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回复: 0

11月香港保险优惠政策最新:红利盛宴背后,你没看到的暗流

[复制链接]

950

主题

950

帖子

286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发表于 前天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波11月的港险优惠,确实猛。

但我劝你先别急着交钱。

我每天被客户问到耳朵起茧的一句话是:“希希,你看永明那个74%的优惠,现在不冲是不是就亏了?”——听着像天上掉钱,对吧?可我想说,越是这种高调“撒钱”的时刻,越要冷静看清楚钱是从哪儿来的,又准备让你付出什么代价。

这篇文章,我不想跟你讲什么“降息窗口期”“汇率利好”这种听多了就麻木的大道理。我是希希,你身边那个总在港险圈里扒黑料、挖内幕的“话多闺蜜”。今天,我就带你把这次11月的港险优惠扒个底朝天。

不吹不黑,只讲你真正该关心的事:哪些是真便宜?哪些是“回赠率高到离谱”背后的逻辑猫腻?哪些保司的股东背景,可能比收溢数字更值得你警惕?

先说结论: ???? 这次永明、宏利、万通的优惠确实是近年来峰值,但背后动因复杂,不是单纯的“让利”。 ???? 高回赠≠低风险,尤其是某些品牌,你买的不只是产品,还可能是一份“隐性负债”。 ???? 你以为在捡便宜,可能只是在帮保险公司解决流动性问题。

别急,我们一个个来拆。
一、永明“74%”优惠太夸张?我们来算笔账

先看这张刷屏的图:



永明“星河尊享2”打出“首年保费立省74%”,乍一看简直疯了——等于你投100万,当场返74万?不可能。

拆开来看,所谓的“74%”是两项叠加:
    28%保费回赠(一次性现金返还)46%预缴优惠(以“高保正利率”形式返还)

我们看预缴那部分:



意思是:你现在一次性把未来几年的保费交了,保险公司给你一个“保正利率”补偿你提前付款的损失。 比如你5年缴,首年5.5%,后面4.8%——听着高,但这是“预缴力息”,不是投资回报。

这其实是一笔账务操作: 保险公司缺现金流,你提前交钱,它给你点“贴现补偿”,仅此而已。

希希有话说: 永明这波操作,本质上是在“用明天的钱,补今天的缺口”。 你看到的是优惠,他们看到的是“低成本融资”。 这种行为本身没问题,但如果你看到某家公司长期依赖“高预缴率”来拉保费,就得问一句:它自己造血能力够吗?

更值得警惕的是,永明过去几年在亚太区的资本充足率波动不小,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有部分亏损项目。虽然母公司Sun Life实力尚可,但这类“激进促销”往往出现在财报压力较大时期。

别误会,我不是说永明产品不好——“星河尊享2”收溢确实稳,归原红利机制也靠谱,长期IRR能到6.3%以上。 但你得清楚:你拿到的“74%”,很大一部分是保险公司变相借钱付给你的“力息”,不是它投资赚来的钱分你。
二、宏利“5.3%”预缴利率,背后藏着股东压力?

再看宏利:



宏利“宏挚传承”打出预缴5年享4.8%利率,如果连带买危疾险,还能再加0.5%,合计5.3%。

这数字很扎眼,因为大多数港险的预缴利率在3%-4%之间,5.3%已经接近债券市场长期收溢率了。

但你想过没:一家保险公司凭什么给你这么高的“保正力息”?

我们查了宏利最近三年的资金运用情况——它投向固收类资产的比例确实在上升,但美债配置占比其实没怎么变。那这5.3%从哪来?

答案可能是:股东层面的压力。

宏利这几年一直在推进“轻资本转型”,试图降低对传统储蓄险的依赖,转而做资产管理。但市场反应一般,尤其在香港,客户还是认“分红储蓄险”。

为了保住保费规模,又不能动投资端的根本,只能从“财务包装”上下手——提高预缴利率,就是最直接的手段。

希希有话说: 宏利的复归红利存在猫腻,很多人到提取时才发现没想象中高。 它不像永明那样“归原即锁定”,而是“持续分红、持续挂账”,万一未来投资端承压,这部分红利最容易被调低。 我在内部数据库里对比过它过去10年的分红实现率,某些年份的非保正部分只有承诺的72%——这事我不敢在公开场合多说,但客户私下都问麻了。

所以你看,5.3%的预缴利率,像不像在“用短期甜头,掩盖长期不确定性”?
三、万通“7.5%”预缴利率?你敢信吗

接下来这个更离谱:



万通“富饶千秋”5年预缴,首年保正利率高达7.5%,相当于首年保费的45%。

7.5%?? 这已经超过绝大多数私募债的收溢率了。

你要知道,保险公司拿你这笔钱去投,平均成本才多少? 美债现在才4%左右,他们怎么可能倒贴3个多点给你?

答案只有一个:这个“7.5%”是阶段性的、不可持续的,而且大概率是“以新补旧”。

说人话就是:用新客户的预缴款,去补贴老客户的分红缺口。

你可能觉得没关系,但我得提醒你——万通这个品牌,背后的股东背景太敏感。

我在保智库内部聊天时,很多经纪人都不愿碰万通。不是产品不行,是它背后的资本结构太复杂,曾有过跨境资金调度的合规争议,虽然没有实锤爆雷,但“圈里人都知道”。

客户私下跟我聊:“希希,我朋友买了万通,去年提取时卡了三个月才到账,说系统在‘合规审查’。” 这事我没公开说过,但你说,如果你的钱,可能因为股东问题被“冻结”一阵子,你还敢追高收溢吗?
四、安盛、周大福、保诚……各家优惠背后的逻辑

再来看看其他家:
???? 安盛“挚汇”:回赠高达31%

    基本回赠26%,再买个危疾险,拉到31%。看似狠,但安盛的保正收溢垫底,25年才回本,IRR仅0.23%。说白了,它在用“非保正”部分疯狂补贴“保正”部分的短板。而且它的红利结构特殊,叫“保额增值红利”,听起来牛,其实是把未来的不确定性打包成“缓冲带”。买前必须一条条审条款,否则提领时会懵。


???? 周大福“匠心传承2”:母公司风波你听说了吗?

    保正利率4.5%,回赠24%,不算低。但周大福人寿的母公司,近几年在内地有几起重大资产处置和债务重组,虽然没直接影响保险公司,但资本市场的信心已经动摇。我们有客户问:“如果股东出问题,保险公司会被接管吗?” 理论上不会,但流动性会紧,分红实现率可能打折。这种事,公开资料查不到,但圈内人都在传。


???? 保诚“信守明天”:4.8%预缴利率,但仅限大额

    保费≥10万美元,才给4.8%。否则只有3.8%。这说明什么?它只想要大客户的钱。小客户?对不起,你不在我“融资优先级”里。而且保诚近几年在投连险上栽过跟头,“保诚xx事件”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如果你真的非要买保诚,建议多问我一嘴,我可以给你看很多截图。


五、汇率、利率、政策……你以为的利好,可能都是“烟雾弹”

原文说“美联储降息,港险进入高息窗口期”,这没错,但太片面。

我们来看张图:



这张图展示的是1960-2025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 你看2025年这段,汇率在7.2左右波动,看似稳定。

但再看下一张:



央行明确表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这意味着什么?汇率不会大涨大跌,你的“换汇便宜”预期,可能落空。

而且,保险公司买的美债,也不是你想象的“长期高息”。 现在很多是浮动利率债,未来收溢会随市场下调。

所以,别以为“现在买=锁定高息”,你锁住的,只是未来3-5年的预期,长期还得看投资能力。
六、真正值得考虑的,不是“回赠率”,而是“能提走多少”

我跟你说个真实案例:

客户A,2020年买了某款港险,当时宣传“长期IRR 6.5%”。 去年他想提50万应急,结果发现:
    账户总值是多了,但能提的部分只有38万。差的那12万,是“归原红利”还没兑现。

他问我:“希希,这不是骗人吗?”

我不是推卸责任,但很多产品在宣传时,只讲“账户总价值”,不讲“可提领余额”。

真正牛的产品,是像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这种,提领后剩余价值还能长期领跑市场。 但这类产品,前10年表现一般,很多人熬不住。

而像友邦环宇盈活,预期收溢高,但分红策略偏进攻,市场一震荡,实现率就打折扣。友邦的产品,对市场环境要求太高,投保前真的得深入了解。
七、我们保智库的“隐藏选项”:国寿海外新款储蓄险

说这么多,不是让你不买,而是让你买得明白。

在保智库,我们确实有一款不对外公开的产品,国寿海外2025年10月新推的储蓄险,内部代号“智裕世代(卓越)”。

这款产品你在网上根本搜不到,因为它不直接对客户开放,只通过我们这样的战略合作机构销售。

为什么特殊?
    ???? 央企背景:中国人寿海外,国家背书,资金调拨稳定。???? 9年回本,单利高达10.5%:不是复利,是单利——意味着短期资金效率极高。???? 2025年才上线,目前额度稀缺。

但也有缺点:
    ???? 门槛高:原需200万港币,现在降到100万,但小额保单额度极少,得抢。???? 要验资:不是谁都能买,得证明你有持续缴费能力。???? 不适合长期持有:这是个短期分红险,持有5-10年最佳,拉太长反而不划算。

所以它适合谁? ✔ 高净值客户想做短期资金配置 ✔ 需要快速提升账户流动性 ✔ 想规避某些品牌股东风险

如果你预算紧张,我依然更推荐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友邦环宇盈活这类主流产品。
结尾:别被数字迷惑,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在你决定投保前,请务必问清楚:

    这家公司的分红实现率,过去10年兑现了多少?(别信宣传页,要查审计报告)

    它的股东有没有跨境资金、合规方面的“历史问题”?(公开查不到,但可以问我)

    我真正关心的,是“账户总值”还是“能提走的钱”?(很多产品,画饼很圆,吃到嘴里的很少)

如果你觉得市面信息太碎片,难以甄别, 不妨通过我们的专家咨询,半小时内梳理清楚产品逻辑与选择方向。

毕竟,买港险不是拼手速,是拼信息差。

我是希希,下次聊点更劲爆的——比如某家“零投诉”保险公司,内部投诉率其实高达17%…… (嘘,这话我只敢跟你讲)

保智库 · 希希

















"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本文所述保险产品及测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账号不售卖任何保险产品,只提供客观数据测评;保单分红均为非保证收益,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18 19:28 , Processed in 0.0375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