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回复: 0

为什么有了意外险,还要买定期寿险?

[复制链接]

204

主题

204

帖子

6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2
发表于 2025-7-7 08: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朋友问:家庭预算有限,如已经买了意外险,还需要再买定期寿险吗?根据卫健委统计,我国每年约55万人猝死(占死亡总数5%),仅1.5%能获意外险赔付;而机动车事故死亡率中,仍有30%因责任认定问题被拒赔。

风险从不会提前敲门。当你觉得定寿“没必要”时,建议先通过以下案例了解它存在的必要性。意外险和定寿,看似相似,实则大不同。

第一,保障范围完全不同。意外险只赔符合"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非疾病"四个条件的事故,比如交通事故、被狗咬伤等。而定期寿险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身故或全残(疾病、意外甚至自然死亡),只要不是免责条款里的情况(如两年内自杀、犯罪等),都会赔付。比如加班猝死(属于疾病)意外险不赔,但定寿会赔;游泳溺水(符合意外定义)则两者都赔。

第二,伤残保障差距巨大。意外险按伤残等级1-10级赔付,比如断一根手指(10级伤残)能赔10%保额,定期寿险只赔全残。假设王先生车祸失去一条腿(属5级伤残),意外险可赔60%保额(如60万),而定寿不赔,需达到全残标准。

第三,适用场景各有所长。意外险侧重意外医疗费用报销(如骨折手术)、住院津贴等短期救济,保费极低(百万保额每年两三百元);而定寿专注解决身故后的家庭长期经济危机,如房贷、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大额负债”,保费相对高些(30岁女性保100万,年缴约千元)。

没有定寿,家庭可能瞬间崩塌。
案例1:疾病身故,意外险无能为力
35岁的张先生是上海某IT公司程序员,有房贷200万,儿子刚上幼儿园。他每年花300元买了100万意外险,觉得“保障足够了”。2024年连续加班后突发心梗去世。妻子申请理赔却被拒,因为"猝死属于疾病,非意外"。家庭不仅失去收入来源,还要面临银行收房的压力。如果张先生当初加保了100万定期寿险(年缴约1200元):妻子可获得100万理赔金,至少能支付未来5年房贷,保住住房产,孩子也不至于被迫转学。

案例2:伤残不达标准,定寿爱莫能助
26岁的李小姐是外卖骑手,有50万意外险。送餐途中被汽车撞倒,右臂粉碎性骨折(鉴定为8级伤残)。意外险赔付40%保额即20万,但后续3年无法工作,损失收入约15万,加上康复治疗费8万,保障明显不足。如果李小姐另有100万定寿:由于未达全残标准,定寿不赔付。此时更合适的搭配应是“高额意外险+重疾险”,但定寿对预防收入中断仍有不可替代价值。

案例3:双重保障,风险全面覆盖
40岁吴先生(建筑工程师)同时持有200万意外险和300万定期寿险。在工地视察时因脚手架坍塌身亡(属意外)。保险公司叠加赔付500万(200万意外+300万定寿)。这笔钱不仅还清了家里的房贷150万,剩余350万留给女儿和妻子。

为什么建议家庭顶梁柱“意外+定寿双保险” ?
1. 弥补意外险的盲区

29岁网红"薄荷酱小Q"因胃癌去世前发文:千万别以为癌症是老年病。我国癌症死亡率40岁后显著上升,35-59岁人群死因中恶性肿瘤占31%远超交通事故。没有定寿风险全部转嫁给家人。

2. 防范整个家庭收入中断
伤残比死亡更可怕。40岁程序员因中风偏瘫(2级伤残),意外险赔90%保额,但后续10年无法工作,损失收入至少300万。如果有定寿+失能附加险,可获持续补偿。

3. 低成本预防长期风险
30岁男性买100万保额保至60岁,年保费仅1500元左右。预算有限群体性价比选择:缩短定寿保障期(如保20年而非至60岁)可降费40%。选择消费型纯保障产品,延长缴费期(如30年缴)降低年缴压力。

如何评估自己的定寿购买保额?

保障额度应为“大额负债(房贷等)+10年家庭开支”。例如房贷100万+年生活支出15万,则至少需250万保额。预算有限时可按“意外险(2倍收入)+定寿(5倍收入)”分配。

注:具体基于每个人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异

站在中年的时间点,责任和压力都达到了顶峰。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健康,还有家庭的未来。定期寿险以其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成为了中年人尤其是家庭主力的首选。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18 23:34 , Processed in 0.0480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