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回复: 0

港险60问|香港重疾险为什么值得买?

[复制链接]

202

主题

202

帖子

6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6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新|第54篇图|网络文|Lily微信|Lilyzhuo1991
我常常调侃自己错失百万。

2015年我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的时候,朋友给我推荐了香港"特产"-重疾险。当时我刚毕业,兜里钱不多,我就拒绝了朋友,对她说:「我还年轻,身体好,以后再说吧。」

人生就是这么搞笑。

2017年我在体检时查出甲状腺结节4a级,随后做了手术。虽然说内地重疾险也赔了些钱,但是远少于当时朋友给我做的计划。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我会给家人们都撑着伞。

2022年元宝出生了,我第一时间给他配置了工银安盛的重疾险,保额30万人民币。

2023年香港一开关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刚满1岁的儿子,飞去香港买了15万美金的重疾险保单。

很多人都问我,你既然都在内地买了,为什么还要去香港买?
我的回答永远都是:因为香港重疾险更值得。

作为亲身经历过重疾理赔的保险从业人员,我想用最真实的经历告诉所有家庭:重疾险不是「买了就行」,而是「买对了才行」。

当疾病风险全球化、医疗需求精细化、通胀压力长期化时,香港重疾险的五大核心优势,正是家庭对抗不确定性的「关键拼图」。

一、保额会「长大」:用复利对抗通胀的「时间魔法」

2023年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医疗通胀率高达8.7%——这意味着,今天花50万能治好的一场病,10年后可能需要100万。

内地重疾险的「固定保额」,就像一张「过期支票」:30岁买的50万保额,60岁时实际购买力可能只剩20万。

香港重疾险的「保额分红」机制,正是为破解这一困局而生。

以友邦「爱伴航」为例,它的保额不是「写死」的数字,而是每年根据保险公司的投资表现(主要投向美债、全球高评级企业债、新兴市场股票等)复利增长。以30岁女性,投保保额为50万美金的重疾险为例

    40岁时:保额为75万美元(首10年直接赠送50%保额);

    65岁时:增至约97万美元(覆盖中年重疾治疗+房贷偿还+子女教育);

    85岁时:增至约193万美元(覆盖退休后高端养老+传承需求)。

这种「会长大的保额」,本质是用保险公司的全球投资能力,为我们锁定一张「抗通胀安全网」。

更关键的是,香港保监处(IA)强制要求保险公司披露近5年分红实现率,友邦香港连续10年超90%(2022年达98.3%),这份「透明+靠谱」的成绩单,让每一分保费都花得明明白白。

二、重疾多次赔:把「单次命运」变成「多次机会」

我经手过一个真实案例:42岁的李女士确诊乳腺癌,内地重疾险赔了50万。手术后找我想再买重疾险,却被所有公司拒保,彻底切断了她的保障。

更不幸的是,45岁时李女士又被确诊甲状腺癌,但这个时候,她没有重疾险可以理赔。

这就是重疾险「单次赔付」的痛点:根据《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50岁后重疾复发率是首次发病的2.3倍,但传统产品只赔一次,导致「理赔后裸奔」。

香港重疾险的设计逻辑,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多次风险」。以友邦「爱伴航」为例:

    癌症5次赔付:不论是新发、转移、复发,甚至持续治疗(确诊后1年内仍在积极治疗,可转换为每月5%保额的津贴,最长领100个月),都能赔;

    脑退化终身年金:阿尔茨海默症确诊1年后,若MMSE评分≤10分(中度认知障碍),每年赔6%保额,直到身故;

    其他重疾多次赔:心脏病、中风等高发重疾,满足间隔期(通常1年)后可二次赔付。
                                                


三、疾病定义「松绑」:更贴近临床的「人性化尺度」


2020年,内地重疾新规统一了28种高发重疾的定义,但许多细节仍显「保守」。

而香港重疾险的疾病定义,因依托更成熟的医疗体系和更开放的市场环境,普遍更贴近临床实际。

举三个真实对比案例:

    脑中风:内地要求「180天后仍有神经功能障碍」(如半身不遂)才能赔;香港多数产品仅需「确诊后持续28天神经功能缺损」(如说话不清、手抖),大大缩短了理赔等待期。

    甲状腺癌:内地将55岁以下、无论是否淋巴转移的甲状腺癌都归为轻症(赔30%保额);香港则按「恶性程度」分级——只要淋巴转移≥1个,就按重疾全额赔付(100%保额)。

    先天性心脏病:内地重疾险明确「先天性畸形」不在保障范围内(比如50岁做心脏手术,病历写「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无法理赔);香港则将「出生时未发现的先天性异常」纳入重疾,只要发病时符合「严重程度」即可赔。


这些细节差异,可能直接影响理赔结果。用我客户的原话说:「买重疾险不是买文字游戏,而是买『万一用到时能赔』的确定性。」

尤其作为甲状腺病友,我太知道现在甲状腺癌的高发程度,如果买了香港重疾险,理赔金额就是4-5倍的差距。

四、全球理赔:一张保单覆盖「地球村生活」

我们团队还有个理赔案例。

有个客户在新加坡出差时突发心梗,紧急入住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私立)。他持有的内地重疾险以「未在境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就诊」为由拒赔,最终自付28万新元(约140万人民币)。

而香港重疾险的「全球理赔」,彻底打破了这种地域限制。

只要符合保单中的「疾病定义」(如癌症需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无论是在纽约长老会医院、东京癌研有明医院,还是约翰内斯堡的私立诊所,都能申请理赔。

友邦香港2022年理赔报告显示,15%的重疾理赔案件涉及海外就医,平均处理时效仅7个工作日(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5-30天)。

这对高净值家庭有多重要?

香港重疾险的「全球理赔」,能让家人在最需要医疗资源的时候,不用为「能不能赔」焦虑,只需要专注治疗。

五、保费优势:用更低的成本,买更「顶配」的保障

保费高低的核心,是「风险定价」。

香港人均预期寿命85.29岁(全球第一),保险公司基于更长的寿命模型计算保费,死亡率与重疾发生率更低。

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保险公司可通过全球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进一步降低成本。

我用30岁男性、50万美元保额、25年缴费期的案例做了对比:

    香港(友邦「爱伴航」):年缴约1.2万美元;

    内地(某头部险企终身重疾险):50万人民币保额,年缴约1.6万元人民币。


香港保费比内地低约20%,但保障更「顶配」——保额年年涨、重疾多次赔、全球可理赔。

这不是「低价促销」,而是市场成熟度与风险管理能力的体现。对预算有限但追求高保障的家庭来说,香港重疾险相当于用「买经济舱的钱」,坐上了「头等舱」。

写在最后:重疾险的本质,是「选择生活的权利」

从2015年犹豫着没买,到2023年带着儿子飞去香港投保,我用8年时间验证了一个真理:

重疾险不是「消费」,而是「储蓄」。储蓄的是应对风险的底气,是生病时选择更好治疗方案的权利,是康复后维持原有生活质量的尊严。

如果你正在为家庭规划健康保障,不妨跳出「固定保额、单一币种」的思维定式。

香港重疾险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赔更多、赔更久,更在于它能为家庭构建一张「全维度防护网」。

这张网,既能接住当下的治疗费用,也能兜住未来的通胀压力。

既能覆盖本土的医疗需求,也能对接全球的优质资源。

毕竟,对健康的投入,永远是最值得的「长期主义」。

如果想要详细对比内地重疾险和香港重疾险对于疾病定义的区别,欢迎加我获取,备注:对比。

谢谢你在人群中多看了我一眼。小广告想买保险想卖保险都可以找我呀(备注:城市)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9 21:22 , Processed in 0.0412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