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回复: 0

内地人买香港保险好吗?揭秘那些你不知道的坑与机会

[复制链接]

618

主题

618

帖子

186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64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到香港保险,估计很多朋友都听过身边的人聊起过。有人说它收益高、保障全,也有人说它水深坑多、维权困难。到底内地人买香港保险好不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的前前后后。
▶ 香港保险的诱人光环,到底有多真?

先说说大家为什么会被香港保险吸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便宜!同样的保障内容,香港保险的保费能比内地便宜30%左右。这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朋友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更让人心动的是收益率。香港储蓄型保险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6%-7%,有些产品的演示收益甚至更高。相比之下,内地很多储蓄型保险的收益就显得保守多了。

香港保险 VS 内地保险对比

保费差异

香港保险 便宜30%

内地保险 标准价格

预期收益

香港 6-7%

内地 3-5%

重疾保障

香港 38种疾病

内地 32种疾病

⚠️ 风险提醒 汇率风险 | 法律风险 | 理赔风险 必须亲自赴港签约

但是朋友们,这些看起来诱人的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 那些年踩过的坑,血泪教训要记住

说到香港保险的坑,最著名的就是2018年安盛投连险暴雷事件了。这个事件影响了263名投资者,涉及金额高达4.7亿港元。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保险经纪公司Asia One将安盛的投连险产品与一个叫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的基金挂钩,结果保单净值暴跌95%。投资者不仅本金几乎全部损失,还得继续向安盛缴纳管理费。

这个事件的背后,其实是诈骗集团利用保险公司的背书,操控保险经纪公司和独立财务顾问机构进行的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他们打着"保本回报"的旗号,实际上把投保人的钱转到了自己的银行账户,用来做房地产生意。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香港保险市场虽然成熟,但也不是没有风险的。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收益特别高的产品,更要小心其中的猫腻。
▶ 汇率游戏,赚了保费亏了汇差

很多人买香港保险时,往往只看到了保费便宜和收益高,却忽略了汇率风险这个隐形杀手。

香港保险大部分都是以港币或美元计价的。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现在,港币相对人民币的贬值幅度高达16%。

我给大家算个账:假如你在2005年投保了5万美元的香港保险,当时汇率是1美元兑8人民币左右。到今天,汇率变成了1美元兑6.3人民币。光是汇率变化,就让你损失了约8.5万人民币。

这还是短期的变化,对于那些动辄几十年的长期保单来说,汇率风险更是不可预测。万一人民币继续升值,你辛苦交了几十年保费,最后拿到手的钱可能还不如当初直接买内地保险。

汇率风险示意图

2005年 2015年 2025年

1:8

1:6.3

汇率损失区间

人民币升值 = 外币保单贬值 20年累计损失可达数十万
▶ 法律保护的灰色地带

很多人都听说过"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这个说法,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可能不是很清楚。

根据保监会的风险提示,内地居民如果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那就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只有亲自赴港签署的保险合同,才受香港法律保护。

但即使是合法的香港保单,一旦发生纠纷,你也只能按照香港的法律来维权。这意味着什么?首先是语言障碍,其次是高昂的诉讼费用,还有就是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消耗。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保险理赔出了问题,你得飞到香港找律师,用英文或繁体中文打官司,光是差旅费和律师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香港的法律体系和内地不同,你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搞清楚整个流程。
▶ 理赔的那些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虽然香港保险业有个说法叫"严核保,宽理赔",但实际操作起来,理赔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

首先是医疗标准差异的问题。如果你在内地就医,但买的是香港保险,就可能遇到医疗判断标准不一致的情况。香港的医生可能不认可内地医生的诊断,或者对某些检查结果有不同的解读,这就可能导致理赔纠纷。

其次是语言和文化差异。香港保险的合同条款通常是繁体中文和英文混合的,很多内地人在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款,稍有误解就可能影响理赔。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资金流转。理赔款通常是港币或美元,你需要有香港银行账户来接收,然后还要考虑每年5万美元的结汇额度限制。如果理赔金额较大,可能需要分几年才能全部转回内地。
▶ 最新政策变化,游戏规则在改变

2025年,香港保监局出台了一个重要政策——《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这个政策将分红险保单的演示利率上限设定为6.0%(港币产品)和6.5%(非港币产品)。

这意味着什么?那些动辄7%、8%甚至更高的演示收益,将成为历史。这个政策的出台,其实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很多香港分红险产品并不能达到当初演示的收益目标。

2023年的数据显示,约四成香港分红险产品未能100%达成当初演示的收益目标,实际分红实现率在85%至107%间波动。也就是说,如果当初演示给你看的是6%收益,实际可能只有5.1%。

这个政策变化,其实是对市场的一次理性回归,但对消费者来说,也意味着香港保险的吸引力在下降。
▶ 内地保险的逆袭,你可能没注意到

说了这么多香港保险的问题,并不是说内地保险就一定更好。但客观来说,近年来内地保险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水平上确实有了很大提升。

首先是监管环境的优化。内地的保险监管越来越严格,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完善。万一出现问题,至少你可以用熟悉的语言,在熟悉的法律框架下维权。

其次是产品创新的加速。内地保险公司这几年推出了很多有竞争力的产品,特别是在健康险和长期储蓄险领域,差距正在缩小。

最重要的是便利性。在内地买保险,从投保到理赔,整个流程都更加便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保险产品已经可以线上投保,理赔也越来越便捷。
▶ 我的个人观点:理性看待,谨慎选择

聊了这么多,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香港保险确实有其优势,比如产品设计相对灵活,投资渠道更多样化,对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有一定吸引力。但这些优势是有代价的——你需要承担汇率风险、法律风险、理赔不便等多重挑战。

对于普通中产家庭来说,我更倾向于建议优先考虑内地保险。原因很简单:风险可控,服务便利,监管完善。如果实在对香港保险感兴趣,也建议作为资产配置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主要的保险保障。

对于高净值人群,如果有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香港保险可以作为一个选项,但一定要充分了解风险,做好风险预案。
▶ 几个实用建议,避开常见陷阱

如果你还是想买香港保险,我给几个实用建议:

一定要亲自赴港签约第一,。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代办"或"远程签约"的承诺,那都是违法的地下保单。

充分了解产品条款第二,。特别是健康告知、免责条款、理赔流程等关键内容,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

合理预期收益水平第三,。那些看起来特别高的演示收益,很可能无法实现。要重点关注保证收益部分,非保证收益只能作为参考。

提前准备香港银行账户第四,。理赔时需要用到,开户流程相对复杂,最好提前办理。

定期关注保单状况第五,。香港保险公司的服务相对内地来说可能不够主动,需要你自己多关注保单的表现和变化。
▶ 写在最后的话

香港保险这个话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复杂在于涉及的风险因素很多,简单在于核心逻辑其实很清楚——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关键是要匹配你的风险承受能力。

我觉得,与其纠结于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不如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是想要基础保障,还是追求投资收益?是看重便利性,还是愿意为了可能的高收益承担更多风险?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转移和财务规划,不管是香港的还是内地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被那些华丽的营销数字迷惑,也不要被别人的选择绑架,理性分析,谨慎决策。

最后想说的是,保险只是财务规划的一部分,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保险上。合理的资产配置,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的学习成长,这些可能比选择哪款保险更重要。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正在纠结的朋友们。记住,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不管选择什么,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
▶ 关于作者

苏江:AI专家,深耕家庭资产规划、全球资产配置、出海及保单规划领域。 欢迎微信交流。微信:iamsujiang


扫码添加微信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27 11:18 , Processed in 0.0365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