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回复: 0

20年4204亿,他们为什么喜欢去香港买保险?

[复制链接]

408

主题

408

帖子

123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4
发表于 2025-1-24 17: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内地居民到香港买保险的趋势。

这两天,我看一个数据,说是从2005年到2024年上半年,内地居民到港投保累计4204亿港元。

2005年,这个数字只有18亿,20年后,增加了200多倍,由此可见,赴港投保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还有个数据是,2015年期交的保单内地人均保费达7.48万一年,赴港投保的高净值客户非常之多。

我记得2016年那会儿,内地这边限额单笔交易只能刷5000美金,当时就有人卡bug,你说的是单次限额,那我就多次刷卡绕开限制。

于是,真的有人刷了7、800次,签了一张300多万美金的大单。

像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特别多,高净值客户的签单热情很高,为什么呢?

我经常看到有人说,因为香港保险这里也好,那里也好,讲完还顺带踩一脚内地保险。

这样的结论不仅片面还不负责任。

我想今天聊聊我们的一些观察以及投保的配置建议。

赴港投保的两个阶段

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年以前和19年以后。

1

从信仰驱动到需求驱动

19年以前赴港投保的人,很多都在为信仰充值。

他们的信仰是什么呢?

彼时,正值香港经济腾飞,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电影、香港音乐席卷内地市场,深深影响了一代的年轻人。

尤其是在华南F3地区(广东、广西和海南),对香港更为崇拜,甚至还有很多人前仆后继赴港生子。

内地赴港投保,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

当时,大家最爱买的是香港的重疾险。

第一,香港的重疾保费低,一方面香港人均寿命比内地高,另一方面医疗技术也好,所以买重疾险就很划算,在同样的保障额度下 ,保费只有内地保费的60%至70%。

第二,重疾保障的种类多。

当时,内地的一般产品只保障35种左右的疾病,香港则在50种以上,甚至部分公司超过60种。

16年那会儿,像自闭症、原位癌、植物人等疾病内地保险公司不保,但是香港可以保。

第三,重疾带有分红。

保额分红,从第五个保单年度开始派发,分红会累积到原有保额上,在发生理赔时以额外保额的方式赔偿给受保人。

当时的重疾产品,长期预期投资回报率可以做到5%。

基于信仰充值+一些产品优势,香港重疾险直接就卖爆了。

根据香港保监会的数据,2017、18、19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中重疾占比接近60%。

赴港投保的第二个阶段是2019年以后,更具体点,是在两地重新通关以后。

这个时期内地居民投保习惯发生了变化,重疾险投保数量减少,终身寿险保单增加。(得益于储蓄险保单增加)

2023年首三季,终身寿险占已发出保单份额的54%。

2024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提高到了58.8%,接近六成。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地进步,意味着大家买港险从信仰驱动切换到了需求驱动。

19年以前,大家就奔着香港重疾去。

说实话,早期的内地重疾确实打不过香港。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没持续多久,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兴起,内地重疾在保费、保障种类上,早就和香港拉平了。

注意,我说的拉平不是说条款一模一样,而是内地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投保人、被保人豁免更全;香港也有自己优势,比如带分红、怀孕就可以给宝宝投保。

双方是可以互相掰手腕的,而不是过去单方面碾压。

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相应的需求,比如海外留学、海外生活,还特意去香港买重疾,我觉得性价比并不高。

我给你举个例子。

很多人不理解12345管不到的地方,维权起来有多麻烦。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前段时间,某博主的维权视频,他在内地海淘了一件护肤品,结果质量有问题,随即打了12345,那边告诉他,这是一家香港公司,当地没法管,需要到香港那边投诉。

你要知道,我们买重疾,什么情况会发生理赔?

是生大病的时候,那时候,我人已经在医院治疗了,如果真的遇到理赔纠纷,你是要去到那边投诉的,12345想帮都帮不了你。

好在这样的情况已经改善了,重疾险不再是大家赴港投保的首选,而是储蓄险。

对于很多客户来说,港险的配置是他全球化配置的一环。

这部分人ta不会像过去一样,会去对比什么产品好、什么产品差,而是会在内地、香港进行多元配置,甚至港险都是只是ta配置的一小部分。

他们买港险,肯定是有实际的需求的。

比如,孩子海外教育金的准备,未来需要用到这笔钱。

比如,资产的增值,我是一个风险厌恶者,但是不想钱躺在银行,又想吃到一些资本市场的收益。

还有就是养老金的准备,我养老金70%的部分已经搭建好了,但是还想再够一够100%的替代率。

这些时候,你就可以通过香港分红险去实现你的目标。

当然,这里面肯定也会有一些错配,比如之前宣传最多的一种伪需求——香港保险隔离资产。

有些人说,保险独立于个人财产以外,即便投保人破产清算,这类保单也不受到债权人、政府征税和收费等影响,离婚也不可分割。

这种说法准确吗?

其实不太准确。

在保险合同里面有三种人,分别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投保人的权益是现金价值、被保险人的权益是生存金、受益人的权益是保额。

如果是投保人欠钱,我作为债权方,就可以处置保单的现金价值。

如果是被保险人欠钱,你之后发的年金,我就可以处置。

如果是受益人欠钱,未来你拿到赔偿的时候,我也能处置。

你看,一张保单,会不会受到债权人影响,实际上要根据不同场景去判断,而不是一句保险可以隔离资产就可以概括的。

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帮你做保单的设计。

话题扯远了,我们说回来。

2
家庭财富管理有三层
港险配置非底层

今天,我们聊港险,一定不是说为了7%的预期IRR。

说实话,这个收益到底能不能做到,在我这里是打问号的。

相较于7%的收益,港险有它更大的使命。

一个家庭的财富管理有三层:

第一层是风险管理。

当疾病发生时,你有没有做好转移支付的准备,比如意外险、百万医疗、中高端医疗、重疾险的配置。

把这些配置齐全后,我们就可以在突发的时间、急用钱的时候创造一笔现金,获得专项的购买力。

第二层是现金流管理。

财务自由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现金,而在于需要的时候可以调动足够多的现金。

在管理家庭现金流时,两种家庭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

普通家庭擅用杠杆,富裕家庭擅用投资。

普通家庭:买房买车,因为靠工资收入是完全不能承担的,只能选择贷款,但背上房贷车贷后,如果这时家里突然需要大的支出,是没有足够现金流的。



富裕家庭:一般会在现金流管理中增加一个投资收益,当遇到经济问题时,投资收益可以帮忙解决一部分甚至是全部。



那怎么增加投资呢?

我们可以先理清楚理财目标和顺序之后,再根据它们的需求、现金量多少、规划期限,再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短期可以选择银行存款、货币基金;五年、十年可以买国债、基金定投;十年、二十年分红险、高股息就很合适。

现金流管理会刺激港险需求,需要你就买,不需要也别硬买。

第三层是所有权管理。

随着现金流逐渐增加,覆盖掉了我们的刚性支出,可以退休了,再之后,家庭资产会变得更复杂。

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要研究如何保全资产。

获得财务目标、增值目标不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可能会用信托工具,用一些法律的工具进行资产的保全。

是不是每个家庭都要进行三层管理呢?

当然不是。

有的人可能第一层就够了,有的人家庭资产复杂,就必须得上三层。

第一层的家庭,没必要考虑港险,第三层的人,也不会只满足港险。

好,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的核心宗旨就一句话:

让保险服务于你的生活,让你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跟风去买保险,去硬融融不进的圈子。





李璞工作室出品

李璞介绍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硕士

    IFA独立理财顾问协会中国区发起人

    在得到app主讲了精品课《像高净值人群一样管钱》《给忙碌者的个人保险课》《家庭财富管理》,学员数量17万+。

    2016 年成立了自己的投资管理公司和科技创业公司,累计为100+创业者、企业高管等人群提供财富管理咨询等服务。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2-22 21:46 , Processed in 0.0360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