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回复: 0

重疾险,最后的红利期!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164

帖子

5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2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和大家分享过,我刚进进入保险行业的时候,有个前辈就曾和我感慨过,他认为重疾险的价值,绝对被低估了。并且预判,未来这种趋势,还是会继续存在。当时的我,还沉浸在互联网保险对重疾险的开拓中,没有意识到,前辈的判断是多么具有前瞻性。
直到这两年来,当重疾险的保费规模屡创新低之际,我才真正体会了,前辈当初的那份复杂心情——是一种以从业者视角,对一个有价值的险种未被理解的忧虑。事实上,重疾险这个曾经占据保险市场话题C位的“顶流”,正在经历一场缓慢的、有序的退场。这场“消亡”,并非指重疾险这个品类会彻底从货架上消失,而是指那个我们所熟悉的、以“极致性价比”和“疯狂创新”为标签的。重疾险黄金时代,正在走向终结。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以重疾险的历史为基调,和大家好好聊一下,重疾险的消亡史。



重疾险的过去与现在

重疾险可谓是我们保险行业,最为厚重的险种之一。

第一阶段:重疾险的最初形态(2013年之前)

在最开始的时代,重疾险的市场是由头部几家大型险企主导,销售的渠道,也基本围绕线下代理人、银行等。

当时的重疾险形态,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产品设计的都较为单一,普遍采用重疾+身故的捆绑模式,就是返还型重疾险。这种保险固然保障更为充足,不会漏赔身故,但客户并没有可以不附加身故的选择权。

并且在2013年前预定利率是按照2.5%为限的。这就导致,重疾险价格会较为昂贵,动辄上万保费,这让重疾险成为少数高收入家庭才能负担的奢侈品,让普通家庭难以企及。

另外从保障层面讲,当时的重疾险,只集中于重大疾病上,没有处于重疾之前的轻症、中症等概念,导致保障也不够充分。

总体来说,早期的重疾险,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像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非可以用于风险转移的工具。

第二阶段:互联网时代的革新(2013-2021年)

随着互联网保险时代的推行,重疾险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批致力于开拓市场的中小型保司与保险经济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些引爆市场的爆款产品。

互联网渠道削减了销售和运营的成本,开发出了纯粹保障路线的消费型重疾险,可以不用附带身故。

并且随着市场的推移,重疾险得到了更多保障层面的革新。

比如扩展了轻中症责任,让未达到重症且也较为严重的疾病纳入到保障范围内。中症普遍赔付50%-60%;轻症赔付30%左右。

另外针对一些高发疾病,还拓展了二次赔付责任,比如癌症多次赔、心脑血管多次赔。

并且,为覆盖家庭支柱时期的保障,还增加了「60岁前首次确诊重疾,额外赔付80%甚至100%保额」这样的保障,极大地推高了产品的杠杆。

这段时间,可以称之为重疾险的黄金时代,不仅从保障层面完成升级,也让价格也更具有性价比。

第三阶段:重疾险下滑期(2022年-至今)

从2021年开始,重疾险就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下滑期。

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2021年出台的重疾新规,这成为重疾险发展史上,一道清晰的分水岭。

重疾新规的出台,本来是为了统一疾病定义、规范市场行为,减少理赔的纠纷。

但客观上,因为有关甲状腺癌的定义,还有后续预定利率下调等众多原因,也让重疾险结束了曾经疯狂增长的时代。

重疾险的新增保费,也由之前的千亿级别,降低为百亿级别。

下面我就和大家探讨下,为什么重疾险出现了这么显著的下滑。



重疾险下滑的原因。

前面讲到,重疾新规是重疾险一个里程碑事件。

这里面最重要的影响是,对甲状腺癌的定义。

在旧定义时代,TNM分期为Ⅰ期或更轻分期的甲状腺癌(占所有甲状腺癌理赔的绝大多数),被界定为“恶性肿瘤-重度”,可以获得100%基本保额的赔付。

这催生了无数“花几千块,获赔几十万”的理赔神话,也让甲状腺癌一度被戏称为“喜癌”。

然而,在新规中,这类早期甲状腺癌被明确地从重症“恶性肿瘤”中剔除,并根据其TNM分期,归入“恶性肿瘤-轻度”。

这就意味着,原本100%的赔付比例,降至30%。

这些年来,我们和大家分享过很多重疾理赔案例,其中根据新规前后,理赔金额会有极大的差别。

如果在新规前,一个客户买的50万保额的重疾险,若确诊为Ⅰ期甲状腺癌,他可以获得50万元的理赔款。

新规后,同样买50万保额,那就只能赔付——30%×50万=15万保额。

这35万的差额,就是重疾新规给重疾险带来的改变。

但重疾并不只局限于甲状腺癌这一个症状,它只是占一个因素,重疾险衰落更大的原因是,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调,重疾险开始进入无效内卷。

近一两年的重疾险市场,陷入了严重的“创新瓶颈”。

一方面是,随着长期险从3.5%降至3.0%再到现在2.5%。

重疾险的保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



从最初版本的3.5%时代到3.0%、再到现在2.5%,重疾险的价格出现了明显的涨幅。

这就导致,即便消费型重疾险的费率已经压至极限,但碍于预定利率下降,重疾险产品价格无可避免的上涨,吸引力出现了下降。

另一层面是,重疾险这个险种,其实保障层面已经非常固定了。最高发的28种重大疾病,已经做了相关的规定。而且其余轻中症、高发重症的额外赔,已经非常成熟。

既不能卷价格,又无法开拓新的有价值的保障,重疾险就只能进入到一种无效内卷。

这两年很多新出的重疾险,都是在边缘保障上做文章。

比如,增加某个不算高发的保障、提供一个“增保额”的功能、附赠一些使用频率不高的健康服务……这些“微创新”,只能在边缘方面提高吸引,无法触及核心。

而且,随着经济环境变得没有2020年之前那么的迅猛,大家偏于稳健为主。很多家庭,可能就不愿为了重疾保障,而背负一笔20/30年左右的支出。

以上这些原因,就是重疾险这几年变得没那么受欢迎的本质。

但实际上在我看来,2.5%的重疾险依旧是拥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越是经济低迷时期,越应该拥有一份保障。





2.5%的重疾险,可能是没买重疾险的朋友,最后的机会。

对于重疾险,我一直和大家强调,它有两部分的价值。

特别是随着DRG改革以后,很多药品,公立医院开不出来,只得依赖外购药。以及,对于癌症等疾病,会有一些原研药和进口药,价格昂贵。

若百万医疗险碍于开不出处方,真没有办法去解决这部分的费用。

重疾险就可以作为一个补充,赔付的钱,可用于支撑这部分的治疗费用。

当然,这个层面,只是重疾险一部分的价值,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收入损失补偿。

也是我们一直强调,重疾险被低估的作用。

对于重疾险,我们一直预防的一种情况,就是在家庭支柱时期,不幸患病,导致收入受到影响。

比如40岁的老王,年入30万左右。

如果不幸患了重疾,那么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没办法投入工作,导致这段时间,家庭收入受损。

但此时,家庭的支出,并不会减少。 诸如房贷、孩子教育费,家庭生活开销,以及医疗险报销不了的营养费、护理费这些。

即便家庭原来还拥有一些积蓄,但随着这些开销,也可能会导致出现因病返贫,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而重疾险,恰恰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

确诊重疾后,保险公司就会一次性赔付一笔钱,50万保额,就是赔付50万。

这笔钱,可以由患者自由支配。可用于补充治疗费,也能保证失去收入的3-5年内,生活水平不至于断崖式下跌,能够体面地度过艰难的康复期。

另外,有关经济下行期,也越应该去配置重疾险。

经济上行期,我们工作稳定,收入在增长。此时,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会比较强一些。

反而经济下行期,面临着失业风险,收入预期降低,投资可能亏损。此时,不确定因素变大,抗风险能力变弱,才更应该配置重疾险。

而且更不用说,2.5%的重疾险,还是具备性价比的,市面上我们找不到,比当下的重疾险,更适合用于转移大病风险的工具。

假设,我们为重疾存一笔钱,明确这笔钱必须是稳定、不能亏损的话,我们可以考虑用以下几个办法。

第一、存款;第二、2.5%固定类增额;第三、重疾险。

重疾险我们一般都是分20/30年这个交费方式。这样主要是重疾险有个隐藏小福利,就是若患轻症/中症,可以豁免后期的保费。

如果前些年确诊,其实豁免的保费金额并不低,但为了方便计算,那我们还是按照一次交清,展示的更为直接。

比如现在30岁女性,买30万重疾险,我以达尔文11号为例。



作为对比,银行存款,我模拟的是三年期定存,按照1.3%的利率计算的。

但未来,这个利率肯定会降至更低,所以实际能达到的存钱效果,可能比表格展示的还要低一些。

2.5%增额,我选择的是收益预期最高的。

但即便如此,我们会发现,最开始准备7.5万的成本,到后期将近50年后,增额也无法达到重疾险30万保额的门槛。

更何况,重疾险还自带轻中症责任,保障效果,中症18万、轻症9万,保障层面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所以,现阶段,2.5%的重疾险,依旧是眼下为大病储备的一个杠杆不错的工具。我们要对比的是同时代无风险利率。

过去动辄3.0%的银行存款和国债,让我们存一笔钱,能拿到比较理想的预期收益。

但现在只有1.3%的定存收益,还面临大概率利率下行的风险,想拿到理想的收益,已经是不太可能了。

这也是,我们依旧推荐2.5%重疾险的原因。

并且在我看来,重疾险的时代可能确实也要过去了。预定利率降至2.0%,意味着成人重疾险涨价10%;少儿重疾险涨价20%左右。

这个涨幅,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成本。

所以,若现在还没有重疾保障的朋友,确实要赶在8月底之前,配置上一份保障。具体重疾险产品清单,可见我们过往的文章。——现在的重疾险,真的太贵了!



几年前,重疾的黄金时代,确实是过去了。这个时代的消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但重疾险巅峰不再后,不代表,我们不需要这个险种了。

恰恰相反,随着经济情况、产品形态,以及预定利率的变动。

我们更加需要利用重疾险的「收入补偿作用」,来转移因大病导致的「收入中断」的风险。

并且,我们寻觅其他,是无法找到一个稳定、安稳,满足这个需求的其他工具,这个角色,唯有重疾险才能担当。

所以,随着预定利率下调至2.0%之前。

我们要珍惜,以2.5%预定利率为定价基础、且未强制捆绑身故责任的消费型重疾险产品,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将成为重疾险性价比的最后遗珠。

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去抓住那些已经错失的机遇。

还是那句话,只有能买得上的产品,才是最好的。





这家保司,真是被低估了!

停售前一定要买养老金,收益是存款的四倍!

下调前,最值得买的优秀产品!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8-19 18:12 , Processed in 0.0354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