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回复: 0

深度解析香港保险

[复制链接]

659

主题

659

帖子

198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87
发表于 2025-8-4 18: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追求生活品质与财富增长的道路上,中产阶层渴望实现阶级跃升,而新贵们则期望财富能沉淀为底蕴深厚的老钱。

金钱在世间永不停歇地流转,然而,财富的另一面却常常伴随着无尽的焦虑:

如何有效对冲货币风险?

对外投资又该如何精准配置?

每年实现7%的复利增长,这究竟是天方夜谭还是触手可及?

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他们的需求清晰且迫切。然而,当下投资环境的复杂多变却是不争的事实:

利率持续走低,A股市场牛短熊长,楼市更是深陷周期……这重重焦虑如影随形,令人不堪重负。



就在众多投资者陷入迷茫之际,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挺身而出,带着一份充满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仿佛一剂定心丸,向世人宣告:

多元货币、全球投资、超额收益,这些你所渴望的,香港保险都能为你实现。

“500万投入香港保险,6年后,你便能在有生之年,每年都领取6%、7%的收益,直至百岁高龄。

而即便百年之后,这份财富的传承也不会中断,它将继续流淌在你的子女、孙辈手中,轻松实现财富的代际传递。”

乍一听,这似乎是一场能一站式解决大部分财富问题的美梦。但对于内地客户来说,这款跨境金融工具——香港保险,真的如同传说中那般完美无缺吗?



本文将从什么是香港保险、分红收益的来源、收益能否达到7%、港险为何领先全球、分红收益如何分配等,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出发,全面剖析香港保险的真实面貌。

全文较长,时间有限的朋友可以直接找我咨询。



1

  香港保险是什么?

说到香港保险,最常见的误区就是把它简单地和内地保险作对比,认为它 “不过是比内地收益更高的保险罢了”。

诚然,收益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绝非我们关注的全部。

从保险制度角度来看,香港保险有着独特属性。它是香港的保险公司依据法律和监管体系精心打造的保险产品,受法律的严格管辖。



香港保险是一种境外资产

对于内地客户而言,香港保险首先是一种境外资产,为资产配置开辟了新的境外通道。

内地保险市场以人民币资产计价,而香港保险则以美元资产为主,还支持多种货币投保。

这一特性,很好地满足了内地客户多元配置资产、优化资产货币结构的需求。



香港保险更受高净值人群青睐

最值得关注的是认知差异。香港保险并非适合所有人群。近年来,有八成以上保费涌入储蓄性质的终身寿险领域,每张保单平均保费超 30 万美元,这足以说明香港保险的目标客户群体正向高净值人群靠拢。

话句话说,你的财富积累越多,香港保险对你而言就越具有工具价值,也越能契合你的财富管理与传承规划。



2

  保险公司能否承诺长期收益?

我们在银行存款,银行会付利息。同样,每一张保单是客户的资产,也是保险公司的负债。保险公司收到保费后,会将这笔钱进行投资运作。当保单到期或发生理赔时,保险公司再把钱拿回来,付给客户。

保险公司需要做到资产和负债的相互匹配:风险、收益和投资期限等多个要素都要一一对应。

保险公司主要把资金投向两个地方:债和股。



债券,即固定收入类资产,特点到期还本付息,但收益会随利率波动。过去两年,美元处在加息周期,30年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长期处在4%的高位。这适合保险公司配置,为保单的保证收益兜底。



但即便如此,4%的收益仍不够填上分红险承诺的收益。无论是几年前的6%,还是现在主流的7%长期预期收益。

于是,保险公司必须配置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如股票、基金、房地产REITs、私募股权等,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相比固收资产,权益资产风险更高,但收益上限也更高。

历史数据显示,在1802年到2012年间,扣除通胀后,股票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了6.6%,长期债券为3.6%,黄金仅为0.7%。

香港保险立足于资金自由度极高的金融中心,资金主力布局美国、欧洲和亚洲,能够在全球市场捕捉机会。

保险公司的预期收益

保险公司会将大部分资产配置成权益类资产,获得浮动收益,再配置部分固收类资产。

如假设权益类资产的长期回报是8%,固收类是4%,那么保险公司可以将75%的资产配置成权益类资产,得到8%×75%=6%的浮动收益;

剩下25%配置为固收类资产,即4%×25%=1%,两者相加,再减去0.5%的保司费用成本,就能得到6.5%的长期预期收益率,接近这几年主流分红产品的宣传。



3

真的能够实现7%的收益吗?

根据我们上述的计算不难发现,保险公司的预期收益通常在6.5%左右。

但最近的主力产品,几乎都在宣传自己的远端收益在7%以上,今年不少新品,70年、100年的预期收益甚至高达7.2%。



5年时间,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集体跃进了一大截吗?当然不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预期收益取得1%的增长时,港险的保证收益也在悄然缩水,从1%左右,减少到不足0.5%。

基于资产与负债相对应的原则,这也意味着,港险底层投资正在集体偏转:

增加更多权益类资产,博取更高浮动收益;

减少固收类资产,同步降低保证收益。

但这带来了新的疑虑:更多权益类资产,意味着更高的波动性。

为什么香港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变得越发激进?

甚至引来了香港监管的干预,7%产品即将在7月停售?



简而言之,预期收益越高,产品越有吸引力,卖得也越好。在市场充分竞争下,一家公司尝到甜头,其他公司也会迅速跟上。

7%收益的数据支撑

而且,从保险精算假设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配置逻辑其实没毛病。

有投资经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标普500。标普500指数囊括了500家美国顶尖上市公司,总市值约占美股的80%,被视为投资的黄金指标。

数据显示,过去10年,标普500的年化收益是9.78%,过去100年,这一数字是7.45%。

所以,香港保险宣传的7%预期收益,并非毫无依据。

但投资者也需要清楚,更高的预期收益背后,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和波动性。



即便只是采取最保守的定投策略,保险公司也有望获得权益类资产8%左右的收益,从而实现分红险长期7%左右的预期收益。

再进一步,由专业资管团队操刀,运用积极主动的投资策略,精心筛选投资标的、灵活调整投资组合,还有机会斩获更高的年化收益,比如10%。



分红平滑机制

此外,保险公司还配备了一项关键机制 —— 分红平滑机制。在市场行情不佳的年份,公司不会将所有超出预期的收益一次性分配完毕,而是留存一部分,用于在行情不佳时补充分红,以此保障分红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即使市场跌宕起伏,也能维持分红的相对平稳。

所以,从精算角度来看,无论是6%,还是7%,都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假设,背后有过去几十年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作为坚实支撑。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收益是板上钉钉的事,市场环境、投资决策等多种因素仍可能对实际收益造成影响。

如何看待港险未来?

过去不能代表将来,未来几十年,美股还能继续涨吗?才是大部分投资人真正关心的问题。



这张图的两根线,蓝色代表美联储资产负债,红色则代表标普500指数。

在多数情况下,股市行情与货币流动性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这表明,股价指数上涨的动力,往往源自货币的超发。

说得更直白些,美联储一放水,美国股市通常就会往上涨。

只要美元的霸权地位得以维持,美联储不定期地放水,这些超发的货币就会成为推动美股向上的重要力量。



基于这一预期,香港保险所描绘的财富增长图景确实有着坚实的精算基础。

它可以帮助客户抵御因放水带来的通胀(美元通胀率大约 2%),同时让他们享受到放水带来的财富增长红利。

然而,这种情况能否持续下去?答案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美元霸权是否能够继续;

二是,美联储是否会改变这些年来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

对此,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正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分红险才被称为分红险,而不是直接向客户提供 6%、7% 的保证收益。



至少就目前而言,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最为强盛的国家,其资本市场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全球顶尖的企业会优先选择在美国上市,世界各地的资金也会优先考虑投资美股的上市公司。

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在美联储长期放水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参与权益类的美元资产配置,我们的资产价值就可能被超发的货币慢慢稀释。



对于那些资产已经达到一定量级,且有风险分散、全球配置需求的客户来说,这种威胁是真实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重新审视香港保险时,就会发现它具有独特价值——它是一款低门槛的美元资产配置工具。

4

港险全球领先?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金融中心时,一个明显的对比立刻映入眼帘:

新加坡的分红险预期收益普遍只有4%左右。

而美国保险公司,尽管离美股更近,其预期收益也仅在2%到6%的区间,同样难以与香港保险相媲美。

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香港保险能独占鳌头?

如果有人解释说是因为香港保险最为成熟、投资能力最强,这其实只是触及了表面。



新加坡保险受监管限制

以新加坡为例,其背后的直接原因在于监管的限制。过去几十年间,新加坡的保险业务主要面向本土客户,他们大多配置新币保单。

基于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的原则,新加坡的分红险需要配置以新币计价的固收资产,尤其是新币国债。

由于新加坡国债收益率长期处于低位,保险协会认为有必要降低客户对分红型保险投资回报的预期,因此决定调低演示性投资回报率。



自2021年7月1日起,新加坡所有新出售的分红险的乐观预期从4.75%降至4.25%,悲观预期从3.25%降至 3.00%。

新加坡的保险公司依照监管要求的演示收益开发分红产品,而非在完全市场竞争中拼预期收益率。

香港监管较为宽松

反观香港,情况则有所不同。香港的监管干预程度较低:在今年7月份之前,没有设定指导性的演示利率,也不会干涉各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

此外,港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且不设外汇管制,因此含金量最高的美元成为香港资产配置的首选。

美元保单占据主流,港险相应配置了更多美元资产。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香港保险的预期收益率被推高至目前的7%左右。

尽管2025年7月的新政策出台之后,港币保单的演示收益率下降至6.0%,美元保单下降至6.5%。

然而,对于资产达到一定量级的高净值客户来说,其核心诉求并非单纯追求那1% 的收益差异。

无论是7.0%,还是6.0%,香港保险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远不止于收益率。

它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了低门槛参与美元资产配置的途径,满足了他们全球配置、财富传承、税务规划等多维度需求,这样的价值是其他保险产品难以比拟的。



跨越长周期的7%

然而,预期收益只是预期。越高的浮动收益,意味着产品的波动性越强。

演示的7%收益,在每年100%的分红演示下,也需要70到100年的超长期积累。

如果投保人单纯基于7%的预期投保,而忽略了苛刻的前置条件,持有几年后,很容易感到货不对板,觉得资产错配,又匆匆退保,产生损失。

事实上,绝大多数分红险在第10年时内部收益率(IRR)都在2%出头,第20年,IRR也很难超过5%。

在内地当前的降息环境下,这样的中长期收益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距离许多人想象中的7%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在投资前,弄清楚产品的原理机制,做好预期管理,还是挺有必要的。

新锐IUL袭来

近年来,在美国和新加坡市场表现强劲的,是指数型万用寿险(IUL)。

其收益与标普、道指、纳指等股市指数挂钩,也能够提供长期6%左右的收益演示。未来我们也会专门出几期文章,分析它的运作逻辑。



于是,在分红险这一细分品类上,美国的各大保险公司卷得没香港那么厉害,预期收益也就不如港险这么高,但差距不大。

然而对于内地居民来说,投保美险远不及投保港险来的容易,因为投保美险需要证明与美国有强关联。

5

分红到底怎么分?

在明确了收益的可能性之后,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

香港分红险的收益究竟如何发放?

这便涉及到业内通常提及的两类分红方式——英式分红与美式分红。

英式分红

英式分红,分红的对象是保额。

就好比一位充满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将全部利润投入扩大再生产,力求将企业市值推向新高。

在理想状况下,英式分红的资金利用效率无疑更为出色,为未来积累了更丰厚的潜在收益。

然而,这一模式的弊端在于流动性相对欠缺。倘若在保单的前10年、前20年急需将保额变现,往往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折损。

举例来说,100%的保额可能仅能兑换成80%的现金。



美式分红

美式分红,则直接以现金形式分配收益。

恰似一位稳健保守的企业家,更注重资金的流动性。

赚取的利润会被存入现金账户,虽资产整体增速较为平缓,但胜在收益落袋为安,给人以踏实之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分红方式均为按年派发。

英式分红中的复归红利与美式分红中的周年红利便是典型代表。

终期红利(分红)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类特殊的分红形式,即英式或美式的终期分红(红利)。

这类分红并非逐年发放,而是要等到特定的保单年度方才启动。

每年,保险公司都会对其重新宣告,这意味着终期分红/红利可升可跌,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只有在理赔或退保时,保单持有人方可一次性取出这笔资金。



终期分红/红利的流动性欠佳,相对而言,获得的是更丰厚的预期回报。

保险公司在对这类资金进行底层资产配置时,往往也会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取更高的收益。

这几年开始,港险普遍开始追求更高的预期回报,所以产品普遍在增加终期分红/红利的占比,来为客户博取更高的收益。

红利锁定功能

当然,不是所有客户都喜欢高风险高回报的分红方式。所以为了满足多样的投资偏好,港险也对应设立了红利锁定功能。

一般在保单的15年后,客户可以指定一定比例的红利,不再参与权益类投资,改投固收类资产,获取较低也较稳定的回报。



6

  结语

港险并不神秘,分红险的本质,就是在权益类资产的高收益和固收类资产的稳健之间,取了一个平衡点。

根据客户不同的资金需求和投资偏好,它可以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长期财富增值与传承:封闭期长达15到20年的分红基金,适合那些希望实现财富长期增值和代际传承的客户。

稳健收益替代: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客户,分红险可以成为20年大额存单的上位替代,提供4%以上的年化收益。

全球资产配置:作为一款低门槛配置美元资产的工具,分红险帮助内地客户轻松参与全球资产配置,有效分散风险。

香港保险公司凭借保费的长期稳定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则优势以及百年累积的市场经验,始终站在资本市场的中心。

通过分红险这一形式,它们不仅为自己,也为客户捕捉机会,将机会转化为稳健的投资回报。

未来,我还将从更多视角出发,拆解港险相关的问题和概念。

P.S. 根据目前市场上在售的香港分红险产品,我整理了一张详细的收益对比表。扫码添加微信,回复「分红对比」即可获取。



为全球华裔中高净值客户

提供一站式集中咨询和后期服务

银行保险信托;

税收法律框架;

企业出海服务;

家庭风险规划;

全球资产配置;

健康医疗管理;

财富传承方案。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8-12 15:08 , Processed in 0.0383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