小在上海长大,虽出身普通家庭,但谁还没几个有钱亲戚呢?笔者读大学时,第一次听说有钱亲戚跑到香港专门买保险,后来笔者也工作了,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优秀的同辈因为工作或者生活原因经常出境,也在接触境外保险,主要是香港保险和美国保险。

自笔者正式入行时,“恰逢”美联储加息高涨,随着境外保险热度迟迟不退,也有人来咨询笔者关于香港保险是否值得购买的问题。

有趣的是,前几天美联储表态加息周期进入尾声、即将开始降息的当晚,一位热衷于购买香港保险的朋友来咨询笔者怎么以最小的损失退保,原因是他觉得自己上当了、后悔了。

笔者用陈铜老师的话来解释这种有趣现象:

之所以会出现混乱的认知,

是因为内地的消费者还没有

足够正确的保险、投资规划的理念,

大多数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产品角度

香港保险比内地保险更优越?

全世界的保险条款都是完全公开透明的,不同于科技产品、项目专利,保险保障的内容与方式在条款中一目了然。

在产品设计上,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保险公司都会相互学习、参考彼此保险产品的优越设计,所以,内地的保险和香港、美国这些境外保险不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一定要说差别,往往是当地的疾病发病率、人均寿命等因素所造成的,这是彼此不能模仿的。

举个栗子:寿险

部分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寿命很长,相应地,寿险产品的价格就不会太贵,因为短寿的人群比例低。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因为各个地区都有相对低价实惠的保险产品,内地有些保险公司的产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比较,保障范围更广、价格更低廉,这些都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现象。

何况近些年内地的保险产品设计更新很快,如轻度重疾之后增长重疾保额、日运动步数达标增加重疾保额等等设计,都是非常独特新颖的保障方式。

所以,产品设计未必是我们选择产品的首要参考因素,毕竟不存在绝对的产品设计差异。





收益角度

香港保险比内地保险更高?

保险产品的收益,主要指的是保险的浮动收益,分为“分红”与“万能”两种收益。

通常情况下,各大保险公司官网上都可以查询到有关“分红”和“万能”结算利率的报告。

分红产品



分红产品的实际分红基本没有直接披露,而是用分红实现率来表达的,笔者以香港友邦和中国平安官网公示,随机选择了产品所对应的分红实现率作一展示。

栗子1:境外保险——香港友邦



栗子2:内地保险——中国平安



各家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笔者认为没有比较的意义,原因很简单,分红实现率的公式说明一切:



万能产品



“万能”产品的结算利率都是按月列明,非常明确。

经过查看,我们会发现收益有高有低,大部分“万能”产品的收益反而比同期内地“万能”产品低一个百分点左右。

一些香港保险公司在内地有分公司或者其他形式的合资公司的,比如香港友邦在内地有友邦中国,保诚在内地有中国信诚,安盛在内地有工银安盛,它们的万能产品收益都明显高于其在香港的兄弟公司,这些信息在各自官网上都有公开披露,就不多做赘述了。

笔者无意强调哪里的保险产品收益更高,而是希望说明:

不同地区的保险产品收益

跟该地区的市场投资水平有很大关系,

这不是产品的问题,

而是投资环境的问题。

一般来说,哪个地区的银行利率水平高,那里的保险产品“分红”、“万能”收益也相对高一些,因为保险产品为了保证收益稳定,其投资方向会以大额协议存款、短期金融企业债为主。





经营角度

香港保险公司比内地更稳定?

原保监会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银行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建设工作,简称“偿二代”,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在全球金融监管体系中,内地保险业管理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保险保障基金也大大提高了行业的安全性。

如果一定要比较内地金融业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金融业的稳定性,笔者认为需要通过多角度来探讨,毕竟两者间的法律监管体系会计准则市场体系,甚至根本的所有制都不一样,很难阐述完整,得出的结论也不具备权威参考价值。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机构运营的安全性,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的,何况消费者不会去关注或调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盈利状况,一般都是看“宣传”,比如凭借保险公司在世界上的排名来判断该公司的好坏。

2023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上榜的15家“人寿与健康保险(股份)行业”的公司排名,同时也标注了这些公司同年度的《福布斯》杂志世界2000强排名。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关注的境外保险公司与内地四家上市保险企业的排名对比。



《财富》500强以销售收入为依据进行排名,比较重视企业规模;《福布斯》2000强则综合考虑年销售收入、利润、总资产和公司市值四项指标。





服务角度

香港保险公司比内地更好?

最能体现服务的环节,就是理赔。

影响理赔体验的因素挺多,与保险公司的覆盖范围、科技力量、人员专业性、沟通的便利条件都有关系。

消费者如果关心保险公司的服务,那么需要记住一点:在哪里发生风险,最好就在那里解决。

因为发生风险进行理赔时,如果跨地区甚至跨境,保险公司在求证诊断/事故的资料时,工作内容必然增多,甚至境外诊断资料还需要翻译加公证,这些都会增加理赔时间,而所有消费者都希望越早拿到理赔金越好,如果理赔流程拖沓,显然会影响理赔感受。

近年来,关于香港保险理赔困难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这主要是因为投保的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常住地的法律环境不同,产生了许多理解上的差异。

香港是依据英美法系的法律解释来保证严谨性,而内地是大陆法系,两者之间连健康告知都存在无限告知与询问告知的巨大差异。

加之大部分长期生活在内地的投保客户,在进行保险理赔申请时提供的主要是内地的诊断证明和病理报告,也给香港和其他境外的保险公司理赔确认事实增加了困难。

保险产品的风险精算有明显的地域特性,任何保险公司的风险发生率都主要参考当地的死亡、重疾、意外的发生率,不会参考全世界的死亡率数据表,因为只有利用当地的数据,才能设计出足够精确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价格来服务当地客户。

这也决定了保险公司会更谨慎地对待长期居住在非本地的、风险发生率与本地差异较大的投保人群,因为这些人群的非正常出险概率很有可能会打破保险公司的风险发生率依据,造成经营损失。

所以,长期生活在哪里,就用哪里的保险来解决风险。

如果外籍人士长期生活在内地,也需要内地的保险。反之,长期生活在境外的中国人也最好在境外配置当地保险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在风险发生时得到最近、最高效、最直接的服务。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保险规划的内容是与消费者的风险需求直接相关的,而风险需求是随着收入、家庭结构、支出、负债等发生相应改变的。

因此,即使没有发生风险,消费者也需要定期调整规划的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也显然是由身边的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士来提供更有可行性。





购买境外(如香港)保险

算不算一种全球资产配置?

保险就是一种资产形式。

只不过谈到资产配置时,要用资产配置的理念。

不少人反感保险的一大主要原因在于,保险的现金价值在缴费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所交的总保费高,这样的投资难道不亏?

也有真正了解保险的人此刻会说,还有保障的价值。

其实,笔者特别想呼吁:

不如就让

保障是保障、投资是投资,

保障就用常居住地的保险产品来解决。

投资的目的是在预期的周期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如果要高收益,可选择的金融工具非常多,真没必要通过投资保险产品来实现。

保险产品要想提高收益,也是要将现金价值的投资方式增加更多地证券投资模式,也就是说,那些能够得到较高收益的保险产品,都是在设计的时候就选择了更多金融衍生工具来提高未来的收益,那为什么不直接去投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

之所以很多人为了获得更高收益选择购买香港保险、美国保险,是因为这些人在这些地区没有购买其他金融产品的权利。

甚至一些人是用自己的人民币银行账户支付所需要的外币保费,认为这就等于换了些美元,为自己做了全球资产配置,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认知。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外汇管理制度,这是维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支平衡、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

“境内机构、境内个人向境外直接投资或者从事境外有价证券、衍生产品发行、交易,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国家规定需要事先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的,应当在外汇登记前办理批准或者备案手续。”

该条例的第三十九条规定:

“有违反规定将境内外汇转移境外,或者以欺骗手段将境内资本转移境外等逃汇行为的,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期限调回外汇,处逃汇金额30%一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逃汇金额30%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合理合法的外汇需求,比如子女境外上学的学费,可以申请用汇,生活费也可以另行申请,每人每年2万美元以下无须提供生活费证明材料,这些额度并不占用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用汇额度。

但,私自将人民币换汇以购买境外投资产品、房产,是明确违反我国的外汇管理条例的,保险当然也是其中的一种。

在内地的《个人购汇申请书》上明确规定:

“境内个人办理购汇时,不得用于境外买房、证券投资、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性返还分红类保险等尚未开放的资本项目。”

总体来说,只有本身具有合法境外收入的消费者,才有资格购买非内地的保险或者金融产品。

这些年逐步严密完善的金融监管,加上各国共同申报准则( 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CRS )的广泛实施,使得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换越来越透明。

全球资产配置是在使用合法收入、依法纳税、不违反外汇管理条例的前提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不同类型的资产组合规划。

而大多数咨询香港或美国保险的消费者并没有内地之外的收入,将来如何证明自己这份保险的合法性呢?

如果连缴费的资金来源都说不清,这个保险的实施显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这也是笔者不断强调在常居住地购买保险的原因。

消费者在常居住地必然应有合法合理的当地收入,赔付的资金也只能进入保险产品所在地的银行账户,正好能为其在当地的生活所需费用进行补充。



笔者

总结&思考

第一,拥有内地之外的合法收入的人,才可能正常购买非内地的港币或美元保单。

第二,尽量让自己的保险是在常居住地提供理赔服务,理赔体验会更加良好且高效。

第三,有资格、有条件购买香港或其他境外保险的消费者,也不要被所谓的产品收益宣传干扰了正常的保险规划思路,合理地根据风险需求规划组合产品才是重点。

笔者最后强调两句:

第1句

如果追求收益

不妨科学地进行投资规划

购买真正的投资金融产品,不要纠结于保险

第2句

保险产品对比的意义非常有限

合理根据风险需求规划组合产品才是重点

觅一位信得过的专业人士为你做这些吧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笔者才疏学浅,但擅长深究求证与总结分析,喜欢和同业老法师聊天,喜欢向见多识广的客户学习,偶尔也刷刷自媒体上的砖家科普,看了些资料/书/政策,在怼怼族家人的激将法下,写下了今天这篇,算不上建议,但能称得上笔者关于境内外保险阶段性的总结与思考吧。

人无完人,笔者今天写下的内容,难免会有疏漏和不全的地方,也欢迎大家私聊指正探讨。

作者:希筝100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4-11-26 06:03 , Processed in 0.0358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