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 IDEA
核心观点
《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短期对货基的影响或集中在资产端,关键点在于“提前支取条款的定期存款”的转投资,或带动债券收益率曲线先牛陡演绎,中期影响或集中于非银负债端结构性调整,货基和现管类理财或面临一定规模流失至固收类理财或者基金的困境中,带动曲线牛平演绎。
2003-2008年,以2003年四季度央行和证监会开始鼓励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作为前奏,2003年12月,招商、华安、博时三只货币基金正式发行,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正式问世,但2005年至2006年股市牛市重启带动市场风险偏好萎缩,货基规模开始明显下降,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8年-2013年,权益市场仍处于周期性变换中,期间货基规模基本上和权益变动保持相反走势,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11-2012年股市疲软期间,在“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叠加监管逐步完善带动货基可投资范围有所增加”等利好下,货基有所增长,但结合全周期来看,货基规模仅是稳步增长;
2013年-2018年,受益于T+0赎回机制以及互联网的“余额宝”等发展,货基销售开始突破银行渠道限制走上线上,在此期间货币基金进入快车道,而同时,银行渠道端也感受到压力,开始推出“类货基”的现管类产品等进行应对;
2018-至今,由于前期货基和银行之间存在着嵌套杠杆模式,一方面导致金融风险问题加大,一方面也让银行的负债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在“资管新规”导向下,2018年二季度开始,监管对货基和“类货基”的监管明显增强,其中核心点聚焦于营销,投资限制等,并推动货基从摊余成本法向市场法转型,从结果来看,货基规模虽然仍旧在发展,但占广义基金的限制比例却明显在压降并进入到相对平稳期。
二、竞品视角:货基 VS 现管 VS 存单指数基金 VS 短债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