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回复: 0

香港保险高收益神话?专业解读非保证回报的真相与风险

[复制链接]

779

主题

779

帖子

234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347
发表于 2025-8-27 0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期业绩是现管的,长期隐患是后人的。” 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和激烈的行业竞争,香港保险的长期回报能否如期实现,是每位投资者深思的课题。        

“香港保单的高收益承诺是否真实?”

             近期,关于香港保险产品演示回报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一些知名财经人士直接质疑其潜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将赴港投保的热潮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而,尽管外界质疑声不断,香港各大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和业务办理点,依然吸引着大量寻求跨境资产配置的内地访客。        

             自疫情后,2023年香港保险市场重新开放,随即迎来空前的竞争态势。为争取客户,众多保险公司将预期年化回报率推至历史新高。例如,部分市场领导者旗下的旗舰储蓄产品,其“百年内部回报率”甚至宣称高达7%。        

             此处的“百年内部回报率”,通常指某些长期储蓄型香港寿险产品,通过复利计算得出的一种潜在收益预期,其测算基于长达百年期的投资表现假设。        

             为了避免市场过热,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今年已采取措施,对分红保单的演示回报率设定了上限,规定最高不得超过6.5%。但部分头部险企迅速调整了产品策略,在合规前提下,转而强调“更快回本”和“更高前期现价”作为新的营销重心。        

             这种监管与市场创新间的持续拉锯,无疑反映出行业在激烈内卷下的深层焦虑与潜在系统性风险,以及香港保险高回报承诺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性。        
高演示回报的基石:非保证部分的挑战

             有评论指出,香港保险产品的核心症结在于:所谓高预期回报难以稳健实现、收益兑现的不确定性较高、提前退保可能面临较大损失等。这些观点虽直率,却切中要害。        

             曾被广为宣传的“7%复合年化回报”,被戏称为需要活到百岁才能完全实现,实现难度可见一斑。        

             现实情况确实如此。        

             自2023年以来,香港保险市场的竞争烈度持续升级。更高的演示回报、更灵活的资金提取选项以及更多元化的保障功能,几乎成为新产品的标配。        

             以行业领军者为例,其明星储蓄计划曾将百年预期收益率从6.5%提升至7%。        

             然而,正如许多专业人士所强调,这7%的预期回报率,其不确定性因素极高。        

             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保单收益中绝大部分依赖于波动较大的权益类资产投资表现。        

             例如,此类产品在保单资产配置中,权益投资比例可能高达75%。这无疑是为了大幅拉高整体预期收益率的关键指标。        

             相应地,保单收益中的“确定性部分”——即保证收益率——通常被压缩至极低水平。从长期视角看,一些产品的保证年化回报率甚至不足0.5%,仅能勉强确保投保人收回本金。        

             换言之,客户在产品说明书中看到的“美好愿景”,其主体部分是建立在乐观投资假设之上的非保证收益。        

             非保证部分的最终兑现程度,则取决于各公司的分红实现率。        

             虽然当前许多公司力推的近期发售产品,其分红实现率在短期内表现良好(如达到100%)。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公司早年发售的产品,其长期收益表现已显露疲态。        

             例如,某公司于2015年推出的产品,其2024年的分红实现率已从前一年的97%降至93%。这提示我们,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且长期产品兑现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关于收益主要集中于后期复利累积,以及提前支取会面临“惩罚”的说法,这与香港市场主流产品的设计是相符的。        

             目前香港市场上流行的储蓄保单,多采用英式分红机制。这意味着部分红利直接派发,而另一大部分以终期红利形式累积到保额中,通过复利增长,使长期演示收益极为可观。        

             但一旦选择提前退保或支取,就意味着放弃了这部分未来潜在的复利增值。届时,客户实际可提取的金额将大幅缩水。        

             同时,作为收益主体的终期红利会随投资市场波动,其最终金额仅在实际领取时才能确定。若未来市场表现不佳,计划书上光鲜的演示数字很可能难以完全兑现。        

             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是:香港保险“高收益”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被低估的波动性风险。        

             从多数香港保单设计来看,在生效初期,保单的现金价值(即退保可取回金额)主要由保证部分构成,相对稳定。然而,随着持有年限增加,非保证部分的占比会逐步上升,导致整体现金价值的波动性显著增强。        

             这种设计容易使客户忽视潜在风险。在产品推广中,代理人往往倾向于重点突出诱人的复利前景,而对实现条件和潜在波动性则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        


监管的绸缪与市场策略的演进

             此前高达7%的演示收益率,不仅大幅抬升了客户预期,更在香港保险市场引发了无序竞争,最终促使监管机构必须介入。        

             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正式发布了《关于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的指引》,明确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和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化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6%和6.5%。此举旨在遏制保险公司利用过于激进的投资假设进行市场营销,从而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稳健的发展轨道。        

             保监局高层曾撰文指出,近年来业界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夸大预期回报的现象日益突出。他警告称,若这种趋势持续,一旦投资环境恶化导致更多产品无法兑现高演示回报,势必引发大量客户投诉和严重的信任危机,从而损害香港保险业的声誉和市场稳定。        



             面对监管新规,某些市场领先的保险机构展现出快速的响应能力,几乎在6.5%上限生效的同时,推出了其“更具吸引力”的全新产品。        

             这些新产品虽然将演示利率控制在6.5%的上限内,却巧妙地调整了产品结构,主打“更短的回本周期”和“更高的前期现金价值”,甚至宣称“重新定义储蓄保险的价值标准”。        

             官方数据显示,在保单生效的早期(例如第30个保单年度),部分新产品即可实现6.5%的内部回报率(IRR),相对于过往的旗舰储蓄险产品,显著提升了中短期的预期回报。        

             然而,这一系列策略调整,被业界普遍解读为保险公司在“转变竞争维度,持续内卷”。        

             监管部门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初衷,是为了给无序竞争按下“暂停键”,促使险企逐步摆脱对“高收益噱头”的过度追逐。        

             但某些公司却在收益率上限“迫降”的同时,迅速转向比拼回本速度和早期利益。这被市场观察人士质疑为变相偏离监管本意,通过新的营销点刺激销售,恐将陷入“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        

             尤其对于那些在近期抢购了较高演示收益产品的客户而言,看到短期内有回报更佳的新产品推出,许多人感到意外和不满,甚至直呼“被市场迭代冲击”。        

             监管新规的效果因此可能打折扣,而消费者也陷入了迷茫:今天斥资购入的“最优”产品,明天可能就被更新、更具吸引力的计划所超越。        
业绩压力下的产品博弈:谁为长期承诺买单?

             市场领军企业激进推出的新产品,仅仅是当前香港保险市场“内卷化螺旋”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香港保险市场,各家公司都已卷入一场近乎极限的“产品迭代战”。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其他主要参与者,无不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角逐。        

             一旦有某家公司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其他公司若不迅速跟进,就可能面临客户流失和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短期业绩必然受挫。最终,这演变成了一场永无休止的产品竞争。        

             深入剖析香港保险市场的这场“混战”,不难发现行业管理层所面临的深层业绩焦虑。        

             尽管保费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加上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计划,部分行业领导者却未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持续的积极反馈。        

             即便香港股市整体上扬,部分大型保险公司的股价表现却一直处于震荡之中,甚至低于疫情前水平。        

             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新业务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例如,反映公司承保业务质量的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目前仅与数年前水平相当。为了能在财报上呈现亮眼表现,持续“内卷”已成为部分险企不得不为之的策略。        

             在最近的业绩报告会上,部分保险公司管理层也坦言,香港等关键市场竞争激烈,各销售渠道确实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至于二三十年后,这些保单能否真正兑现演示回报,恐怕已非当前管理层所能完全掌控——毕竟,如果真有什么风险爆发,届时管理团队可能早已“几经更迭”。        

             正如业内常言:“当前的业绩属于管理者,未来的包袱则可能留给后来人。”

             这场以短期业绩为驱动的竞争,暗藏着行业长期发展的巨大风险。然而,在巨大的业绩重压之下,“及时止损”似乎成了无人敢于轻易作出的抉择。        

             在内地利率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赴港抢购保险的热潮,更需要我们警惕狂热背后的潜在风险。        

             监管层已发出提醒: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产品普遍存在了解不足的情况。如果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等问题,那么将来一旦实际回报未能达到预期,最终可能承担后果的还是内地监管机构——因为受影响的内地客户,最终必然会寻求内地相关部门的介入和帮助。        



免责声明:

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2 19:16 , Processed in 0.0365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