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回复: 0

香港保险“高回报”之谜:资深规划师的深度解析

[复制链接]

865

主题

865

帖子

26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05
发表于 2025-8-19 12: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期的业绩,往往是后世的包袱。” 未来数十年后,保单演示的预期收益能否如约兑现,可能已非今日决策者所能掌控。        

“香港保险是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近期,有知名评论员通过网络平台对香港保险的“七大争议”提出尖锐质疑,一时间将跨境投保热潮推向舆论风口。        



             然而,就在质疑声中,香港各大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和酒店咨询点依旧门庭若市,排满了前来办理业务的内地访客。        

             自疫情后重新恢复通关,2023年香港保险市场迅速升温,各家险企为吸引客户,竞相推高预期收益率。以行业翘楚友邦保险(01299.HK)的“盈御多元系列”为例,其长期演示收益率一度冲高至令人瞩目的 7%。        

             这里提及的“长期演示收益率”,通常指部分长期储蓄型香港保单,在假设投资期限长达百年且保持复利增长下的潜在回报预期。        

             为防范市场过度炒作,香港保监局今年已采取措施,将演示回报率的上限设定在 6.5%。但友邦保险迅速调整战略,在监管红线附近推出新产品,转而侧重于“更快回本周期”与“更高的早期现金价值”作为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这种保险巨头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你追我赶”,无疑折射出当前市场激烈竞争下的行业焦虑和潜在风险,以及香港保险高收益承诺背后潜藏的复杂性。        
“高收益神话”的深层透视

             在相关评论中,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香港保险的核心问题:诸如7% 的稳定回报难以实现、收益兑现存在不确定性、提前支取会面临显著损失等。这些观点虽犀利,却直击要害。        

“年化 7% 回报”,曾是香港保险吸引客户的“金字招牌”。有评论人士戏称,要真正实现这 7%,恐怕需要超长寿龄,简直是“望尘莫及”。        

             实际情况亦印证了这一点。        

             自2023年起,香港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更高的预期回报、更灵活的资金提取机制以及更全面的附加功能,几乎成为所有新产品的标配。        

             以市场领导者友邦保险为例,其主力产品“盈御多元计划”就将长期预期收益率从最初的6.5%上调至7%。        

             然而,正如批评者所言,这7%的预期收益率,其不确定性极高。        

             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保单收益的主要部分依赖于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表现。        

             例如,此类产品保单资产中,权益类投资占比甚至可能达到75%。此举目的无疑是为了显著提升整体收益率中的关键指标——演示回报率。        

             相应地,保单收益中的“确定性构成”——即保证收益率——被压至极低。从长远来看,某些产品的保证收益率年化甚至低于0.5%,几乎仅能确保客户收回初始投入本金。        

             换句话说,客户在产品宣传资料上看到的“美好愿景”,绝大部分是基于乐观预测的非保证收益。        

             非保证部分最终能否兑现,以及兑现多少,仍需取决于分红实现率。        

             今年友邦着力推广的,多是其近几年发行的产品,这些产品在2024年的分红实现率普遍达到100%。        

             然而,我们应保持警惕的是,友邦十年前发售的部分产品,其收益表现已呈现疲软态势。        

             例如,友邦于2015年推出的“充裕未来”产品,其2024年分红实现率已从去年的97%降至93%。        

             此外,关于收益主要依赖后期复利积累,以及提前支取将面临“惩罚性”损失的观点,这与实际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香港市场上热销的保单,多数采用英式分红机制。这意味着一部分红利会即时派发,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终期红利,通过复利形式累积到保额中,使长期收益看似非常可观,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增长。        

             但一旦选择提前提取,便等同于放弃了未来潜在的复利增值部分。届时,客户实际可支配的金额将大幅缩水。        

             同时,作为大头的终期红利会随投资市场波动,其最终数额仅在兑现时才能确定。若未来市场表现不佳,这些在计划书上看似亮眼的演示数字很可能“变脸”。        

             而评论中未充分提及,但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是:香港保险“高演示收益”的表面之下,隐藏着被严重低估的风险成分。        

             从香港保单的设计来看,在保单生效初期,现金价值(即退保时可取回金额)主要来源于保证部分,较为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非保证部分的占比会逐渐攀升,导致现金价值的波动性显著放大。        

             这种设计使得客户很容易忽视潜在风险。在销售过程中,代理人往往倾向于仅强调高复利的诱人前景,而对于其实现条件和潜在波动性,则语焉不详,甚至刻意规避。        


监管与市场的“攻防转换”:规范与应变

             高达7%的演示收益率,不仅大幅推高了客户预期,更在香港保险市场引发无序竞争,最终促使监管机构必须出手干预。        

             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正式发布了《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明确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和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6%和6.5%。此举旨在遏制保险公司利用过于激进的投资假设进行市场推广,从而引导行业回归稳健发展的轨道。        

             保监局执行董事(长期业务)吕愈国曾撰文指出,近年来业界为争夺业务而夸大预期回报的现象日益突出。他警告称,如果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一旦投资环境恶化导致更多产品无法兑现高演示回报,势必引发大量客户投诉和信任危机,严重损害香港保险业的声誉和稳定性。        



             面对监管新规,友邦香港展现出惊人的应变速度,几乎在6.5%上限生效的同一天,便推出了其“更具吸引力”的全新产品:“环宇盈活”储蓄计划。        

             这款新产品虽然将演示利率控制在6.5%的上限之内,却巧妙地调整了产品结构,主打“回本周期缩短”和“早期收益提高”,甚至宣称“重新定义储蓄保险的价值标准”。        

             官方宣传显示,在第30个保单年度,该产品即可实现6.5%的内部回报率(IRR),相较于友邦以往的旗舰储蓄险产品,显著提升了中短期预期回报。        

             然而,这一系列举措,被业界普遍解读为友邦在“另辟蹊径,继续竞争”。        

             监管部门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初衷,是为了给无序竞争按下“暂停键”,促使险企逐步摆脱对“高收益噱头”的过度追逐。        

             但友邦却在收益率上限“迫降”的同时,迅速转向比拼回本速度和早期利益。这被市场观察人士质疑为变相违背监管本意,通过新的营销点刺激销售,恐将陷入“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        

             尤其对于那些在6月份抢购了7%旧产品的客户而言,看到短时间内有回报更佳的新产品推出,许多人感到颇为意外和不满,甚至直呼“体验不佳”。        

             监管新规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而消费者也陷入了迷茫:今日投入购买的“最优”产品,明日可能就被更新、更具吸引力的计划所取代。        
业绩重压下的“军备竞赛”:谁来为未来买单?

             友邦激进推出的“环宇盈活”产品,仅仅是当前香港保险市场“过度竞争循环”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香港保险市场,所有公司都已卷入一场近乎“肉搏”的激烈竞争。无论是友邦,还是保诚(02378.HK)、宏利(00945.HK)等巨头,无不在激烈的市场厮杀中角逐。        

             一旦某家公司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方案,其他公司若不迅速跟进,就可能面临客户和市场份额的流失,短期业绩必然受挫。最终,这演变成了一场没有尽头的“军备竞赛”。        

             深入剖析香港保险市场的这场“混战”,不难发现友邦乃至整个行业管理层的深层次顾虑。        

             尽管保费规模和利润连年增长,加上高达12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友邦却始终未能完全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即便恒生指数高歌猛进,友邦的股价却一直处于波动之中,目前仅相当于2021年高点的70%。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友邦的增长幅度正在放缓。        

             例如,反映公司承保业务质量的新业务价值,目前仅与2019年水平相当。为了能在财报上呈现亮眼表现,持续“内卷”已成为友邦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在最近的业绩发布会上,友邦管理层也坦言,香港等市场竞争激烈,各渠道确实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来保持领先地位。        

             至于二三十年后,这些保单能否真正兑现演示回报,恐怕已非当前管理层所能顾及——毕竟,如果真有什么风险爆发,届时管理层可能早已“几经更迭”。        

             正如业内人士常调侃的那样:“业绩是当权的,责任是后任的。”

             这场以短期业绩为导向的竞争,暗藏着行业长远的巨大风险隐患。然而,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之下,“及时止损”似乎成了无人敢于作出的选择。        

             在内地利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赴港抢购保险的热潮,更需要我们警惕狂热背后的风险传导。        

             监管层已发出警告: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产品普遍存在了解不足的情况。如果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等问题,那么将来一旦实际回报未能达到预期,最终买单的很可能还是内地监管机构——因为受损的内地客户,最终必然会寻求内地监管部门的介入和帮助。        



免责声明:

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2 23:53 , Processed in 0.0378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