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回复: 0

香港保险的长期价值,我押注外资保险公司

[复制链接]

526

主题

526

帖子

158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88
发表于 2025-3-27 21: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抛一个问题:同等价位的车,你认为“BYD”和“大众”,谁的质量胜出?

在家庭购车决策中,许多人会不假思索选择大众,而非BYD。因为前者历经数十年市场考验,建立了全球公认的质量口碑。这种选择逻辑背后,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信任机制——
真正的可靠性不是靠监管背书,而是靠时间沉淀的信誉积累。这一逻辑在香港保险市场同样适用。当我们在香港的保单上签下名字时,购买的不仅是一份金融契约,更是一家机构跨越经济周期、抵御市场风险的长期承诺能力。而外资保险公司,正是这场"信誉长跑"中的领跑者。
不同于依赖政策红利的中资保司,外资机构从诞生之初就直面市场竞争。以友邦为例,其"客户需求优先"的服务理念催生了多项行业创新:

比如重疾的癌症多次赔付,研发10种货币自由转换的储蓄险等等。
这些创新背后是市场倒逼的服务进化,而非监管驱动的被动合规。

当某些中资保司还在依赖内地基建项目获取4%收益时,安盛保险已通过配置欧洲碳中和债券、美国科技股ETF组合实现年化6.8%的净投资收益率(2024年报数据)。

外资机构的全球投资网络,能捕捉到更多像印度新能源、东南亚数字经济等新兴机遇,这正是保单长期价值的超额收益源泉。

用数据说话



(数据来源:2025年香港保监局行业报告)
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事实:在超长期(20年以上)维度,外资产品的收益韧性显著更强。就像大众汽车10万公里后依旧保值,外资保单的价值会在时间复利中持续释放。

打破认知误区

误区1:监管兜底=绝对安全
香港作为自由港,所有保司均受《保险公司条例》同等约束,但监管只能守住合规底线。2024年某中资寿险保费增速128%的背后,偿付能力充足率仅210%,远低于外资龙头平均280%的水平。真正的安全边际,来自企业自身的市场化生存能力。

误区2:规模优势=抗风险能力
中资保司依赖的本土化优势,在美元加息周期中反而成为负担。过度配置人民币资产导致汇率对冲成本比外资机构高出1.2个百分点,而外资保司的货币转换权计,正是用200年全球化经验化解汇率风险的典范。

当然,中资保司的产品并非没有优势,比如他们在保证收益这块做得比较好,如果你更看重保证收益,中资保司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对本期话题感兴趣,欢迎加V讨论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4-4 23:11 , Processed in 0.0383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