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回复: 0

香港保险高收益幻象:监管重拳下的"数字游戏"

[复制链接]

801

主题

801

帖子

241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13
发表于 2025-8-29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今天的销售冠军,明天的历史包袱。"当管理层更迭,谁来为数十年的保单承诺负责?

"香港保单的华丽数字背后暗藏玄机。"

近期某知名经济学家公开质疑港险产品的可持续性,引发市场对长期储蓄型保险的重新审视。



就在争议声中,香港保险签约中心依然人潮涌动,内地访客在酒店会议室排起长队。

2023年通关后,香港保险公司展开激烈角逐,不断刷新收益预期。市场领军者推出的储蓄计划,将长期复利目标定在7%水平。

所谓"世纪回报率",是部分港险产品基于百年投资假设演示的潜在收益。

面对过热态势,香港保监局今年出台新规,将演示利率上限锁定在6.5%。但行业龙头迅速应变,转而强调"短期回本"和"前期收益"。

监管与市场的博弈,折射出高收益承诺背后的系统性隐忧。
收益幻象的真相

专家指出的核心问题直击要害:7%回报的实现条件苛刻、保证部分微乎其微、提前解约代价高昂。

"7%复利"的诱人承诺需跨越世纪,"堪比登月"。

现实的确如此。

当前香港主流储蓄险中,权益类资产配置普遍超过70%。这种激进策略只为推高演示数字。

以热销产品为例,其保证收益率年化不足0.6%,意味着客户本金保障都岌岌可危。

计划书上90%以上的预期收益,都建立在非保证部分之上。

分红实现率成为关键指标。虽然新近产品展示出100%的达成率,但更早发行的保单已显露疲态。

例如2014年推出的某产品,分红达成率已从峰值98%下滑至92%。

英式分红机制下,提前支取相当于放弃未来复利增值。若遇市场波动,终期红利可能大幅缩水。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保单后期现金价值波动性剧增,而销售时很少充分揭示。
监管新规下的变局

保监局设定演示利率上限,旨在遏制恶性竞争。执行董事明确警告:夸大回报将引发信任危机,损害行业根基。





新规生效当日,市场领军者即推出"速效型"产品,将竞争焦点转向早期回报。

这款新品声称第25年即可实现IRR 6.5%,比传统产品提前十年达到收益目标。

此举被业内视为"换跑道内卷",变相规避监管意图。

刚购入旧产品的客户措手不及,直呼遭遇"计划性淘汰"。

监管效果因此被削弱,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今日的"最优解"可能明日就过时。
短视的业绩狂欢

激进产品策略折射行业焦虑。



香港保险市场陷入"囚徒困境":任何公司创新高,竞品必须跟进,否则面临客户流失。

某上市公司尽管推出百亿美元回购计划,股价仍徘徊在历史高点的65%。

根本原因在于新业务价值增长停滞,与四年前持平。为取悦资本市场,"内卷"成为唯一选择。

在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坦承需不断创新产品维持竞争力。

但对二三十年后能否兑现承诺,现任管理层恐怕无需担责。

业界共识:"功绩属当代,风险归后人。"

内地监管机构已发出警示: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跨境纠纷,最终需内地监管部门善后。



     免责声明: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9 02:17 , Processed in 0.0377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