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回复: 0

重疾险毫无用处?

[复制链接]

186

主题

186

帖子

5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8
发表于 2025-1-21 09: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日常咨询工作里,有一个问题反复被提及:“医疗险难道还不够吗?为啥非得再买重疾险呢?”

常见的回应是这样的:医疗险主要应对的是住院期间产生的医疗费用,它具备报销性质,是在医保报销的基础上,对剩余合规费用做进一步报销,只要满足相应条件,就能持续报销。但医疗险有个显著弊端,就是无法保证终身续保。人上了年纪,身体素质下降,极有可能面临断保的情况。

反观重疾险,它解决的是出院后各类开销的补偿问题,属于给付性质,一旦被保险人确诊患上合同中约定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会一次性赔付一笔资金给患者家庭,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度过艰难时期。

重疾险能够提供终身保障,如果短期内不幸出险,相当于以较少的保费,撬动高额的赔付金;要是长期没有出险,这份重疾险也相当于一笔多年期的安全低息存款。

不过,对于 “补偿院外各种支出” 这样的回答,不少人会觉得,“道理是懂了,可没什么切身体会啊”。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家中没有身患重病的亲人,确实很难对重疾所带来的影响感同身受,这完全是人之常情。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打算将自己在从业过程中所接触和听闻的事例整理出来,暂且把它叫做 #重疾故事集# 。这里面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他人正在经历的真实人生。



7岁女孩白血病背后的异地求医账

在一个原本平静的家庭里,7岁的小女孩被诊断出白血病。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家庭的宁静。

为了给孩子争取最后的希望,妈妈毅然决然地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医疗资源更好的城市,开启漫长的求医之路。

在异地光是每月租房,就需要花费2000元。这笔钱,看似只是为了有个栖身之所,却是在这个陌生城市治病的 “刚需”,省不得。

然而,这仅仅是租房的费用。除此之外,日常生活开销必不可少,孩子身体虚弱,需要补充营养;各类消毒用品,是为了给孩子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防止感染;还有每天往返医院的打车费,因为孩子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承受公共交通的折腾。

这些费用,都产生在医院之外,医疗险无法覆盖报销。每一笔开支,都像一座小山,压在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身上。



↑援引公众号“菠萝因子”《永不放弃的妈妈》



37岁,器官移植背后的50万重压

37 岁对于许多人来说,正是事业稳步上升、家庭幸福美满的阶段。然而我自己的身边有一个同事却在这个年纪,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危机 —— 肾衰竭,不得不面临肾移植手术。

在经历了漫长的五年苦等后,终于等来了一线生机。但为了顺利完成这场关乎生死的手术,一系列繁杂且昂贵的费用接踵而至。给黄牛的好处费、肾源供体家属的相关费用,以及做移植手术本身的高昂手术费等等,前前后后加起来,竟高达50万。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当肾透析走到尽头,肾移植往往成为最后的希望,也就是通过更换一个健康的肾脏来延续生命。然而,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晓:在器官移植手术的整个过程中,器官本身所需的费用,以及获取器官过程中产生的这部分开支,医疗险是不予报销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巨额费用,全部需要患者家庭自行承担。这笔50万的开支,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了这个家庭的肩头,让他们在与病魔抗争的道路上,又增添了几分艰难与沉重。



↑援引某医疗险条款

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不是说器官捐献免费吗?获取器官还会涉及到钱?



简单来讲,一个器官从捐献者体内取出,直至在受体内完成移植,这一过程涉及到极为复杂且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技术,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由此产生的费用相当高昂。

那么,这笔钱该由谁来承担呢?

医院、医保以及商业医疗险都不会负责;

显然,也绝不可能让捐献者承担(毕竟这么说太不近人情);

所以作为接受器官移植的受体方,也就是直接受益者,无疑要承担这笔费用。

如果是拥有重疾险,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笔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来出。“重大器官移植术” 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颁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 年修订版)》中明确规定的必保重大疾病之一。在各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产品里,针对这一疾病的理赔标准都是统一的:



一般获取肝源/肾源预计是(20-30万),匹配骨髓预计是(50-80万)。



37岁脑中风:康复照护的艰难之路

37岁,本应是充满活力、为梦想拼搏的年纪,然而,一位博主的亲人却在此时遭遇了脑中风的沉重打击。这个消息,让人不禁感到震惊与惋惜。

患者在ICU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周,花费了十多万,才好不容易从死神手中夺回一条命。病情稳定后,便办理了出院。但所谓的 “稳定”,并非意味着治愈,残酷的现实是,出院时他已全身瘫痪,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自此患者每日只能躺在床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吃饭只能依靠鼻饲管摄入流食,每天还需要频繁更换尿不湿。由于患者体重达150多斤,家人无力独自照料,只能聘请身强力壮的男护工。护工费用一天300元,要是周末不休息,还得额外增加费用,如此算下来,一个月护工费就高达1万块,一年便是12万。

而后期康复,对于脑中风病人来说,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前6个月,这段时间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最佳。因此,患者需要定期前往医院康复科挂号,接受康复训练。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科医生科普,以该医院中等级别的康复费用为例,仅肢体障碍的康复治疗,一次就需400元。若一周去三次,费用就是1200元,一个月下来便是4800元,六个月接近3万元。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重疾险对于脑中风后遗症的理赔要求,设定为必须在发病180天后。因为180天,恰好是六个月,若在这期间康复工作做得好,患者有可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轨道,对家庭经济的负担也不至于过于沉重。但倘若历经六个月,患者依旧遗留较为严重的后遗症,需要家人长期照护并持续进行康复训练,那么这便属于重疾险的赔付范畴了。

“脑中风后遗症” 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颁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 年修订版)》中明确规定的必保重大疾病之一。在各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产品里,针对这一疾病的理赔标准都是统一的:







这位博主的亲人正值壮年,家人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希望。他们清点家中积蓄,拢共30多万存款,又将老人接来同住。妻子为了维持家庭基本生计,不得不继续上班。日常照料丈夫的重任,便落在了老人与护工肩上。

为了能让亲人得到更好的康复治疗,老人甚至将自己的房子挂到中介售卖。而孩子那些曾经培养兴趣爱好的各类兴趣班,也无奈全部停掉。全家上下齐心协力,打算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亲人的康复中。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网上那些 “要是有个万一,我就不治了” 之类的言论。唉,说起来总是轻巧,可一旦事情真的发生,哪是自己想放弃就能放弃的呢?家人那份血浓于水的牵挂与不舍,怎会允许轻易放弃。



35岁胃癌:治疗之外,调养开支同样惊人

35 岁,本应是追逐梦想、享受生活的年纪,却遭遇了胃癌这一沉重打击。患者在经历手术后,身体极度虚弱,为了促进身体恢复、增强免疫力,各类调养品必不可少。

像灵芝孢子粉、补血补铁剂以及各种维生素补充剂等,每月仅在调养身体方面的花费,可能就要达到几千元。要知道,这在重病患者的院外支出中,已经算是相对较少的了。可即便如此,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这笔持续的开支也绝非小数目,犹如一座无形的大山,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援引公众号“人物”《带癌上班的年轻人》


33岁结肠癌患者:房贷不会因重疾缺席
33岁的年纪,本应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然而一位小红书博主却被结肠癌无情地打乱了人生节奏。这位博主未婚未育,却独自背负着 90 万的房贷。


结肠癌的侵袭,让他原本规划好的人生轨迹彻底偏离,可唯一不曾改变的,是每月准时袭来的房贷压力。

说实话在一线城市,90 万的房贷对于许多家庭而言,或许不算数额极高的房贷。毕竟,不少家庭背负着两三百万的房贷,每月光是月供就超过一万。

但倘若患者本身的储蓄和收入,因为这场重疾而无法继续支撑房贷,那后续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实在让人不敢细想…


职业发展中断:重疾背后的隐形损失
关于职业发展中断带来的隐形损失,虽然没有专门特定的故事,但前面所讲的 5 个事例,都能作为有力的佐证。

在保险业内,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说法:重疾险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弥补患者在大病期间的收入损失。一般而言,其保额至少应能覆盖 3 - 5 年内因无法工作,而导致家庭正常生活所需的开支。这也曾是我过去经常提及的观点。

然而,自从我阅读了菠萝的那篇文章,尤其是看到评论区里癌症康复者及其家属的留言后,我的感悟有了新的变化。




其实际上,人既无法也不应长期与社会脱节。特别是大病初愈后,人们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渴望社交,迫切希望回归到 “正常人” 的生活之中。在这些人中,一部分人是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四处奔波,他们内心深处不愿成为家庭的负担,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继续为家庭贡献力量;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渴望撕掉 “病人” 的标签,期望能像从前一样,在社会中继续展现自己的价值,发光发热。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我相信,在拿到重疾险的理赔金后,就真的选择躺平三五年什么都不做的人,只是少数。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的责任与内心的渴望,都促使他们想要重新融入社会。



故事已然讲完,当这些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听起来或许真的仅仅只是一个个故事。然而,我依旧希望借由这些真实的故事,能让更多人明白一个关键要点:重疾险赔付的资金,是医疗险无法给予的。这笔钱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化作异地求医时的食宿与交通费用,让患者在异乡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可以成为获取移植器官过程中的打点费用,为生命延续争取机会;可以充当失能后所需的看护与康复费用,助力患者尽可能恢复健康;可以支付长期营养消耗品的费用,帮助患者调养身体;可以作为房贷的备用金,避免因重病失去收入而导致房贷断供;还能成为收入中断期间的补偿费用,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开篇提出的那个问题:“医疗险不就够了吗?还需要买重疾险吗?”我的答案是:这并非够与不够的简单判断,而是你切实需不需要的问题。当风险不幸降临,你需不需要这笔钱来支撑家庭渡过难关?还是说,你已经储备了足够的积蓄,足以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巨额开支?的确,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人不需要这笔钱。我之前曾写过一个咨询案例,大家不妨看看,是否与自身情况相符。????重疾险确实不是人人必须啊!

评论区已开,欢迎分享下你的感受,重疾险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是保险代理人马东豪,很开心大家可以关注我。

      目前保险行业也在经历转型,现在逐步在向精英进军,更多的是以专业寿险顾问角色出现在你的面前,要求有更好的专业性,更强的职业性,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家庭保障方案,而不是单单的某一个产品。
      如果你也想工作生活平衡,职场上碰到了发展瓶颈,不想处理职场关系,欢迎加入中英人寿,我们一起为自己努力。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4-4 23:20 , Processed in 0.0389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