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回复: 0

香港保险高收益的真相与跨境财富规划的智慧

[复制链接]

777

主题

777

帖子

23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341
发表于 2025-8-18 23: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业绩归现任,包袱留后人。”这句在金融圈广为流传的戏谑之言,在当前香港保险业的生态中似乎找到了新的注脚。对于数十年后保单的实际回报,当下决策者的关注点可能已然转移。

近期,知名经济学者对香港保险产品抛出的“七大陷阱”论调,无疑在业界激起千层浪,将原本火热的赴港投保现象推至舆论风口。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争议声此起彼伏,香港各保险公司的服务中心及酒店大堂,仍旧挤满了络绎不绝的内地投保客户。

自2023年边境重开以来,香港保险市场便进入了空前激烈的竞争态势。为争夺客户,各大保险公司竞相提升预期收益展示,例如某龙头公司曾将其长期储蓄产品演示收益率上调至引人注目的7%。

值得指出的是,此类“百年收益率”通常指特定长期储蓄型港险产品在假设百年投资期内通过复利计算得出的潜在收益率。

为有效管控市场风险,香港保监局果断出台新规,将演示利率上限设定在6.5%。但市场龙头企业迅速调整策略,在监管红线内推出新品,将宣传重心转向“更快回本”及“更高前期回报”。

这种行业巨头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策略互动,不仅揭示了市场过度竞争下的深层隐忧,也映射出香港保险高收益承诺背后潜藏的多重风险。


拨开高预期回报的迷雾

近期针对香港保险的核心争议,集中于其高达7%的演示收益能否实现、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提前赎回保单可能面临的显著损失。这些观点虽措辞直接,却触及了行业关键症结。

“回报7%”曾是吸引众多投资者的金字招牌。然而,要真正看到这般回报,或许需经历漫长岁月,其实现难度不容小觑。

经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情况确实如此。

自2023年起,香港保险市场竞争白热化。更高预期、更灵活提取和更多样化功能几乎成为产品标配。

以业界巨头为例,其某款旗舰产品曾将百年预期收益率从6.5%提升至7%。

然而,如同批评者所言,这7%的预期收益率,其不确定性极高。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保单收益中高比例配置于权益类资产。

例如,该产品在权益类投资中占比可达75%,其核心目的显然在于显著提升演示回报率这一关键指标。

与此同时,保单收益的“确定部分”,即保证收益率,则被压缩至极低水平。长期来看,该产品年化保证收益率甚至不足0.5%,仅能勉强确保客户收回初始本金。

换言之,客户在保险计划书上所见的“美好蓝图”,绝大部分构建于乐观投资假设之上的非保证收益。

包括非保证部分在内的实际兑现情况,有赖于分红实现率。

今年,多数新近发行的产品分红实现率高达100%,这成为部分公司重点宣传的亮点。

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部分十年前发行的产品,其收益表现已显露疲态。

例如,某公司2015年推出的产品,2024年的分红实现率已由去年的97%降至93%。

此外,关于收益主要依靠后期复利增长以及提前支取会面临“惩罚”的观点,我们也持相同看法。

当前香港市场热门保单多采用英式分红机制。这意味着部分红利直接派发,而大部分作为终期红利,以复利形式累积于保额中,使长期收益看似滚雪球般增长。

但若选择提前支取,则意味着放弃未来可观的复利增值部分。届时,客户实际所获金额将大打折扣。

同时,占比最大的终期红利随市场投资状况波动,仅在最终领取时方能确定具体金额。一旦未来市场表现不佳,计划书上光鲜的演示数字极有可能“变脸”。

而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香港保险的所谓“高收益”背后,其潜在风险往往被严重低估。

从香港保单的设计逻辑来看,保单生效初期,现金价值主要源于保证部分,相对稳定。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非保证部分比例增加,导致现金价值波动性显著放大。

这种独特设计,使得客户容易忽视潜在风险。销售过程中,代理人常强调复利诱惑,而对收益实现的严苛条件和潜在波动风险则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
监管介入与市场策略的演变

高达7%的演示收益率,不仅大幅抬高了客户预期,更直接助长了香港保险市场内部的恶性竞争,最终不可避免地引发监管机构介入。

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正式发布《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和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限为6%和6.5%。此举旨在遏制保险公司利用激进投资假设进行营销,引导行业回归稳健理性。

保监局高层曾撰文指出,近年来业界为招揽业务普遍夸大预期回报。若任由趋势发展,未来投资环境恶化导致产品无法兑现高演示回报,必将引发客户大量投诉和信任危机,严重损害香港保险业声誉和稳定性。



面对监管新规,某香港龙头公司展现了惊人反应速度。几乎在6.5%上限生效同期,其迅速推出一款“更具吸引力”的全新储蓄计划。

该新品严格将演示利率控制在6.5%上限内,却巧妙调整产品结构,转而重点宣传“更快的回本速度”和“更高的前期收益”,定位为“重新定义储蓄保险价值标杆”。

根据官方宣传,该产品在第30个保单年度即可实现6.5%的IRR,相较以往旗舰储蓄险,中短期预期回报显著提升。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系列操作无异于一场“换了赛道继续内卷”的策略。

监管机构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初衷,旨在为无序市场竞争踩刹车,促使保险公司摆脱对“高收益噱头”的过度追逐。

但该保险公司在收益率上限“被迫下降”的同时,迅速将竞争重心转移到比拼回本速度和早期利益。此举被市场质疑为变相违背监管本意,仅为通过新营销点刺激销售,恐陷“饮鸩止渴”恶性循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在6月才抢购7%旧产品的客户而言,当看到更短年限内可获更佳回报的新产品时,不少人感到意外和不满,甚至直言自己“被背刺了”。

因此,监管新规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折扣,消费者也陷入新的困惑:今天“最优”的产品,明天可能被更新、更诱人的计划超越。
跨境财富规划:远见与实效

某大型保险公司此次激进推出的新计划,仅仅是当前香港保险市场“无休止内卷”的一个缩影。



眼下,整个香港保险市场都陷入了一场近乎“刺刀见红”的肉搏战。无论是头部公司还是其他主要玩家,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这场激烈的厮杀中竭力争夺市场份额。

一旦有公司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若其他公司未能及时跟进,便可能面临客户流失和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短期业绩势必受冲击。其结果,便是一场似乎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

深入剖析香港保险市场的这场“混战”,我们不难发现行业管理层普遍存在的短期焦虑心态。

尽管保费规模和利润持续增长,并实施了大规模股票回购,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却未获预期“掌声”。

即便恒生指数整体上扬,其股价却始终震荡,目前仅相当于2021年高点的70%左右。

追溯深层原因,主要还在于公司自身增长速度放缓。

例如,衡量承保业务质量的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目前仅与2019年水平相当。为在财报中呈现更亮眼成绩,继续“内卷”似乎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在最近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也坦承,香港等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销售渠道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保持市场领先。

至于二三十年后,这些保单是否还能兑现其演示回报,恐怕早已不是当前管理层所关注的重点——因为即便届时出现任何风险或问题,管理层可能早已轮换多茬。

正如业内流传已久的调侃:“业绩是现任的,包袱是后人的。”

这种对短期业绩的激烈争夺战,无疑暗藏行业长期的巨大风险。然而,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下,“紧急刹车”似乎成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于做出的选择。

在内地整体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内地客户赴港抢购保险的热潮,更需我们高度警惕其狂热背后可能蕴藏的风险暗流。

监管部门已多次发出警告: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产品普遍存在不熟悉情况,若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等行为,一旦未来实际回报未能达到预期,最终买单的很可能是内地监管机构——因蒙受损失的内地客户,最终会寻求内地监管部门的介入和帮助。



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

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

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声明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

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2 23:53 , Processed in 0.0365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