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回复: 0

香港保险市场十年之变

[复制链接]

394

主题

394

帖子

119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2
发表于 2024-7-22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多香港资讯,关注大胡咨询



香港的人寿保险市场,又来到了变化的前夕。

以保诚、友邦、宏利为主的外资保险公司(我称为“御三家”),再加上安盛、富通、永明等。今天其实卖的是同一个产品:英式分红储蓄险,尤其是5年期存入产品。

应该说,自从内地居民从13年左右开始大量购买港险,这种“5年存入,长期滚存的英式分红理财险”便是最核心的产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持续流行。区别只是,除了这一款之外,还流行什么?

一、  为什么英式分红险会成为主流?

香港分红险是普通人持有美元资产最简单的渠道。

任何产品的流行,一定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以美股、美债为基础的美元资产,占据了全世界70%以上的资产池,因此任何国家的中高产居民,在自己的财富中配置部分美元资产,都是一个理性的、无可厚非的需求。因为种种原因,内地居民关于美元配置的信息获取、配置渠道、产品设计、安全性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这也是香港英式分红险横空出世的时代背景。

香港分红险有几大核心特点:

1. 香港独特的地缘地位,与内地的距离“不远又不近”,对许多消费者来说,既属于自己可以管理的范围(不至于去欧美国家人生地不熟),又能够有某些隔离墙;

2. 时间周期长,收益周期动辄二三十年,不需要主动打理,可以长时间持有美元资产;

3. 产品收益较高,可以享受美元资产的长期收益率;(这一点值得单独展开:凭什么美元分红险可以实现6-7%的长期收益?

4. 保险公司多为百年大品牌,在“西方世界”有较好口碑;

5. 产品功能更新越来越灵活,如存入时间、无限传承、灵活提取等,可以切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6. 非保证分红,是成熟金融体系中,能够实现消费者、保险公司、股东三者共赢的长久运营之道。

正是因为以上几点,对于绝大多数的非专业投资者来说,香港分红险成了长期持有美元资产的最简单的渠道,也造就了长达十多年的繁荣,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将继续流行。道理很简单,除此之外,有多少人能够亲自去配置美股组合,更不用说对专业要求更高的美债组合呢?

二、 什么保险公司能推出英式分红险?

虽然说香港分红险需求旺盛,但并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有能力推出这类产品,原因有二:

1.      需要超长周期的投资管理团队

2.      金融监管对长周期产品的监管要求更高。

其实这两点也很好理解,金融产品的时间周期越长,对风险控制、企业底蕴、团队传承的要求越高。就好像在投资的世界里,每过几年都有人“超越巴菲特”,但巴菲特仍然是投资之神,就是因为他经受了长周期的考验。香港几家大型的保险公司,都是百年以上的大企业,运营长期分红险也有几十年的经验,这才是能让许多客户放心的原因。如果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告诉你我们的投资团队多么多么豪华,能帮你赚三十年的钱。你会不会想:谁知道三十年后你这家公司还在不在呢?

另外,监管对于越长周期的产品,考量的也越多。对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合规、架构稳定性也会考察地更加慎重。毕竟,管5年的钱,和管50年的钱,需要考虑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如果只是管5年,那就各显神通,可能靠一两波行情,靠一两个项目就可以实现,但是管50年,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稳定团队,在牛市和熊市都能做好风险控制,才能运营良好。

我之前也与某几家小型香港保险公司的高层交流,他们私下也承认,自己也眼馋英式分红险这一块大蛋糕。但是没有办法,底蕴达不到,就算能通过监管的审查,消费者也很难选择自己,这不是靠一两份报表就能够改变的。因此自己也只能推出一些短期的、立竿见影的产品,或者想一些错位竞争的办法。

三、 香港保险的两种属性

我一直都认为,香港保险有两种属性,“保障”和“理财”。保障指的是像医疗、重疾、人寿以及年金这类传统意义上的“保险”,这类产品属于居民消费品,会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发展,西方和中国都不例外,它是顺周期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前的15-19年,香港的保障类产品卖的不错,而疫情后的这几年卖得不好。原因很简单,就是经济形势。大家收入上升了,自然会消费更多的保险,而收入下滑就收紧口袋。香港在这一点上并不特殊。

香港保险特殊的地方在于“理财”,也就是我上文提到的配置美元资产。所以在我看来,现在占据市场主流的香港分红险,在法律上它是一份“保险”,但我觉得本质上它是一种理财工具,尤其是内地居民跨境配置的工具。它恰恰是逆周期的,或者说它有自己独特的周期。取决于内地居民对于投资环境、未来经济形势、财富安全的看法。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在许多人对经济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香港保险反而更加红火。红火的并不是保障类保险,而是这类理财型保险。在这一点上,香港是特殊的,特殊就特殊在它是中国面向西方的窗口。

这对我们的许多从业者来说,你也要认清楚这其实是两类市场,你的主要方向是保障市场(主要群体是中产、新兴行业中高收入白领),还是理财市场(有富余资金的企业主、从房产中退出的资金)

四、 香港的保险监管到底严不严?

很多人都在宣传香港的保险监管有多严,我的观点与此相反。香港的保险监管比起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十分健全,但也是十分宽松的。健全和管得严是两码事。

它的宽松也是体现在理财险而不是保障险上。例如,香港保险公司收取了客户的理财资金,是可以不在香港进行投资的。这里说的是投资主体可以不在香港,而不是说不投资香港资产。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你在香港的渣打银行开了美股账户,买了美国苹果公司的股票。渣打银行是英资银行,你买的是美股资产,但是投资主体(渣打香港)仍然在香港司法管辖区,而不是美国或英国司法管辖区。

但是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主体,有些是不在香港管辖区内的。我并不是说这就一定好或者不好,只是从侧面反映,香港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的自由金融港,资金监管确实比较宽松。

另外,香港保险公司也是不需要公布自己的投资组合,在法律上也可以自由调配每年兑现分红的比例,这无疑给了公司很大的自由空间。也能反映两地对于公司治理的观念差异:有许多内地居民会觉得监管越严越好,隐含的意思就是公司会想尽办法干坏事,侵犯消费者权益,而香港会给公司更多的自由空间,甚至比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宽松。

五、市场形态的改变

1. 港险市场仍会以御三家为首的大型跨国企业为主要玩家,核心产品仍是目前主流的长期英式分红险,这一点目前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2. 这类英式分红险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我个人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公司的超长周期运营能力,公司长期历史表现。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公司的运营健康,是否发生重大结构重组,在西方世界的口碑(如信用评级)有没有波动。而不是纸面上的收益率、今天买了什么楼明天拿了什么奖、甚至一两年在投资市场的盈亏也不那么重要;

3. 疫情前的保障类保险(尤其是重疾)也比较红火,而疫情后进入了相对低迷,这是顺周期的正常现象;

4. 部分小型公司推出了短期理财险,类似5年定存。这也满足了部分企业主客户的短期理财需求,因此受到热捧。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小型公司难以推出长期分红险,更愿意在短期产品上做文章。但对客户需求来说,没有高下之分,能满足需求的就是好产品;

5. 部分中资保险公司,开始探索以增值服务为亮点的打包销售,例如买香港分红险可获得内地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是一块独特的市场。

6. 人寿险始终难以成为主流,很多人说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遗产税。

7. 对我个人而言,无论是中资养老社区,还是新型公司的短期理财险,或者是厌倦了白热化竞争的大型公司可能推出的新产品。都会让港险市场更加有趣,也能满足消费者更多元的需求,我实在是有点厌倦千篇一律的产品和卖点。当然这对许多新同事来说,也增加了新的挑战,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更多,客户的需求也更加复杂了。

最后突然想到一句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勃焉,其勃也忽焉。



关注大胡



微信号|huyida001

视频号|神奇香港小胡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4-11-24 07:46 , Processed in 0.0377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