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回复: 0

香港保险的真实回报:拨开迷雾,看清本质

[复制链接]

657

主题

657

帖子

19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81
发表于 昨天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香港保险因其宣称的高回报潜力,吸引了无数内地高净值客户的目光。然而,在市场的热烈追捧之下,一些质疑声也悄然浮现,引发了对香港保险产品真实性与稳健性的深度探讨。

近期,有知名经济学者公开表达了对香港保险产品潜在问题的担忧,尤其是对其演示回报的实现难度提出质疑。此番言论,无疑为本就备受关注的赴港投保现象,增添了几分审慎与思考。



即便外界议论纷纷,香港各大保险公司的服务中心依然人潮涌动,显示出市场对港险产品的旺盛需求。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香港保险业的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各家公司竞相抬高预期分红水平,其中不乏将长期预测回报推至惊人高位的案例。

这里所提及的“长期预期回报”,通常指的是某些储蓄型保险产品在极长远的年限(例如假设百年)下,通过复利效应累积所能达到的演示数字。

为规范市场秩序,香港保险监管机构已采取果断措施,设定了演示回报率的上限规定。对此,部分主要保险公司迅速调整产品策略,将竞争重心转向资金的流动性与短期收益,力求在新的监管框架下继续保持市场吸引力。

这种市场与监管之间的互动,不仅揭示了行业在激烈竞争下的深层挑战与潜在风险,也凸显了香港保险产品在高预期收益背后所隐藏的诸多复杂性。
“高回报”背后的真相

有评论尖锐指出,香港保险产品所宣称的高演示回报率,往往难以完全兑现;其收益承诺存在浮动性,且提前支取会面临较大损失。这些洞见,无疑触及了香港储蓄型保险产品的核心要害。

曾几何时,“高达7%的潜在回报”是香港保险吸引客户的重要卖点。然而,深入了解便会发现,要真正达到并锁定这一回报,往往需要极其漫长的持有周期,这对于许多投保人而言,无疑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事实上,自2023年市场复苏以来,香港保险业的竞争态势已达到白热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预期回报、更灵活的资金提取方案以及多样化的附加功能,成为各家公司争夺市场份额的标准配置。

以市场领先者为例,其旗下主力产品就曾将百年预期回报率提升至较高水平。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演示回报率,其实现却蕴含着显著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保单收益的非保证部分,这部分资金通常被大量配置到风险较高的权益类资产中,以期提升整体的潜在回报。

相反,保单收益中的“保证部分”——即保证回报率,往往维持在极低水平。从长期来看,其保证收益率年化可能不足0.5%,这暗示着投保人实际能确保收回的,仅是投入的本金。

换言之,客户在保险计划书中看到的美好远景,其主要构成是基于乐观投资假设的非保证收益。

至于非保证部分能否完全兑现,则高度依赖于分红实现率以及保险公司实际的投资表现。

虽然一些新产品在初期展现出较高的分红实现率,但历史数据显示,早期发售的部分产品,其分红实现率已出现下调迹象,例如某些系列产品的实现率已从去年的97%降至93%。

此外,关于“收益主要依赖后期复利累积”以及“提前支取会面临惩罚”的观点,是业内普遍认同的。

目前香港市场上的多数主流保单采用的是英式分红机制,即部分红利直接派发,部分作为终期红利,通过复利累积至保额,使得长期收益看似持续增长。

然而,一旦选择提前退保,就意味着放弃了未来复利增值的机会,实际获得的金额会大幅缩水。

更需警惕的是,非保证的终期红利会随市场波动,只有在最终领取时才能确定具体数额。若未来市场表现不佳,计划书上的亮眼数字很可能无法实现。

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香港保险产品在宣传其“高潜在收益”时,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往往被低估了。

香港保单在初期的现金价值主要基于保证部分,波动较小。但随着时间推移,非保证部分的占比将逐渐提高,从而使现金价值的波动性显著增强。

这种设计使得客户容易忽略潜在风险。销售人员在推介时常侧重强调高复利吸引力,而对实现条件与潜在波动性,则往往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
规管部门的介入与市场应对

过高的演示回报率不仅过度提升了客户预期,更点燃了香港保险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最终促使监管部门果断出手。

为净化市场环境,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发布了《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明确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和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6%和6.5%。此举旨在遏制保险公司过度依赖激进投资假设进行推广,以引导行业回归稳健经营。

香港保监局高层曾撰文强调,保险业界为吸引客户而过度夸大预期回报的现象已引起关注。他们警告称,若此趋势持续,一旦投资环境恶化导致产品无法兑现高额演示回报,将引发大量客户投诉和信任危机,严重损害香港保险业的声誉和市场稳定。



面对监管新规,市场主要参与者展现出迅速的反应能力。他们在规定生效前夕,便推出了宣称“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

尽管这款新产品成功将演示利率控制在6.5%上限内,但其通过精巧的产品结构调整,将卖点聚焦于“加快资金回本速度”和“提供更高的前期收益”,意图“重新定义储蓄保险的价值标准”。

据公司宣传,该产品可在较短保单年度内实现较高的内部回报率(IRR)。这相比以往的旗舰储蓄险产品,显著提升了中短期的预期回报水平。

然而,这一系列举动被市场观察者解读为行业在“转换赛道,继续内部竞争”的策略。

监管机构设定的演示利率上限的初衷,是希望为无序的市场竞争“踩刹车”,引导保险企业摆脱对“高收益噱头”的盲目追逐。

然而,在收益率面临“被动下调”的同时,市场焦点却迅速转向了资金流动性与前期回报。此举引发了市场对其是否变相违背监管初衷的质疑,担忧这可能再次引发“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前期“抢购”高回报旧产品的客户而言,眼见短期内便有回报更优的新产品面世,许多人感到意外和不满,甚至直言“被挫伤了信心”。

如此一来,监管新规所期望达成的效果无疑受到影响,消费者也因此陷入深度迷茫:今天被视为“最佳选择”的产品,明天或许就会被新的方案所取代。
短期效益与长期风险

部分保险公司推出的激进产品策略,是当前香港保险市场“内部竞争螺旋”的一个缩影。



当下的香港保险市场,几乎所有主要参与者都深陷一场白热化的市场份额争夺战。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其他主要险企,无一不在此激烈的较量中寻求突破。

一旦某家公司率先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若其他公司未能及时跟进,便可能面临客户流失和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短期业绩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这种局面,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竞争升级”。

深入审视香港保险市场的这场“混战”,我们不难洞察到众多保险公司管理层所弥漫的业绩焦虑。

尽管部分公司在保费规模和利润上持续增长,并在资本市场采取了积极举措(如股票回购),但其股价表现有时却未能获得预期认可,甚至在整体市场走高时仍显震荡。

究其深层原因,不难发现增长速度可能已趋于平缓。例如,衡量公司新业务质量的新业务价值,可能仅与几年前的水平持平。为了在财报中展现亮眼业绩,选择“继续竞争”,对险企而言,已然成为一个策略性选择。

在近期的业绩发布会上,部分管理层也坦承,在香港等竞争激烈的市场,各销售渠道必须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至于数十年后,这些保险合同是否还能完全兑现其演示的回报,这恐怕早已超出当前管理层的考量范围——因为届时负责人可能已几经更迭。

正如业内人士常常戏言:“功绩归现任,风险留后人。”

这场以短期业绩为驱动的竞争,无疑蕴藏着行业长期的巨大风险。然而,在沉重的业绩压力之下,“刹车”,却成为了无人敢于做出的选择。

在当前内地利率持续下行的宏观背景下,赴港“配置”香港保险的热潮,更需要我们警惕其热度背后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

监管部门已发出明确警示: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产品普遍存在不熟悉的情况。如果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等问题,那么当未来的实际回报未能达到预期时,最终“承担后果”的很可能还是内地相关部门——因为那些感到权益受损的内地客户,最终必然会寻求内地监管机构的协助,以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8-12 00:17 , Processed in 0.0366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