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5|回复: 0

郎咸平炮轰香港保险!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复制链接]

606

主题

606

帖子

18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28
发表于 2025-7-6 12: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一大早起来,就看到郎咸平发的吐槽香港保险的视频,在网上那叫一个火爆,到处都能刷到!



<img   />

<img   />

<img   />

<img   />

视频里,他把香港保险批得一无是处:收益虚假、退保巨亏、理赔艰难、维权成本高…… 吓得不少原本对香港保险感兴趣的朋友纷纷打了退堂鼓,跑来问:香港保险到底靠不靠谱?

看到这儿,不禁想起郎教授那些年关于保险的 "打脸名场面":早年在《财经郎眼》上,他直言 "保险就是搞传销",惊掉无数人下巴;可 4 年后又话锋一转,大夸保险是 "家庭财务安全垫",说自己配置了不少保险。这前后反差,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这次,香港保险成了他的 "新靶子"。不知道几年后会不会又来个 "真香" 反转?但不管郎教授未来怎么变,今天我们就来客观拆解他的观点,让大家看清香港保险的真实价值!



演示收益是骗局?要活70年才回本?

郎教授观点:想拿到演示里的7%收益,要活到70岁以上才行。15年之前保险价值为零。

香港保险的分红型产品,收益确实不是固定的,复利7%是预期收益,要实现也确实需要较长时间。可这恰恰是分红型保险的特点 —— 不能因为实现条件有要求,就说它是假的。

保险公司敢给出这个数字,绝不是空穴来风的噱头,背后是精算师团队层层推演的 "全球资产配置 + 长期复利" 组合拳。


为什么能实现 7%?底层逻辑藏在这两点里:

    全球资产配置的威力保险公司手握大量资金,不是闷头投单一市场,而是像全球淘金者一样,布局美股科技巨头、港股优质企业、新兴市场潜力股…… 过去 30 年,标普 500 指数平均年化回报约 10%,港股恒生指数长期也有 6%-8% 的增长潜力,专业团队通过资产组合,完全有底气把 7% 作为长期目标。美元计价的隐形优势港险以美元计价,本身就是一道 "财富保护盾"。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而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长期具备购买力优势。选择港险,不仅是押注收益,更是在做货币层面的风险对冲,这份战略价值,远非单一收益率能概括。

和内地同类产品对比,差距更明显:内地分红险因投资范围局限(大部分资产限于国内,权益类资产比例不高),预期收益基本只能到3%出头;香港保险凭借更广阔的投资视野,就算最终达不到100% 预期收益,长期来看依然能拉开差距。

如果光盯着7%收益的实现难度,却忽略全球资产配置的跨周期回报优势和战略价值,那就是在误导消费者把复杂金融产品简单化为单一收益率的短期博弈。


前期退保损失大,是陷阱吗?

别把保险当理财



郎教授吐槽前期退保损失大,这可不是香港保险独有的 "毛病",而是储蓄险的通用设计:全球的储蓄型保险,前期退保都会有损失。

保险本质上是一份长期契约,不是随存随取的银行理财。骂港险 "流动性差",就像骂房贷 "提前还款要罚息"—— 你中途毁约,自然要承担一定后果。

咱们买保险,是为了获得长期保障和财富规划。要是因为短期波动,看到前期退保损失大就觉得是坑,那就太片面了。如果把保险当成短期理财产品,想着随时进出,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收益差异大怪比特币?

监管红线可不允许



郎咸平还称香港保险产品收益差异大,是因为部分公司拿客户资金投资比特币 —— 这种说法简直是对香港金融监管体系的无视,纯属无稽之谈!

作为全球最成熟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保监局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有着近乎严苛的监管框架。根据香港保监局的规定,保险公司的核心投资标的必须集中在债券、股票、优质房地产、基建项目等多元化传统资产,尤其以稳健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仅这一项,主流保险公司的配置占比就高达 70% 以上,从根源上规避了高风险投机性资产。

事实上,香港头部10家主流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平均达到 80%-90% 以上,这一公开数据正是其投资策略稳健性的最佳证明。对消费者而言,完全可以通过查阅保险公司披露的历史投资组合、分红实现率报告等公开信息,筛选出投资风格匹配自身风险偏好、实力雄厚的机构,从源头降低收益不达预期的可能性。

把正规保险机构的专业投资,曲解为 "比特币式的赌博",显然是对香港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和保险资金运作逻辑的双重误解。


健康告知严格是刁难?

本质是对所有人的公平



内地和香港的保险,都要求如实告知健康状况。香港保险实行 "无限告知",听起来吓人,但实际操作和内地的 "有限告知" 本质相同 ——关键都在于投保人要诚信申报。只要不隐瞒、不欺骗,按要求如实填写健康信息,就不用担心后续理赔出问题。

而且,严格的健康告知也是对所有投保人负责:要是大家都能隐瞒病情投保,保险的公平性何在?保费又该怎么定?这绝非保险公司故意刁难。



理赔维权成本高?

数据告诉你真相

郎咸平说香港保险理赔维权成本高,这完全是夸大其词!据统计,香港保险理赔纠纷诉讼率不足0.1%,绝大多数理赔都能通过正常流程顺利解决。

香港有保险投诉局,处理小额纠纷高效便捷,根本不用动不动就走诉讼程序。只要投保时看清楚条款,了解理赔流程,保留好相关证据,理赔其实没那么难。不能因为极少数纠纷案例,就否定整个行业的理赔服务。


外汇管理规定≠购买障碍

合理规划即可满足需求



郎咸平视频提到:外汇管理局规定境内居民每年仅可购汇等值5万美元的保险,单笔跨境保险支付超过50万人民币要自动上报反洗钱系统,认为这限制了香港保险的购买。但这真的是阻碍吗?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一下。

首先,每年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已能满足基础的境外保险配置需求。这一额度并非随意设定,而是综合考虑了居民日常合理用汇需求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宏观政策的平衡。它既能保障居民在合理范围内参与跨境金融活动,又能有效防范大规模资本无序外流带来的金融风险。

再者,单笔跨境保险支付超50 万人民币上报反洗钱系统,这一举措旨在维护金融秩序,打击非法资金流动,并非针对香港保险本身。合法合规的保险投资,只要交易背景真实、资金来源正当,完全无需担忧。上报系统只是增加了一层监管流程,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安全,长远来看,这对整个金融市场包括香港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对于有更高金额配置需求的投资者,也并非无计可施。一方面,可以通过分年度、合理规划购汇安排,逐步实现目标;另一方面,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超过年度便利化总额的真实合法用汇,凭相关真实性材料依然能够办理购汇业务。



保单必须赴港签署,是坏事吗?

合规才是底线

香港保单必须赴港签署,这是基本监管要求,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必须投保人亲自赴港,与保险公司经纪人面对面完成签约流程。那些所谓的 "地下保单",是违法销售行为,和正规香港保险产品没有关系。

去香港签保单,顺便旅个游放松一下,也是个不错的体验,只要找对靠谱的经纪人,按正规流程走,完全不用担心。



结语

2024 年,香港保险市场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成绩单:全年新造保单保费飙至 2198 亿港元,同比激增 21.4%,再度刷新历史峰值;其中内地访客贡献的新造保单保费达 628 亿港元,占整体市场的 28.6%,同比增长 6.5%—— 这一数据已无限逼近 2016 年港险的巅峰时刻,成为近八年来的次高纪录。

数字背后,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热度,更印证了香港保险穿越争议的魅力与真实需求。

剥开舆论的层层包裹,港险的核心价值:以 "美元资产 + 全球配置" 为双引擎,作为成熟的跨境金融工具,它在对冲单一货币风险、布局全球优质资产、实现跨代财富传承等场景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与其在各种观点的洪流中盲目跟风,被情绪带着走,不如沉下心来:查一查保司的历史分红实现率,读一读保单条款的核心权责,理一理自家的财务目标与风险承受力。毕竟,在复杂的金融决策里,独立思考的重量,远胜过 100 场喧嚣的争论。

希望这些分析,能帮你穿透迷雾,真正读懂香港保险的价值内核。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18 15:55 , Processed in 0.0351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