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回复: 0

年金业态的一点感想,目标、制度、过程及结果评估

[复制链接]

159

主题

159

帖子

48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7
发表于 2021-7-1 11: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金业态的一点感想,目标、制度、过程及结果评估

木兮随思第 4 期

内容仅代表自己的一点思考与吐槽,不代表其他任何个人及任何机构的任何态度,也请大家不要过度延伸对号入座。

木兮转到年金市场也有小2年了,是年金业务的萌新,本文也算是阶段性总结,梳理错误,总结经验,以便放下包袱继续砥砺前行。先讲泛资管行业的理解,再说目前的各类看法。

以目标为导向建制度,以制度为工具控过程,以过程为抓手盯结果,以结果回溯流程找原因。

00.资金久期不归类的核心要素,类属性质及买方市场才是

第二支柱跟第一支柱,或保险池子、银行池子、资管池子(公私募)有太多的区别了,之前以为负债的久期长是决定各市场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来看谬之千里。

以保险为例,优先要考虑的是公司层级的资产负债管理,一般为负债驱动,然后精算再跟财务企划产品一起拍业务方向,通过ALM做久期免疫或暴露,通过经济情景假设,输入一堆参数,各类领导们拍好方向之后(SAA),再扔给资配部门跑蒙特卡洛各类模型,再确定中枢(SAA)再扔给资管委外,什么资产划到持有,什么资产定位为交易,从估值的方法上扣毫厘。各个流程不说精密,但终究还是有章法。整体偏配置,要绝对。

以泛资管(公私募)为例,尽管各类产品条线玲珑满目,但无论什么策略(中性、指增、纯多、CTA、固收+),实际上大家都以跑相对为主,目标就是跑赢同业,top的几家拿走市场大部分份额。至于这个跑赢同业,是通过大择时(仓位)的风险收益,还是择券(资产类属、行业、风格)的alpha收益,市场的大多数并不在乎,只要跑赢一切都ok。

但是换到养老金行业,各支柱的管理及目标要求来看,不一而同。以一支柱为例,理事会对长期、稳健、绝对回报的要求更高,可是换到了二支柱来看,就变成既要、还要、又要了。

总结下来,这几类大池子的核心区别并不是久期的长短,而是放到“或公司或产品的壳子”的归属资金属性,即是否为“信托性质”。

信托性质的钱,几乎都会向相对要收益。再延伸一层,核心的核心,是这个市场是买方市场,卖“信托”的机构太多,供给充足自然内卷。

此外,由于二支柱或许是因为刚刚起步,存在目标不明确、制度不规范、过程不科学,结果不严谨的四个大问题,导致了整个业态都是在懵懂中摸索,至今仍未有人蹚出一条明确的道路,最后大家都在一个圈圈里原地踏步,略有遗憾。

以下年金管理特指二支柱的年金管理。

01.目标设定

现在年金管理的最大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明确目标,更实际的来说,是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的占比设置的混乱,既想要确保绝对收益(熊市),又要相对收益(牛市)。问题是,你风险预算怎么设?敞口怎么放呢?绝对收益好做,不去做策略增强,成本及市值都顶满,权益去拿现金牛标的,等着分红就是。相对收益也好做,仓位顶满各家看自己alpha能力就是,该下沉就下沉该博弈就博弈。但是一旦涉及到混同,策略上就比较尴尬了,又不能去搞期权,从产品设置上来说成本那点安全垫都不够下沉标的的估值调整,更别提权益的风吹草动了。这种40%上限的背景下,在这种满球都是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固收那点菜根本就不够看,如果股债相关性再来几个阶段异常,波动共振叠加,风险预算一旦做错就是积重难返,哪有的说得好听的灵活稳健。这个市场下,现时业态来看,买方市场+信托性质,投资管理人必然会选择风格漂移且毫无节操。

目标如果是乱的,后面的过程管理也不会太轻松。

所以重要的是,绝对和相对的占比设置,以及最科学的基准。(并非利率基准,而是各计划的统筹目标基准)

02.制度建设

有了目标,就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流程,需要明确(1)各机构的定位及分工;(2)投资范围;(3)不同计划阶段目标的拆解;(4)实现目标的路径确认——包括不限于SAA、TAA及各类策略的实施;(5)跟踪及督导——阶段性偏离及暴露;(6)考核、回溯及分配。

最核心的制度:明确定位,各司其职。

但这个各司其职并不是自以为是的蛮干,而是协调统一的配合。需要明确的是,在计划管理过程中,谁是前锋,如何做好进攻,谁是后卫,如何做好防守。所以,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想清楚计划的核心目标,其次按照核心目标将投资管理人分类,将每家的特色发挥到极致;再次是分工及定位,功能上互补,长板与短板相结合,发挥最优禀赋;最后是分类归因与考核,根据下阶段的目标与要求,优化调整分配的模式。

03.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做好结果的重要抓手。目前来看,由于负债端的持续稳定,资产端的波澜不惊,导致年金管理的业态都相对粗放,缺少精细化的环境。

首先,要如何做前端的SAA?——所有的资配的依据,基本都基于两个逻辑条件:均值回归或线性外推。MV也好,BL也罢,有效前沿不有效都会存在失效的情况。根据周期管理目标来做的话,样本区间选多长,逻辑的底色是否与历史有根本性变化,这些都是值得仔细思考的环节,而不是拉个公式改改参数就上了,大概率都会跑偏。

其次,如何调剂部分组合的正偏离与负偏离?——分类之后,就应该要确定激进的继续激进,保守的继续保守,但风格或有转换,这时候就需要受托主动出来做些工作,统筹调剂各组合的正负偏离。

再次,要不要圈定部分行业及风格的暴露?——投资经理都有能力圈,只要做好前端的制度建设(考核及分配),以及组合分类,建议各小M就要在擅长的行业及风格上做到极致,把风格的beta和个股的alpha都拿回来。但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需要的就是受托人通过分配的方式来做管理,而不是干预投资。

最后,如何不断跟踪及修正部分组合风格及行业的偏离度。按照各地要求及结合各组合分类情况,制定基线,通过系统建设实时跟踪,出现部分组合未按照“剧本”演绎的情况下,再进行特殊督导。

核心一点:如何分配是要有结合目标及下阶段市场来进行主观判断的,同时,要让小M自己“张嘴要钱”,并提供要钱的方案,落实好自己的责任。

04.结果评估

投资这件事情,最大的无奈是好的过程,不代表好的结果。业绩的结果体现到纸面上无非是一个数字,但这个过程涉及到资金委托、各类机构、制度变更、政策变动、市场变化等等。实际上,从目标设定、制度建设、过程管理到最后即便是全流程科学合理,但从短周期的结果评估的维度来看,未必可以证实。或者说,运气是主导阶段性结果的第一因素(很多傻子赌单边),更现实的来说,现阶段无论哪个池子什么制度什么公式,都几乎无法把所谓的能力与运气拆开来评价,就如同alpha拆到足够细的话无非都是某类beta,IR是对的吗?当拆到逐笔交易的来看的话,无非都是择时的风险收益(T0)。投资如同茫茫大海航行,虽然风向不可控,但设备齐全一点总归是心里有底些。且,成功到达彼岸不迷失方向的概率更大一些。

结果评估的核心在于回顾历史,更新迭代:

目标、制度、过程中涉及各个环节点,各环节点的勾稽关系驳杂,且效用极难量化。通过科学严谨的结果回溯,去寻找反思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效力。从而为持续改进下一阶段的年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年金管理的业态现阶段仍处于开荒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说。而既要、又要、还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买方市场+信托性质导致的管理机构的内卷。

首先,向上的投资者教育不够,不能有效引导资金的可持续预期。

其次,内部的制度有待完善,无论是目标设定、制度建设、过程管理、还是结果评估都有待优化和提升,且有较大的空间可以进步。

最后,向下的跟踪督导存在障碍,核心其实是屁股决定脑袋,很容易鸡同鸭讲自说自话。需要的是双方就目标、实现路径及过程达成一致,避免过度内耗。

就是木兮的一些思考,资管小学生,年金小虾米,多有不足不对之处,还望各位大佬多多海涵,并不吝赐教。

以上20210626

               
作者:見山知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4-11-26 18:28 , Processed in 0.0374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