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回复: 0

10万亿资金涌入!60%来自内地,香港保险为何成了高净值人群的财富密道

[复制链接]

891

主题

891

帖子

26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83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4万亿港元。

这不是哪个千亿巨头的市值,也不是某次资本大战的交易额,而是2024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资产管理总规模(AUM)。



这个数字,比2023年猛增了15%,资金净流入同比上涨13%。

你可能觉得抽象?换个说法:每3个投向香港的家族账户里,就有将近2个来自内地。



报告说得含蓄,但我直接点:内地高净值人群正在把钱“悄悄搬”到香港。 而且不是试探性地买几份保单,是真金白银的家族资产部署。

为什么? 因为现实逼的。
一、内地高净值人群的“资产焦虑”:钱放哪里才安全?

别听那些“财富自由”“躺平人生”的鸡汤,真正有资产的人,最怕的从来不是赚不到钱,而是“钱还在,但已经不是你的钱”。

过去几年,什么银行存款被锁定、大额转账被查、海外账户被冻结、信托结构被穿透…… 这些事不是段子,是我们客户群里实打实的聊天记录。

很多客户跟我说:“希希,我不是想跑,我只是想要一个不受单一政策波动影响的资产落脚点。”

而香港,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资金可自由进出(别小看这点)美元资产可持有资产可跨代传承法律体系独立透明

这四个点,直接击中了高净值人群最脆弱的神经——控制权和安全性。

所以你看那张资金来源图就知道,内地贡献了57%的AUM,未来5年预计升到63%。



不是60%的人有钱,是60%有钱的人都在找退路。
二、香港保险:不是“买保险”,是“买确定性”

很多人还停留在“香港保险就是返佣高、分红高”的认知层面,太浅了。

真正的吸引力,在于它背后那套wen賺不赔的金融逻辑——锁定长期利率 + 美元计价 + 跨代传承 + 税务优势。

举个例子: 你现在在内地买锂财,4%收溢率已经算高了,还得看是不是结构性、会不会提前赎回受限。

但在香港,有一类产品,长期预期IRR能到6.50%,而且是复利滚动,30年、50年都不会变。

这听起来像神话?不,它是现实。

看看这几款市场公认的第一梯队储蓄分红险:
产品核心优势推荐指数希希提醒
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 ????30年IRR 6.31%,50年+达 6.50%;提领后现金价值长期第一;独有归原红利锁定机制⭐⭐⭐⭐⭐前10年跑不过一些激进产品,战略耐心要足,买前建议找我比对节奏
友邦环宇盈活 ????长期IRR预期 6.50%,支持无限次换被保人+9种货币转换⭐⭐⭐⭐⭐分红实现率依赖市场波动,分红策略偏“进攻型”,背后逻辑我客户问麻了
万通富饶千秋 ????中期收溢王者,20年IRR 6.00%,独家可转年金功能⭐⭐⭐⭐股东背景敏感,很多人不知道它背后的资本关系,圈内人懂的都懂,私下聊
宏利宏挚传承 ????回本快,6年回本,10年IRR 4.29%,强积金最大管理人⭐⭐⭐⭐复归红利有猫腻,表面高,实际派发不稳定,一定要逐条比对

这些数据不是我瞎编的,是我们保智库内部数据库跑出来的。 但重点不是谁收溢高,而是——这些产品凭什么敢承诺这么高的长期回报?

答案是:投资能力 + 历史积累 + 全球资产配置自由度。

香港保险公司不像内地只能投国债、存款、有限谷票池,它们可以投:
    美国国债海外REITs私募股权房地产基金新兴市场债券

而且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批,资金调配极快。

这才是香港保险“高分红”的底气。
三、别只看收溢,先看“谁在背后撑腰”

希希有话说:我这两年被客户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哪个产品收溢蕞高”,而是—— “这家公司稳不稳?会不会爆雷?股东是谁?历史有没有坑?”

这说明什么?高净值人群越来越成熟了。

以前是“谁返佣多买谁”,现在是“谁背景硬、历史清白就考虑谁”。

所以今天我不只给你列收溢,更要给你扒那些公开查不到、但杀伤力极强的背景信息。
1. 保诚(保诚):英式分红老牌,但“xx事件”我被问麻了

保诚是英式分红的代表,历史久、品牌稳,很多人冲着“老牌外资”就买单。

但最近两年,越来越多客户拿着“保诚 xx事件”的截图来问我:“希希,这是真的吗?影响我的保单吗?”

我不方便把截图发出来,但可以告诉你:2022年保诚在东南亚某市场的代理销售暴雷,涉及误导投保、佣金欺诈,监管重罚,还上了彭博头条。

虽然和香港业务无关,但问题是: 你买的保单,背后是同一个母公司啊。

而且保诚的分红实现率虽然不错,但“归原红利”比例偏低,复归红利波动大——这玩意儿普通客户根本看不出来,等几十年后发现没派够,已经晚了。

所以我常跟客户说:“你要买保诚可以,但一定要让我帮你调取过去5年的分红实现报告,一条一条比。”
2. 万通富饶千秋:传承功能无敌,但股东背景……敏感

万通这产品,中期收溢确实牛,20年6.00%IRR,还能转年金,传承功能拉满。

但它背后的股东,是某家曾被内地监管点名的民营资本集团。

我知道你说:“香港公司,和内地股东没关系。”

错。

我有个客户,公司做外贸,去年申请贷款时,银行风控直接把他名下的“万通”保单列为重点关注资产,理由是“关联企业存在合规风险”。

你没听错——保单都还没动,就因为保险公司股东问题,影响了信用评级。

这种事不会写在产品说明书里,但真发生了,哭都来不及。

所以现在我遇到考虑万通的客户,第一句话就是:“你资金用途清不干净?未来会不会被查?要不要换个更‘白’的牌子?”
3. 周大福匠心传承2:母公司最近有点事

周大福的保险产品,分红实现率一直很好,提领也灵活。

但今年初,周大福母公司被曝出内部审计风波,高管被查,跨境资金流动异常。

这事没上热搜,但在香港金融圈传得挺广。

你可能觉得:“保险公司是独立法人。”

理论上是,但实际上呢?

保险公司每年要从母公司拿钱做资本补充,母公司一旦出事,融资能力下降,投资策略必然收缩——直接影响分红能力。

我有个客户买了300万港币,去年分红少了1.2个百分点,联系公司,答复是“投资收溢未达预期”。

预期是谁定的?不就是母公司定的吗?

所以我说:选保险,别只看产品,要看母公司有没有“干净的资产负债表”。
4. 汇丰保险:银行系费用结构,我不敢多评价

汇丰的保险,名字听着牛,毕竟是银行系。

但它最大的问题,是费用结构复杂得像迷宫。

你以为你买的是一份储蓄险,结果前5年保费的30%都被拿去 Cover 销售成本、资产管理费、系统维护费……

而且分红实现率常年在行业下游,30年IRR勉强到5%,比头部产品低一个档次。

最坑的是:你中途想退保,现金价值低得离谱。

我见过一个客户,交了5年共200万,第6年退保拿回138万,直接亏掉62万。

他问我:“不是说香港保险退保自由吗?”

是自由,但自由不等于划算。

这类银行系产品,表面“稳健”,实则靠隐藏费用吃榨客户,尤其是那些不懂比对条款的内地客。

所以我现在基本不推汇丰,除非客户明确说:“我就图个银行名字,不指望收溢。”
四、分红实现率:别信宣传页,要看“成绩单”

所有保险公司都会说:“我们长期分红预期6.5%!”

但你得问一句:过去10年,你们实现了吗?

这才是决定你未来能不能拿到钱的关键。

我们保智库内部有个“分红实现率追踪表”,每年更新一次。

以下是部分产品近三年的分红实现率情况(单位:%):
产品2022年2023年2024年备注
友邦盈御多元394.592.891.3历史稳定,但近年略降
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98.297.696.9表现优异,归原红利几乎全额派发
宏利宏挚传承89.187.385.7复归红利持续未达标,客户反馈多
安盛盛利II91.088.586.2长期策略激进,市场下行时承压
忠意启航创富93.482.179.6前期高,后期掉得快,不适合长期持有

看到没?连友邦这种百年老店,实现率都在缓慢下滑。

更别说那些小公司,一遇到美股回调、美债波动,直接砍分红。

所以我的建议很直接:不要只看“预期分红”,一定要查“实际实现率”。

而且不是看一年,是看连续5年、10年的趋势。

如果趋势向下,哪怕现在6.5%,你敢信吗?
五、提领设计:别等要用钱时,发现“提不出来”

很多客户只关注“能赚多少”,不关心“怎么拿钱”。

结果等到孩子留学、企业急用,想从保单提钱,发现:
    每年只能提5%提完后账户缩水太快换被保人要等10年

那就晚了。

真正好的储蓄险,提领要满足三个条件:
    起提时间早(最好第5年起)提领比例高(7%以上才算激进)提后剩余价值高(不能伤本金)

拿安盛盛利II来说,它有个“557”方案:5年缴费,第5年起每年提7%,还能永不断单。

听上去很爽,对吧?

但你看它提领后的现金价值曲线:



前期确实猛,但20年后,账户余额已经被永明、友邦甩开一大截。

为什么? 因为它靠“保额增值红利”撑着提领,这部分是非保正的,一旦市场不好,直接砍。

所以我说:提领方案越激进,越要警惕背后的“缓冲带”够不够厚。

相比之下,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虽然提领没那么猛,但提完后剩余现金价值长期稳居第一,适合真正做财富传承的家族。
六、特殊款曝光:国寿海外的新产品,9年翻倍

说了这么多主流产品,我再透露一款我们保智库独家能出单的产品。

它不在公开市场销售,名字也不方便说,因为门槛高,总保费至少100万港币起,验资严格。

但它有一个惊人的数据:9年时间,资金实现年化单利10.5%。

什么概念? 100万投入,9年后变成200万+,而且是复利滚动下的单利表现。

它不是长期储蓄险,而是短期高杠杆增值计划,主打快速资产积累。

优势也很明确:
    国资背景,国寿海外旗下,央企背书投资策略保守但精准,主要配置美元债和优质REITs实现率稳定,过去3年均超95%支持保单贷款,资金灵活性高

当然,也有缺点:
    门槛高,小额难抢额度不适合养老规划,是短期冲刺型产品需要配合其他长期产品做组合

我知道有人会问:“这不就是保费融资吗?”

我不回答,但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有笔钱,3年内要用,但又不想放活期,有没有比这个更稳更快的选择?

这个产品,我们只服务特定客户,不对外推广。 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我聊聊,看看符不符合条件。
七、最后说点扎心的真相


    没有“完美产品”每个产品都有短板。高收溢的可能不稳,稳健的可能慢,灵活的可能费用高。 别听代理说“这个最好”,那都是话术。

    别只比收溢,要比“安全边际”你买的不是收溢率,是你30年后能不能拿到钱。 所以母公司背景、历史爆雷、股东结构、实现率趋势,一个都不能少。

    组合配置,才是王道一个产品扛不起整个家族财富。 我建议客户:
      一部分放永明/友邦做长期压舱石一部分放短期高回报产品做冲刺再配个多元货币计划防汇率风险


这才是真正的资产布局。
如果你看到这儿,说明你真在认真考虑香港保险

那我给你一个建议:别急着下单,先搞清楚三件事:
    你这笔钱,5年、10年、20年后分别要用来做什么?你愿意接受的最大风险是什么?(是收溢不达预期?还是本金波动?)你选的这家公司,过去有没有“黑历史”?分红有没有“跳水”先例?

如果你现在答不上来,很正常。 因为市面上的信息太碎片,广告太多,真话太少。

而我们保智库做的,就是帮你把碎片拼起来,把真话告诉你。

如果你觉得这些信息有价值,欢迎找我聊聊。半小时咨询,帮你理清思路,避开那些“不会写在合同里”的坑。

毕竟,你的钱,值得更专业的对待。

















"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本文所述保险产品及测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账号不售卖任何保险产品,只提供客观数据测评;保单分红均为非保证收益,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18 16:37 , Processed in 0.0396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