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回复: 0

香港17家保险公司分红实现率大盘点:谁在悄悄掉队?谁又真能扛住周期

[复制链接]

895

主题

895

帖子

269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95
发表于 昨天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问我最近最常被客户问的是什么?不是“哪个产品收溢蕞高”,也不是“哪家公司品牌最大”——而是:“分红实现率看着都挺好,为什么我朋友买了五年,实际拿到手的红利只有演示的一半?”

不是市场数据造假,也不是骗保。 是很多人根本没搞懂一件事:分红实现率,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别急着往下看,先说个事儿—— 上周一个客户拿着某家头部港险公司三年前的分红报告给我看,指着上面“终期分红实现率102%”得意地说:“这说明wen賺啊。” 我看完截图沉默了三秒,问她:“你这份保单,复归红利实现了多少?周年红利呢?有没有拆开看?”

她愣住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分红实现率从来就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它是数学,是结构,是投资策略的缩影,更是保险公司过去十年有没有“注水演示”、会不会“前高后低”的照妖镜。

今天我不想给你列一堆“XX公司实现率98%”这种干巴巴的数字。 我们来玩点狠的—— 直接扒出这17家热门户口的真实成绩单,把那些没人敢提的“猫腻”、“硬伤”、“历史爆雷”全摊开来讲。

因为你买的是保险,但锁的是未来20年甚至更久的现金流。 别到最后才发现,你信的是“官网公告”,而人家早就在“非保正”三个字里埋好了坑。
一、分红实现率,到底看哪个数?

先说清楚一件事:“分红实现率=实际派发分红 ÷ 演示分红”这个公式没错,但它像天气预报——总体晴,不代表你家门口不下雨。

为啥?因为每家公司的产品结构不同,红利类型也不同。 你看到的“总实现率95%”,可能是:
    终期红利实现了110%,但复归红利只实现了70%,周年红利卡在85%……

最终一平均,95%。看起来不错,实则“拆东墙补西墙”。

所以我们拆数据,不能只看“总现金价值实现率”,更要看三类核心红利的兑现情况:
红利类型特点是否可累积是否影响长期价值
周年红利每年派发,可取现或滚存,早期体现收溢感⚠️ 中等
复归/归原红利定期派发(通常3-5年),派发后即锁定,决定中期稳定性✅✅✅
终期红利退保/身故时一次性发放,占比高,决定长期天花板,但波动最大❌(非累积)✅✅✅✅

⚠️ 重点来了:很多公司靠“终期红利”拉高整体实现率,但你在持有期间根本拿不到这笔钱。

等你真要用钱时,发现账户余额增长远不如预期—— 因为“非保正部分”压根没兑现。

所以,别再只盯着“总实现率”了。 你要看的是:复归红利稳不稳?周年红利实不实?终期红利有没有“注水”嫌疑?



上面这张图,是保智库内部整理的香港17家保险公司10年分红实现率均值测算表,涵盖了2014到2023共11个保单年度的数据。

别小看这张表。 市面上90%的中介只会告诉你“友邦实现率95%、周大福97%”,然后让你自己判断。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敢说点别人不敢提的真相。
二、谁在“靠终期红利撑门面”?谁又真的稳扎稳打?

???? 友邦(AIA):稳得像钟,但也贵得有代价

    分红实现率均值:95.04%总现金价值实现率:99.10%终期红利实现率:108.42%复归红利实现率:88.57%

你说友邦稳吗?太稳了。 全线产品连续4年≥100%,波动率低,≥100%的年度占比超60%。 尤其是盈御多元3这类旗舰产品,10年实现率几乎没下过95%。

但注意一个细节: 它的复归红利实现率只有88.57%,明显低于终期红利。

这说明什么?它的中早期红利兑现能力,其实不如长期表现亮眼。你前五年看到的分红,可能比预期少了一截。

而且友邦的产品策略偏“进攻型”—— 高配权益资产,博长期回报。 这在牛市时没问题,但一旦市场回调(比如2022年),它的非保正部分缩水会比保守公司更明显。

希希有话说: “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为什么我买了友邦,前三年分红每年差5%-8%? 答案就在这里。它不是不兑现,是兑现节奏慢。适合能熬过前五年的长期持有者,不适合想短期见收溢的人。
???? 宏利(Manulife):被老产品拖累的“优等生”

    分红实现率均值:83.02%终期红利实现率:102.13%总现金价值实现率:96.72%

看到83%这个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宏利不行了?”

错。 它的低分,是因为统计口径包含了大量已停售的传统寿险产品——这些产品保正成分高、分红预期低,拉低了整体均值。

但你看它的终期红利连续7年≥100%,62%的保单总现金价值实现率超100%,说明什么?

它的储蓄险产品,尤其是‘宏挚传承’这类新系列,其实表现非常稳健。

问题在哪? 在复归红利的结构设计。

宏利的复归红利存在“猫腻”—— 部分产品采用“浮动复归”机制,即保险公司每年根据投资表现调整派发比例,不是固定的“按比例提取”。

这意味着: 即便你合同写的是“预期分红”,它也能以“投资未达目标”为由,合法地少发、缓发。

买前不搞清楚这条,后面哭都来不及。 建议一定要让经纪人给你拉出过去5年的复归红利派发明细,对比一下是不是“一年高一年低”。
???? 保诚(Prudential):辉煌过,也翻过车

    分红实现率均值:78.63%终期红利实现率:63.63%归原红利实现率:84.61%非保正现金价值实现率:100%

保诚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 “保诚xx事件”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 如果你非要买保诚,建议提前找我聊几句,我可以给你看几份真实客户的分红对比截图。

它最致命的问题是:英式分红机制下的“分红波动性”被严重低估。

保诚的经典产品如“隽富”、“美好人生”,早期演示收溢极高,IRR动不动6.5%起。 但它的终期红利实现率长期低于70%,意味着你合同里写的那个“巨额终期花红”,可能只兑现了六成。

而且它的“归原红利”虽然实现率尚可,但派发节奏慢,通常要5-7年才开始,前三年基本靠“画饼”。

客户最常踩的坑是: “我看前五年现金价值涨得不错,结果第七年一查,账户余额还不如隔壁友邦同期。”

这就是红利结构差异带来的错觉。

希希提醒: 保诚不是不能买,但它对持有者的“战略耐心”要求极高。如果你计划15年内提领,慎选保诚。
???? 安盛(AXA):长线王者,但前期“几乎没分红”

    分红实现率均值:95.84%保额增值红利实现率:97.77%周年红利实现率:95.80%终期红利实现率:95.68%

安盛的“盛利II”是典型长线产品,7年回本,30年IRR冲6.5%,提领方案“557”一骑绝尘。

但它有个致命缺陷:保正收溢垫底。 25年才回本,前五年分红几乎为零。

你看它的实现率数据很稳,但“特别投资回报”只有87.33%—— 这就是它在2022年市场大跌时偷偷降分红的证据。

而且它的“货币转换”功能,不是真正的多币种账户,而是要终止旧保单、重新投保新币种,会产生额外费用和风险。

更坑的是: 安盛官网公布的实现率,很多是基于“蕞优投资组合”假设,而不是你实际缴费的那份保单。

买前不问清楚,等于盲投。
???? 永明(Sun Life):低调的提领之王

    分红实现率均值:88.73%归原红利实现率:91.33%总现金价值实现率:98%

永明的“万年青星河尊享2”是目前提领后剩余现金价值蕞高的产品,没有之一。

它的优势是:归原红利派发后即锁定,不会被后续投资波动“吃掉”。

而且它支持无限次更换被保人,传承功能极强。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永明的前10年表现,其实不如“富饶千秋”这类中期冲刺型产品。 你如果计划10年内提领,会感觉“增长太慢”。

所以它的推荐话术是: “适合能熬过前十年的长期投资者。” ——这话听着像夸,其实是预警。
???? 周大福人寿:数据亮眼,但母公司有点“敏感”

    分红实现率均值:97.08%总现金价值实现率:99.75%复归红利实现率:100.20%

周大福的数据,漂亮到不像真的。 全线产品连续10年终期分红100%兑现,总现金价值几乎没下过99%。

但圈里人都知道——周大福人寿的母公司最近有点风波。

具体我不方便公开说,但可以告诉你: 我们有客户在2023年尝试大额提领时,遭遇了“流程延迟”和“审核加严”的情况,比同类公司多拖了两周。

虽然最后钱到账了,但这种“非系统性风险”,是你在买之前根本查不到的。

所以我说:数据再好看,也得看股东背景和现金流稳定性。周大福适合小资金试水,大额配置建议分散。
???? 万通(AIAV):年金之王,但股东背景太敏感

    分红实现率均值:96.23%额外红利实现率:100%过往派息率:10年均值4%

万通的“富饶千秋”是中期收溢冠军,20年IRR干到6.0%,还能转终身年金。

但它最大的隐患,是背后的股东结构。

很多人买它,冲的是“美国资本”背景。 但2021年后,其实际控制权已发生重大变更。 虽然品牌没变,但投资策略明显转向“保守+短期高派息”。

这导致一个问题:它的长期终期红利可持续性存疑。

我们内部做过测算: 如果未来10年全球股市年均回报低于5%,万通的终期红利实现率可能会跌破80%。

所以我说: “很多客户对万通这个品牌,尤其是背后的股东非常敏感,这部分希希不便公开场合多说,我们私下交流。”
???? 太平人寿(香港):短期完美,长期未知

    分红实现率均值:100.08%(9年)现金红利实现率:100.14%

太平人寿(香港)的数据,漂亮得让人怀疑。连续9年100%兑现,几乎没有波动。

但注意: 它公布的数据只有9年,且产品线较新。缺乏长期市场周期验证。

而且它的“指定入息领取”方案,灵活性不足。 一旦设定,临时大额提领会触发额外审核,不如友邦、安盛灵活。

适合保守型客户短期持有,长期压舱石还得看老牌。
⚪ 中银人寿:稳如老狗,但收溢偏低

    分红实现率均值:93.54%连续10年≥90%

中银的稳定性没得说,周年红利连续6年100%兑现。 但它的问题是:收溢上限低。

它的旗舰储蓄险,30年IRR不到5%,连主流产品的一半都不到。

适合那种“只要不亏,涨不涨无所谓”的客户。 追求高回报的,绕道。
三、那些没人提的“隐藏雷区”

1. “NA”不是“没有”,而是“不敢说”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产品在前3年标注“NA”? 官方解释是:“未到派发时间”。

但真相是:有些产品前三年根本没分红,所以没法算实现率。

比如某些“英式分红”产品,前五年只有保正部分增长,非保正红利为0。 等第六年突然发一笔“复归红利”,拉高实现率。

这是典型的“前低后高”策略,专坑那些前五年就想看收溢的客户。
2. 实现率高≠你拿到手多

记住:实现率是“比例”,不是“金额”。

一个产品演示分红1万,实现率90%,你拿到9000。 另一个演示分红5000,实现率100%,你拿到5000。

哪个更赚?前者实际到手更多,尽管实现率更低。

所以别被“高实现率”迷惑,要看实际派发金额的决对值。
3. 银行系保险,费用结构最复杂

比如汇丰汇图多元货币保险计划,数据平平,IRR普遍低于5%。 但它最大的问题是:费用结构层层嵌套,银行销售渠道抽成高,客户实际投资金额被大幅稀释。

而且它的分红实现率从未突出过。作为银行系产品,公开场合我不敢多评价,有需要的可以私下跟我要一下对比表。
四、真正买港险的人,都在看什么?

别再只看“哪个公司实现率高”了。 聪明人看的是:
    红利结构是否透明 —— 复归红利几年派一次?能不能锁定?提领规则是否友好 —— 能不能灵活取现?有没有手续费?股东背景是否稳定 —— 母公司有没有爆雷史?资本结构清不清晰?历史波动是否平滑 —— 是不是“三年高两年低”?有没有隐藏费用 —— 银行系、新晋公司尤其要注意。
五、最后说个“不能明说”的产品

其实,文章里提到的这些产品,收溢率都不是全港蕞高。

我们保智库有一款独家销售的产品—— 国寿海外2025年10月刚推的新款储蓄险,名字不方便说,因为它不直接对市场开放,对资金体量也有要求。

但我们凭借和国寿的多年合作,拿到了一些独家额度。

它的表现实在亮眼:9年时间,资金可实现年化单利10.5%的回报。IRR跑赢全港99%产品,一骑绝尘。

但它也有缺点:
    是短期分红险,过去门槛200万港币,现在降到100万,但小额额度稀缺,得抢。要验资,预算紧张的客户不适合。

如果你不是高净值客户,我更推荐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或友邦环宇盈活这类主流产品。

但如果你资金充裕、追求极致回报,这个产品值得了解。具体细节,你得来找我聊。
结尾的真心话

分红实现率,从来就不是“信任状”。 它是起点,是线索,是帮你避开大坑的第一道筛子。

但真正决定你未来20年能不能拿到钱的,是:你有没有看懂条款里的每一个字, 有没有问清楚经纪人的每一句承诺, 有没有搞明白,所谓“高实现率”背后,是谁在买单?

如果你觉得市面上的信息

















"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本文所述保险产品及测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账号不售卖任何保险产品,只提供客观数据测评;保单分红均为非保证收益,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18 18:13 , Processed in 0.0369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