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0|回复: 0

郎咸平痛批:香港保险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

[复制链接]

612

主题

612

帖子

18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46
发表于 2025-7-6 08: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郎咸平痛批香港保险观点拆解

相信大家最近刷到了郎咸平教授于7.5日的这一则视频:



多年前在《财经郎眼》上,郎教授火力全开,直接放话“保险就是搞传销”,那言论,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可谁能想到,4年后他又话锋一转,大夸保险是中国最有潜力的行业,保险是“家庭财务安全垫”,自己还配置了不少保险。



这次,香港保险成了他的“新靶子”。不知道几年后他会不会又来个“真香”反转?

但不管这位郎教授未来怎么变,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带大家客观拆解他的观点,让大家看清香港保险的真实价值,别被片面言论带偏!

开篇郎教授说:7.1号香港保险出现大问题,此前所宣传的7%全部降低收益!



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我来给出事实和依据,小主们来自行判定吧。

首先来看看香港保监业监管局原文内容到底发的是什么意思:具体内容跳转:港险回报率封顶6.5%?保监局澄清:演示利率上限不影响保单实际回报



很明显,这里的通知原文主要表达的是:保险人在销售时在保单利益说明书应采用利益的说明书上限;,这意味着表达的不是对过往7%演算收益做出调整,而是在7.1号以后销售演示应该限高,按照《实务指引》所在的规定进行展业;





《实务指引》第3.2条:鉴于当前普遍的市场和经济状况,精算师协会认为:6.0%(以港元计价的产品)和6.5%(以非港元计价的产品)的费率是否合理的用于参与产品的说明中,客户内部收益率(IRR)的实例上限。这一方法旨在维持对投保人的合理预期。

总结:2025年7月1日所生效的《实务指引》规定是结合市场情况去限高分红演示计划以规范市场。并非是对之前7%保单演算以及收益进行收益降低。

那么香港保险的实际收益情况到底怎么样呢?过往保单演算6%-7%又是否实现呢?我随便举例几个公司:百年保险公司、香港本土保险公司、中资公司的(并不是只拿最好,那种超额达成的产品来展示)产品最新的数据做展示;

1、香港本土保险公司:富卫FWD的储蓄险,郎教授提到的是储蓄险,这里数据只展示储蓄类保险(不同币种达成率不一样,这里不展开细讲投资逻辑)达成率在83%-95%



2、百年保险公司:安盛(储蓄、健康保险、年金险、人寿保险,分红实现总现金价值比率全部100%以上)



其中:安进储蓄系列 II – 跃进(现正发售产品)

2018-2021年投保的「安进储蓄系列2-跃进」,2024年总价值比率分别为103%、102%、102%、100%。

2018-2021年投保「安进储蓄系列2-跃进」的美元保单,2024年的保额增值红利均为100%;

2019-2021年投保「安进储蓄系列2-跃进」的美元保单,2024年的终期红利分别为105%、104%、101%。

连续4年总价值比率和分红实现率超100%达成!





3、中国人寿(海外)公司:连续10年终期红利100%分红实现率



其中教育金2010年-2021年生效的美好前程教育基金分红实现率也在86%-95%之间。



其他公司不一一展示了。大家可以自行再通过保健业监管局所公布各家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数据看看,官方网址:
https://www.ia.org.hk/sc/fulfillment_ratio/list_of_insurer.html
若关注某个别公司,也可以通过各家公司官方网站自行公布的数据查看;

我想这第一个观点结论各位小主应该有结论了。那为什么香港保险可以做到这么高收益呢,请参考我往期分析香港保险投资逻辑的文章:香港保险如何能兑现IRR6.5%的高收益?



视频第44秒关于郎教授说:中国大陆保险2%,香港保险7%,差距350%,反问观众们相信吗;我想小主们也已经有答案了。

视频第1分7秒-1分16秒关于郎教授说:太有利可图了,请问这个钱从哪里来?(投保人)客户第一年的保费是不进公司的账。



郎教授举例说:香港的高才都去卖保险;有利可图,投保人的钱第一年不用进保险公司的账。

作为经济学教授,不可能不知道保险公司不收保费就可以给客户承保吧;那岂不是意味着我在四s店买车,我钱不给经销商,给到销售人员我就可以提车走了,这逻辑能否说得通呢?



保费可以让经纪人/代理人代为收取,但也必须是交给保险公司或者客户本人直接转账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通过审核后收到保费才会承保保单,从而签发合同,保单才有效,当保单正式成立时,还有冷静期,过完冷静期,销售人员才能够拿到佣金提成。若不入账保险公司,客户根本不可能有保单承保,相对应销售人员也不可能收到来自公司的佣金。这才是合理逻辑。

关于佣金,无论高低问题,虽然第一次听到郎教授说有这么高,但无论高低:作为经济学家,应当是理解最简单的经济学逻辑,正常劳动应有所得佣金才对吧;

无论任何行业,卖任何产品不都会有提成佣金吗?保险也是商品,高与低都是业务人员劳动合法所得,是保险公司对业务人员完成销售所得,不是吗?

视频第1分42秒关于郎教授所说:香港保险第一大坑:香港的保险不是可以拿到7%的稳健回报吗,难如登天。



首先港险的分红实现率情况如何这里不展开了,就郎教授的表达,我个人看法认为:这不该是一个这么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教授表达的用词用语关于“稳健”一次用在这里,非常不严谨,甚至有严重误导倾向。

其次我想:作为一个经济学教授,有文化、有知识的学者,应该是能看懂香港保险合同和计划书的。

实际的计划书(也是签署的合同)是怎样的呢。我这里也给各位小主做出合同展示,能清晰看到保证与非保证部分的情况展示,为什么这里郎教授要这么表达,我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了解的人一定觉得香港保险真要给“稳健”7%的回报肯定是欺诈了。因为根本没有给出保证,计划书(合同)写的很清楚是保证金额+非保证金额。意味着这是分红演示,而不是“稳健”回报。



2:15秒关于郎教授说:我的前妻就是保险的其中一个,我叫他果断停止了,这钱不要了。



一个懂保险的人都知道,若不想交钱或者必须要退保时,减额交清难道不是最佳选择么?为什么要全损呢?我想这不是一个专业人士应该犯的错误。

这里我个人联想:(好奇这份保单计划书的真实情况,为什么你的“前妻”选择了前15年退保现价为0的产品呢?意味着退保分割都不用分钱,所以为什么是前妻了呢。而你又为什么劝前妻退掉,全损呢)这里省略一些字~



视频第2分51秒关于郎教授说:不同保险收益相差几百万。这点我个人是认可的,我也研究过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同样的年龄,性别,金额投入,确实会有较大差异。开透明的,公开资料都能在各官方网站或者产品宣传册能够看到投资组合策略情况。



郎教授举例时也提到过往产品在26年间的irr回报达到7%的收益了,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但同时提到另一个产品irr回报2.22%,差距原因居然是:高风险投资(投资比特币)所致!作为经济学教授,香港保险公司投资组合策略都是受到严格监管且公开透明的。





香港各大保司产品都需在香港保监会报备,经过资金压力测试,并且底层投资向监管报告透明化。

这就使得监管主体对各大险企具体的底层资产一清二楚,从而可以及时防范化解潜在的投资风险。

同时监管机构可以在保险公司出现异常情况时采取适当行动,如限制保费收入、规定资产保管等。这些干预措施也确保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郎教授善意的提醒小主们选择好公司,好产品,也同时注意该保险公司投资策略吧。

视频第3分35秒关于郎教授说的:医疗险和重疾保险的健康告知问题。包括没确诊疾病未来直接拒赔!而且两年内不可解除合同



未如实告知的疾病确实会被拒赔,这点毋庸置疑;但一个人健健康康买保险,没确诊的疾病未来也会被直接拒赔这个说法正确吗?

作为健康的人,本身没疾病,未来确诊什么疾病谁都不清楚,这样的情况下买了一份健康类保险被拒赔,那我是消费者,我肯定会想,那买保险有什么用?就像我买车险,还没撞车,你告诉我买了以后就算碰撞了也会拒赔一个意思。这说法合理且正确吗?

而2年内不可解除合同的说法又是否正确呢?

我个人猜测郎教授想表达的是两年不可抗辩条款吧:在香港《保险业条例》规定,寿险保单生效两年后,保险公司不能以任何理由宣布保单无效。但这不适用于欺诈行为,若保险公司能证明投保人存在欺诈,仍可拒赔。



视频第3分53秒关于郎教授所说:客户觉得自己吃亏了,想打官司,律师费比理赔金还高。香港保险投诉局(不是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只处理120万港币以下的纠纷。

首先从2025年1月1日起,香港保险投诉局(ICB)可裁决的赔偿限额已从120万港币上调至150万港币;


(图片来源:保险投诉局2024-2025年报)



(图片来源:保险投诉局申请表格)

郎教授的视频发表于2025年7月5日。作为经济学教授,这点数据错误还希望更为严谨。

其次香港保险投诉局是免费的,并不需要收费才可以处理。



若金额超过150万港币的纠纷。这类人群本身就有经济实力,且对香港经济,职业薪资有一定了解。在香港的律师费是按照小时或者页数收费,这是当地物价所决定的。

香港作为全球贸易港,在《2025年全球竞争力年报》排名全球第三。商业法规全球第一。其公平性和制度合理性好不好,我想这个排名已经说明问题。参考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原文:《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香港竞争力重返全球三甲

再谈谈香港保险投诉率占比情况;



(图片来源:保险投诉局官网年报2023-2024全年度)



香港保险在2023-2024全年度总保单108万张,投诉案件仅为616宗。占比0.057%。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那么这其中354宗属于索赔类(即健康类保险);85%在6个月内完成结案。

以上郎教授视频主要观点就拆解到这里了。

我相信各位小主内心已有定论。

若觉得分析有用,请一键三连~(关注、转发、推荐)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无任何引导。

往期精彩:

老人过世,子女继承房产过户一表通

国内分红险“限高令”可能解除?

80万怎么存才能够每月躺收6000



爱予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微信号:TTAHQ815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18 15:48 , Processed in 0.0367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