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2|回复: 0

深度观察:什么是香港保险?

[复制链接]

440

主题

440

帖子

133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30
发表于 2024-12-27 17: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产阶层渴望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新兴富豪们则梦想将新财富转化为稳固的家族基业。在这个金钱永不休眠的时代,财富的另一面总是伴随着无尽的忧虑:

    如何有效对冲货币风险?

    海外投资应如何合理布局?

    每年7%的复利增长,真的触手可及吗?

高净值群体的需求清晰明了,然而当前的投资环境却显得颇为严峻:利率持续下滑、A股市场波动不定、房地产市场深陷周期困境……这些无不加剧着人们的焦虑情绪。
正当此时,作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挺身而出,称手握良策,能够安抚天下人心,以其多元货币体系、全球投资视野以及超额收益潜力,回应了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种种期待:
只需投入500万,六年后即可每年享受6%至7%的稳定回报,直至百岁之年。更令人心动的是,这笔财富还能作为家族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实现财富的跨代延续。
这听起来确实颇具吸引力,仿佛通过香港保险这一跨境金融工具,就能一站式解决大部分财富管理的难题。然而,对于内地客户而言,这款工具是否真的如此便捷高效呢?
市面上的回答大部分都含糊不清、套路满满,甚至不乏误导性的内容。科普资料的匮乏,与香港保险产品的热销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我们决定亲自上阵,从内地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香港保险的方方面面。

01

香港保险是什么?

关于港险,一个常见的误解在于将其简单视为内地保险产品收益更高的替代品:
“无非就是一类比内地收益更高的保险。”
诚然,收益是考量保险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绝非全部。
首要的是,港险与内地险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保险制度差异。
港险由香港的保险公司依据香港的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并受香港法律管辖和保护。对于内地客户而言,它首先代表的是一种境外资产。
其次,两者在货币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
内地保险产品几乎都以人民币计价。而香港保险则多为美元资产,且支持多种货币投保,这恰好满足了内地客户对于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认知差异。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香港保险。近年来,超过80%的新单保费流向了储蓄型的终身寿险,平均每张保单的保费超过了30万美元。港险的客户群体越来越呈现出高净值化的趋势。
换句话说,你的财富越多,对港险的需求可能就越强烈。


02
分红险的收益从哪来?


为何保险公司敢于承诺未来数十年的长期收益?
这其实与我们在银行存钱有相似之处。我们将钱存入银行,一段时间后取出,不仅能拿回本金,还能获得利息。
因为储户的存款构成了银行的负债,银行有义务偿还并支付利息。同样地,每一份保单既是客户的资产,也是保险公司的负债。保险公司持续对客户负有债务,因此每年需向客户支付一定的利息。
分红险之所以能提供比银行更高的预期收益,原因在于客户的资金存放时间更长,且能配置不同的底层资产。这些底层资产决定了资金能创造多少收益。
简单来说,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收到保费后,保险公司会利用自己的投资部门或外部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将资金进行投资。当保单到期或发生理赔时,保险公司再收回资金并支付给客户。
乍看之下,保险公司似乎只是起到了资金中介的作用,将资金投向更盈利的领域以赚取差价。
但实际上,它们的任务远非如此简单。保险公司每年都需要确保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包括风险、收益和投资期限等多个方面的精确对应。
不过说到底,钱主要还是投向两个地方:债和股。

[img=453,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3jb6cgHmdTSPoUyf5QrvBGb4tG84uW256xn95tOECo2nicQeUMKChdp02hxc8mxxK886PwGvQ9RYW4X2U7zZ1n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img]

首先来谈谈债券,即固定收益类资产。这类资产的特点在于到期时还本付息,但其收益会随利率环境的变动而波动。
在过去的两年里,美元处于加息周期中。作为无风险资产的代表,3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长时间维持在4%的高水平。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配置板块:安全性高、投资期限长、收益率也相当可观,非常适合用来为保单的保证收益提供支撑。
然而,即便是在美国国债收益率达到这一罕见高点的背景下,4%的收益仍然难以填补分红险所承诺的高额回报。无论是几年前的6%还是当前主流的7%长期预期收益,如果仅依靠投资美国国债和公司债,都会存在2%到3%的收益缺口。
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口,必须配置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这类资产的代表是股票,此外还包括基金、房地产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私募股权等,它们通过净值的增长来实现收益。与固定收益资产相比,权益类资产的风险更高,但潜在收益的天花板也更高。
在1802年到2012年这个历史区间,按照沃顿商学院教授杰里米·西格尔(JeremySiegel)的研究,扣除通胀后,股票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了6.6%。长期债券紧随其后,为3.6%。今年炙手可热的黄金,复利只有0.7%。
香港保险立足于资金自由度极高的金融中心,有能力在全球市场捕捉机会,除了香港本土,资金主力布局美国、欧洲和亚洲。
明确了港险所锚定的底层资产,看似神话的7%复利,其实也就比较明朗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假设权益类资产的长期回报是8%,固收类是4%。
那么保险公司可以把75%的资产配置成权益类资产,得到8%*75%=6%的浮动收益。
剩下25%,配置为固收类资产,也就是4%*25%=1%,两者相加,再减去0.5%的保司费用成本,就能够得到6.5%的长期预期收益率,刚好吻合这几年主流分红产品的宣传。




从2017年开始,香港监管开始施行「指引十六」(GN16),强制要求保险公司在自己的官网上公布过往5年分红保单的红利实现率和过往派息记录,并且要求说明分红的计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你理解了分红,就理解了港险。

03
真有7%吗?
如果你在2018年或2019年左右购买了香港的分红险,可能会记得当时宣传的预期收益率大约在6%左右,而非7%。然而,近年来,主流产品的宣传中几乎都将远端收益率定在7%以上,甚至今年的一些新产品,对于70年或100年的预期收益率更是高达7.2%。
在五年的时间里,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是否真的有了如此巨大的飞跃?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有其代价。在预期收益率提高1%的同时,港险的保证收益率也在悄然下降,从大约1%减少到不足0.5%。
基于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的原则,这也意味着港险的底层投资策略正在发生集体转变: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以追求更高的浮动收益;同时减少固定收益类资产,导致保证收益率同步降低。
但这种转变也引发了新的担忧: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增加意味着更高的波动性。为什么香港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变得越来越激进?甚至传言香港监管机构要干预,并计划在明年停售7%收益率的产品?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而言之,预期收益率越高,产品的销量就越好。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一旦有公司尝到了高收益产品的甜头,其他公司就会迅速跟进。
从保险精算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配置逻辑并无不妥。
对于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说,标普500指数应该并不陌生。它涵盖了500家美国顶尖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的总市值约占美股市场的80%,被视为投资的黄金标准。
过去10年,标普500的年化收益是9.78%,过去100年,是7.45%。

[img=108px,49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3jb6cgHmdTSPoUyf5QrvBGb4tG84uW259TDNMekibb2ZHF3fU87WUyC2aYiag42zlWTcp2oTsrFDO7ic6iaxAiaEy5Q/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img]

所以哪怕只是最保守地定投指数,保险公司也有希望拿到权益类资产8%左右的收益,从而实现分红险长期7%左右的大饼。
按道理,如果由专业资管团队,进行积极主动的投资,还有机会拿到更高的年化收益,比如10%。
这部分超出预期的收益,还能通过分红平滑机制,在行情不好的年份,保持分红实现的稳定。所以从精算角度,无论是6%,还是7%,都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假设,有着过去几十年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打底。
但是,过去不能代表将来。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未来几十年,美股还能继续涨吗?

[img=137px,81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3jb6cgHmdTSPoUyf5QrvBGb4tG84uW25IicAcibQSC2S75IWrMI4NjPZ5Qw4Tt1xUmHZyBPHfftsrcV7Yeynw4KQ/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img]

这张图的两根线,分别代表着美联储资产负债和标普500指数。
在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这说明了一件事,股市行情,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股价指数上涨的动能,来自于货币超发。
更通俗一点就是,美联储一放水,美国的股市就会往上涨。只要美元的霸权能够继续,美联储不定期地放水,这些超发货币就能够成为美股向上的推动力。
在这个预期下,港险画的大饼,确实有坚实的精算基础,可以帮助客户抵御放水带来的通胀(美元通胀率2%左右),并分享到放水带来的财富增长红利。
这种情况会继续下去吗?答案取决于两点。一是美元霸权是否能继续,二是美联储会不会改变这些年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
答案就见仁见智了。也正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分红险才是分红险,而不是直接提供客户6%、7%的保证收益。
至少在目前,美国仍是全球经济最强盛的国家,它的资本市场具备着最强的吸引力:全世界的顶级企业会优先选择美国上市,全球的资金也会优先考虑投资美股的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美联储长期放水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去主动参与权益类的美元资产配置,我们的资产价值就会被超发的货币稀释。对于资产达到一定量级,有风险分散、全球配置需求的客户来说,这种威胁是确定存在的。
这时候再来理解港险,它就有了比较独特的价值:一款低门槛的美元资产配置工具。

04

港险全球领先?

同样是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分红险的预期收益,普遍只有4%左右。
离美股更近的美国保险公司,近水楼台也没能先得月,收益一般在 2% 到 6%。同样不如港险。
为什么是香港独占鳌头?
如果有人跟你说,因为香港保险最成熟、投资能力最强,这只是一个很表层的解释。
比如新加坡,直接原因就是监管限高。过去几十年,新加坡保险主要服务的对象是本土客户,他们大多数配置的是新币保单。
基于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的原则,新加坡分红险的固收资产需要配置相应的新币资产,主要是新币的政府债券。
新加坡国债收益率常年走低,于是新加坡保险协会认为,应该降低客户对分红型保险投资回报的预期,因此决定调低演示性投资回报率。
从2021年7月1日起,新加坡所有新出售的分红险,演示性投资回报率降低。乐观预期从4.75%调低到4.25%,悲观预期从3.25%调低到3.00%。
新加坡的保险公司也会按监管要求的演示收益开发分红产品,并配置对应的底层资产,而不是在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比拼谁的预期收益率更高。
但在香港,监管的干预程度更小:没有指导的演示利率,也不会干预各家保司的资产配置。另一方面,港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且不设外汇管制。所以含金量最高的美元,成为香港资产配置的首选。美元保单占据主流,港险也就对应配置了更多的美元资产。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卷出了目前7%的预期收益。
顺带一提,也是来自监管层面的推动,新加坡开发了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定期寿险。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专门聊一期。
最近传言香港监管也要出手,限制预期收益的军备竞赛。按流传的窗口指导文件,未来美元保单的港险收益可能被限制在6.5%以下,港币保单被限制在6%以下。



但靴子还没落地,大家不必着急。不要被停售冲昏头脑,匆忙入手当前7%的产品。
因为预期收益只是预期。越高的浮动收益,意味着产品的波动性越强。而演示的7%收益,在每年100%的分红演示下,也需要70到100年的超长期积累。
如果单纯基于7%的预期投保,而忽略了苛刻的前置条件,持有几年,很容易感到货不对板,觉得资产错配,又匆匆退保,产生损失。
事实上,绝大多数分红险第10年IRR都在2%出头,第20年,IRR也很难超过5%。放在内地当前的降息环境,这样的中长期收益确实优越,但距离许多人想象中的7%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在投资前,弄清楚产品的原理机制,做好预期管理,还是挺有必要的。
而美国分红险的预期收益不如香港,主要跟市场有关。香港保险市场,超过80%的保费都集中在寿险业务。所以竞争格外激烈,水分也被挤得更干净。但在美国,寿险份额只占总保费的三成左右,而且当地人有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到权益类的美元资产配置。分红险这项独特优势,对香港、内地客户吸引力十足,放在美国就没这么成立。
近年来,在美国和新加坡市场表现强劲的,是指数型万用寿险(IUL)。收益跟标普、道指、纳指等股市指数挂钩,也能够提供长期6%左右的收益演示。未来我们也会专门出几期文章,分析它的运作逻辑。
于是分红险这一个细分品类上,美国的各大保险公司卷得没香港那么厉害,预期收益也就不如港险这么高,但差距不大。
这是一份美国的分红型终身寿险产品的历史回报与底层投资。可以看到,无论是收益还是配置逻辑,都和港险高度类似。
[img=593,48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3jb6cgHmdTSPoUyf5QrvBGb4tG84uW25ctzr6nmMesAHwhOicrP3XFviavRLWpB2N1xkjQT2VS7EPWDemLnf4GaA/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img]

[img=581,58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3jb6cgHmdTSPoUyf5QrvBGb4tG84uW25lauNc2Yt8ILsnUEEN9xLk3iagUwP9y18ickIRuCfVJ8dCHwTJHuWOffA/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img]

但对于内地居民来说,还有一个不好跨越的门槛:外国人投保美险,需要证明跟美国有强关联,远不如港险友好、便捷。

05
分红到底怎么分?

说完收益何以可能,接下来我们聊一下怎么落袋为安:香港分红险的收益怎么发放?
过去业内通常会将分红险分为两大类:英式分红和美式分红。
简单来说,英式分红,分的是保额。打个比方,像进取型的企业家,想要尽力把市值做到最高。赚到的钱,都拿来扩大再生产。所以在理想的情况下,英式分红的资金利用效率更高,将来有机会赚到的钱也更多。
缺点就是,他的流动性相对差一点。在前10年、前20年,想要把保额折合为现金提取出来,就要忍受一定比例的折损,可能100%的保额,只能换算成80%的现金。
美式分红,分的直接是现金,类似保守型的企业家,看重资金的流动性。赚到的钱,会放进现金账户里吃利息。资产整体的增速会慢一些,但胜在落袋为安。
上面说的,是按年派发的分红,英式的叫做复归红利,美式的叫做周年红利。
还有一类分红,叫做终期分红(英式)或者终期红利(美式)。它们要等到特定的保单年度才会开始派发。保险公司每年都会重新宣告一次,可升可跌,要等到理赔或者退保时,才能取出来。
有付出,就有对应的回报。终期分红/红利的流动性不佳,意味着它能给客户带来的预期回报更多。保险公司在进行底层资产配置时,对这部分资金的投资策略也会更激进。
上述的专业名词和特点,我们整理了一份表格,供大家参考。



这几年开始,港险普遍开始追求更高的预期回报,所以产品普遍在增加终期分红/红利的占比,来为客户博取更高的收益。
当然,不是所有客户都喜欢高风险高回报的分红方式。所以为了满足多样的投资偏好,港险也对应设立了红利锁定功能。一般在保单的15年后,客户可以指定一定比例的红利,不再参与权益类投资,改投固收类资产,获取较低也较稳定的回报。

06

总结

最后来做个总结。
前段时间A股市场的火热,重新点燃了众多投资者的梦想。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这样说道:“闪电落下来时,你要在场。”
但问题在于,如何“在场”?在哪个“场”上?不同的答案将引领我们走向不同的资产配置路径。
港险其实并不神秘。分红险的核心在于,在权益类资产的高风险高收益与固收类资产的稳健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根据客户的具体资金需求和投资偏好,分红险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例如,那些封闭期长达15至20年的分红基金,旨在实现财富的长期增值和家族财富的代际传承。
又如,作为20年期限大额存单的有力替代,提供4%以上的年化收益率。
再比如,它还是一种低门槛配置美元资产的途径,帮助内地投资者参与全球资产配置,有效分散风险。
得益于保费的长期稳定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则优势以及香港保险市场百年的积累与经验,香港保险公司得以始终站在资本市场的最前沿,通过分红险这一形式,为自己和客户捕捉市场机遇,并转化为可观的投资回报。


简介 INTRODUCTION
第一金融资讯服务平台是由香港、台湾及国内的金融行业精英共同成立的全方位理财机构。公司管理团队均拥有超过二十年以上的海外投资及理财经验。第一金融资讯服务平台成立至今已发展形成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三条业务主线,并以跨境资产配置及跨世代财富传为公司业务之核心领域。公司旨在提供贴心的产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穿越周期,持续有效地为投资人创造价值。第一金融资讯服务平台以专业的实力、态度,为合作伙伴及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及安全的金融服务,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微信号 financialplatform
免责条款第一金融资讯服务平台不保证所提供资讯的精确性和完整性,一切以保险公司的资料为准。以上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推介或邀约客户投资。本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资讯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2-23 18:13 , Processed in 0.0363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