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保险在长期持有保单时,预期回报率可达约6%。
以这款分红储蓄险为例,每年缴纳10万美元保费,连续缴纳5年,
到保单第20年时,若100%达成分红,预期可获得约136万美元,是总保费的2.7倍。
或许有朋友会担忧,如此高的预期收益是保险公司为吸引客户而设定的,实际购买保单后,分红有无及具体数额均由保险公司决定,缺乏安全感。
实际上,香港的分红险与其他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区别:我们购买基金、股票等,属于一次性交易,盈亏自负;而购买分红险,则是消费者与保险公司共享投资成果并共担风险,保险公司需对结果负责。
这该如何理解呢?
1、保险公司有义务公布分红实现率
按照监管要求,保险公司需在每年6月30日前公布分红产品的分红实现率。2010年后保险公司新签发的保单以及报告年度内仍有效的保单产品系列,均要在官网披露分红实现率或过往派息率。
过往的分红实现率体现保险公司的分红兑现能力,是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若分红数据不理想,会直接影响潜在消费者的选择,已购买保单的客户若分红体验不佳,下次可能就不会选择同一家保险公司了。保险公司的分红达成情况,不仅消费者关注,行业内竞争对手也会关注。
香港主流保险公司有十几家,竞争十分激烈。若一家保险公司分红成绩单太差,被竞争对手对比,会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进而影响公司业绩。为吸引消费者、抢占市场份额,保险公司会尽力达成预期分红。
2、保险公司与客户利益紧密相连
我们购买基金时,基金公司赚取的是消费者买卖基金的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等,消费者盈亏与基金公司无关。
而购买分红险时,保险公司会将不少于90%的可分配盈余直接分配给保单持有人,公司股东获得剩余可分配盈余。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股东要想在分红险业务中获利,就要努力提高分红险产生的可分配盈余,可分配盈余提高,客户利益也会提升。因此,消费者利益与保险公司高度绑定。
3、客户每年能知晓保单具体分红情况
保险公司不仅会在官网公布产品的过往分红实现率,每年还会向客户发送周年通知书。
通过查看周年通知书,我们能够了解到当年保单的实际总现金价值,并将其与计划书上的预期利益进行对比,从而掌握保单分红的达成情况。
例如,有位网友晒出的周年通知书表明:2016年购买的保单,在2023年(即保单的第7年),其现金价值总额达到了10,106,724.47美元,而计划书所展示的预期总利益为9,977,109美元,分红超出了预期并得以达成。
需明确的是,香港分红险属于中长期投资工具,存在波动情况。
若某年分红实现率欠佳,不能仅据此判定保险公司投资能力,而应结合该产品保证与非保证利益占比、底层资产以及投资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量。
作者:微信文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