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回复: 0

香港保险高收益:是机遇还是陷阱?

[复制链接]

865

主题

865

帖子

26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05
发表于 2025-8-18 17: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全球低利率与经济不确定性交织的当下,高净值客户对财富增值与保障的需求愈发迫切。香港保险,以其曾宣称的“高回报”吸引了无数目光。然而,这背后是否隐藏着被忽视的风险?

“香港保单的某些高收益宣传,可能存在误导。”

             近期,知名财经评论员、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通过网络平台,公开质疑香港保险产品的收益兑现能力,将这一热门话题再度推向风口浪尖。        



             尽管质疑声不断,香港各大保险服务中心和酒店大堂依然门庭若市,大量内地投资者特地赴港办理保单,显示出市场对港险的持续热度。        

             自2023年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以来,香港保险业迎来了强劲复苏,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推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其中,行业巨头友邦保险(01299.HK)的“盈御多元计划”等产品,其长期预期收益率一度飙升至7%。        

             这里的所谓“百年收益率”,指的是部分长期储蓄型保单,在假设投资期限长达一百年的情况下,通过复利计算得出的潜在年化回报。        

             为防范市场过热及过度承诺,香港保监局今年迅速采取措施,将演示收益率的上限设定为6.5%。面对新规,友邦保险迅速调整策略,转而以“更快回本”和“前期更高收益”作为新的营销亮点,力图保持市场竞争力。        

             这一系列市场与监管之间的博弈,无疑揭示了在当前激烈竞争环境下,香港保险业所面临的潜在挑战与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其高收益承诺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高演示回报的真实面貌:是“神话”还是“幻想”?

             郎咸平教授在视频中直指香港保险的核心痛点:例如7%的稳健回报难以实现、收益构成中非保证部分占比过高、提前退保损失巨大等。这些虽言辞犀利,却切中行业要害。        

             所谓“回报7%”,曾是香港保险吸引客户的“金字招牌”。但郎教授玩笑称,要真正达到这一收益,可能需要“寿比南山”,形容其达成难度之高。        

             市场现状印证了部分质疑。        

             2023年以来,香港保险市场竞争白热化,各家公司竞相推出更高预期收益、更灵活提取机制及更丰富功能的新产品。        

             以友邦保险为例,其旗舰产品“盈御多元计划”就曾将长期预期收益率从6.5%提升至7%。        

             然而,正如郎咸平所指出的,这7%的预期收益率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保单收益的绝大部分依赖于激进的权益类资产投资表现。        

             例如,此类产品在资产配置中,权益类投资占比可能高达75%,此举意在通过高风险配置大幅拉升演示回报率。        

             相比之下,保单中“确定性”的保证收益部分则被压至极低,长期年化甚至不足0.5%,仅能勉强覆盖本金。        

             这意味着客户在产品说明书中看到的美好图景,其大部分是基于乐观预期的非保证收益。        

             非保证部分的最终兑现情况,则取决于分红实现率。        

             友邦今年主推的多数是近年发售的产品,其2024年分红实现率均表现良好,达到100%。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友邦十年前的部分产品,其收益表现已出现疲软迹象。        

             例如,2015年推出的“充裕未来”系列,其2024年的分红实现率已从去年的97%降至93%。        

             此外,郎咸平关于收益主要依赖后期复利积累以及提前支取会面临“惩罚”的观点,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符。        

             目前香港热销的保单普遍采用英式分红机制,一部分红利直接派发,另一部分作为终期红利以复利累积,使得长期收益看似可观。        

             但一旦选择提前提取,则意味着放弃了未来可观的复利增值,实际可取金额将显著缩水。        

             同时,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终期红利,其最终金额取决于投资市场表现,只有在领取时才能确定。若未来市场不佳,这些计划书上的亮眼数字很可能无法如期兑现。        

             郎教授虽未提及,但更需警惕的是:香港保险“高收益”背后,隐含着被低估的波动性风险。        

             香港保单初期现金价值主要由保证部分构成,相对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非保证部分占比逐渐增大,现金价值波动性随之显著放大。        

             这种设计使得客户容易忽略潜在风险。销售过程中,代理人常倾向于仅强调高复利回报的诱人前景,而对实现条件和潜在波动性则避重就轻。        


监管与市场:一场策略的较量

             高达7%的演示收益率,不仅抬高了客户预期,更在香港保险市场引发了无序竞争,最终促使监管机构果断介入。        

             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颁布《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及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不得分别超过6%和6.5%。此举旨在遏制保险公司通过激进投资假设进行市场营销,引导行业向稳健发展回归。        

             保监局执行董事吕愈国撰文指出,近年来业界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夸大预期回报的现象日益加剧。他警告,若任由其发展,一旦投资环境恶化导致高演示回报无法兑现,将严重损害香港保险业的信誉,并引发大量客户投诉。        



             面对监管新规,友邦香港展现出极快的反应速度,几乎在6.5%上限生效的同时,便推出了其“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环宇盈活”储蓄计划。        

             这款新产品在演示利率控制在6.5%上限的前提下,巧妙调整结构,主打“回本周期缩短”和“早期收益提升”,甚至宣称“重新定义储蓄保险价值”。        

             据官方宣传,该产品可在第30个保单年度实现6.5%的内部回报率(IRR),显著提升了相比以往旗舰储蓄险产品的中短期预期回报。        

             然而,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友邦在“切换赛道,继续内卷”。        

             监管部门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初衷,是为了给无序竞争踩下“刹车”,促使险企摆脱对“高收益噱头”的过度依赖。        

             但友邦在收益率上限调整的同时,迅速转向竞争回本速度和早期收益,这被市场观察者质疑为变相违背监管本意,恐将再次陷入“饮鸩止渴”的营销怪圈。        

             尤其对于6月份抢购了7%旧产品的客户而言,短时间内新产品推出且回报更佳,令不少人感到意外和不满,甚至直言“被背刺”。        

             这导致监管新规的效果大打折扣,消费者也陷入迷茫:今天斥资购入的“最优”产品,明天可能就被更新、更具吸引力的计划超越。        
业绩驱动下的“竞速赛”:谁来承担未来责任?

             友邦激进推出“环宇盈活”产品,只是当前香港保险市场“无休止内耗”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香港保险市场,所有参与者都卷入了一场近乎“殊死”的产品军备竞赛。无论是友邦,还是保诚(02378.HK)、宏利(00945.HK)等巨头,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        

             一旦某家公司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其他公司若不迅速效仿,就可能面临客户流失和市场份额萎缩的风险,短期业绩必然受损。最终,这演变为一场没有终点的“产品竞速”。        

             深入剖析香港保险市场的这场“混战”,不难发现友邦乃至整个行业管理层的深层业绩焦虑。        

             尽管保费规模和利润持续增长,友邦也实施了高达12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但其股价在资本市场表现平平。        

             即便恒生指数攀升,友邦股价却始终震荡,目前仅相当于2021年高点的70%左右。        

             根本原因在于友邦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例如,衡量公司承保业务质量的新业务价值,目前仅与2019年水平持平。为在财报上呈现亮眼业绩,持续“内卷”已成为友邦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在最近的业绩发布会上,友邦管理层坦承,香港等市场竞争激烈,各渠道确实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保持领先。        

             至于二三十年后,这些保单能否真正兑现演示回报,恐怕已非当前管理层所能兼顾——毕竟,若真有风险爆发,届时管理层可能早已几经更迭。        

             正如业内常调侃:“业绩归现任,风险留后人。”

             这场以短期业绩为驱动的竞争,隐藏着行业长远的巨大隐患。然而,在庞大的业绩压力下,“及时止损”似乎成为无人敢做的选择。        

             在内地利率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赴港抢购保险的热潮,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警惕狂热背后的风险余波。        

             香港监管层已发出警告: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产品普遍存在了解不足。如果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等问题,未来一旦实际回报不及预期,最终可能仍需内地监管部门出面处理,因为受损的内地客户势必会寻求内地部门的介入和帮助。        



免责声明:

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2 23:53 , Processed in 0.0371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