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字数:6418字 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
大家好,我是保叔,一个在港险圈混了十几年的老炮儿。这个月港险太火了,保叔接到不少“新手小白”的提问,都是我过去回答了无数次的“老问题”:
香港保险公司,有可能会破产嘛?
分红都是“画饼”吗?
咱们的保单权益,谁来保障呢?关于香港保险的安全性、保险公司履约的必要性……背后那一大堆枯燥的原理、法条,保叔自己消化了就算了,花时间写出来,也总觉得不得劲,还不如用AI搜索总结一番,但那也没啥意义。所以我决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凝聚了我十几年从业经验,对香港保险深度观察和理解的故事,用这一个故事,解答所有关于香港保险“不信”的困惑。
01
1841,诞生
最初,保险起源于海上。1347年10月23日,意大利热那亚一位商人出立了一张契约,承保“圣·克勒拉”号商船从热那亚到马乔卡的船舶航程风险。这是我们能见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保单,正是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促就了现代保险业的诞生。而香港成为当世保险行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离不开它身为百年转口贸易大港的历史地位。去年11月,保叔陪一位客户张哥到尖沙咀签约,完事他要去半岛给老婆捎盒蝴蝶酥,两个人边走边聊,一路就到了维港边上,我们在围栏边,看云卷云舒,海浪翻涌。不远处AIA(友邦)、MANULIFE(宏利)的招牌在林立高楼间格外显眼。张哥问我,哎,这香港保险挺厉害,从高铁站一路到海边,还有双层大巴车上,咋全是它们的广告?我跟他说,这就小看了保险业在香港的地位。张哥2023年通过我在小红书的科普账号了解的储蓄险,先是买了份50万的内地分红险“一生中意”,后来又跟我配置一份港险,对保险的信任和认知,是从0到1,慢慢建立然后加深的。但是在香港,无论你是买菜阿婆,还是刚识字儿的小学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多元储蓄计划的——因为电视上天天在卖它们的广告:
[img=319px,179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hx9kvDoKlzicJQf0RSgVC0q0vgTk1ic2p5QfKL7rAxzYO0iafccWPLQ1Q/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多元储蓄计划,能转换多种货币,抵御单一资产的贬值风险;能给后代做传承安排,使用保单分拆功能把一份保单公平传承给家里的大宝、二宝;预期总内部回报率(IRR)可达7%以上,回本后随你提钱,账户还是持续增值……这种“铺天盖地”的金融保险基础知识教育,真抢走了咱们这批自媒体科普人的饭碗。无论外界对香港保险是“赞”是“弹”,本地人肯定是最门儿清的,而香港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率在全球名列前茅,只能说local们用脚投票,表达了他们对这个行业的深刻理解和认可。
[img=431px,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mYPV7UhKzGTHfsib0yCqskXgE7G02l14ul75SMz9Lb7rhdHjibVdd7N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所以保叔自己很清楚,这几年哪是凭自己本事挣钱呢?是产品本身有优势,市场需求也够大,两地的“信息差”给了我一点儿肉汤喝罢了。当然,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金融工具,能达到现如今这种普及程度,除了靠优秀的消费者教育,还得给足够的时间催化。要多久呢?答案是184年。
[img=203px,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1uHUb5P5I8cvDVsU2hW1pKL2hD83FhDz9VibeqNArg44yAktR6LlOUA/640?wx_fmt=other&from=appmsg[/img]
看这张泛黄的保单,它是1871年,由加拿大永明金融发出的一张分红险保单,顺带一提,这也是张哥买的那款“万年青·星河尊享”的出品公司。这个时候距离加拿大政府成立(1867年)仅4年光景,美国还在从南北战争造成的巨大创伤和撕裂中恢复,欧洲正萌发一场席卷世界的思想运动,未来一百年将会重塑世界的版图和格局。而在当时的香港,保险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罗大佑的《东方之珠》说的小渔港,曾经是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谏当保险行”在1840鸦片战争后,躲避战乱的喘息之地。
[img=284px,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D2RoneYKibGQ7ibibiaV6zAflxHNxkib8wJDsYtHiatS2550p1EaNiaianLuz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当时英军攻占广州城,成立于1805年的“谏当保险行”,已无法正常开展航运和货物保险业务,只好就近来到不远的香港落脚。当时这里只是一个地瘠山多、缺乏淡水的小渔村,而自1841年1月26日起,它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从中华大地上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成为太平洋上最重要的转口贸易港之一,随着各国商船的涌入,近代财产保险制度也在这里生了根。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市场需求的转变,原本做火险和船运险的公司,业务范围也逐渐拓宽,涵盖了更多的保险服务,包括人寿、医疗……但都在探索当中,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1871年。成立于加拿大的永明金融,以一马当先的姿态,成为第一家入驻香港的外资保司,1877年,仍在清朝光绪年间,已经有客户收到它派发的保单红利。
[img=326px,285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AOV9ofF3e1tylcYBsrslblIyMyDqycPdP69eIIHj9vQ9QMbK49ve3g/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而香港本土的保险公司,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生长起来,学着这些外资“前辈”的规矩,在1898年,签发了它们的第一张人寿保单。
[img=241px,381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KyMtlEH50asjIof76TUGGr5YGNUohaT0RvRsBgQAH9OW5bjVAvrS2g/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02
1941,动荡
和永明一道来到香港的,还有我们现在知道的保诚、宏利等老牌外资巨头,到1940年初,香港的保险公司及其办事处已经发展到100家,一派人丁兴旺之象。但香港保险很快迎来了第一个“至暗时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保险公司的业务遭受重大打击:当时日本侵略者强迫香港市民使用的货币,根本没有任何保证和公信力可言,价值波动很大,威胁着保险公司以及客户的资产安全。但保险公司还是化解了风险:措施其一,就是资产的分散配置,在当时金融资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时候,他们存有的大量房地产,起到了保值的作用。
[img=774,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xicac7nM8Moj7INp6FqlUPC0iaB42icjQkz8YiaHGr36xChhnyicpj2Jb1w/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另外,保险公司也不计成本地坚定履约,像永安保险公司,在日本投降后,他们依然愿意承担损失,承认当时以军票折合港币买的保单,维护客户权益。
[img=799,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qarXY8PrGuIeXupDfsa2Bich6aTPibibNevcIEbNwFIeXgJhiauKEYaYW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战争当中,香港保险的行会制度也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很多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和母国失去联系,信息中断,原有的保险与再保险合同不能顺利履行,大额业务的风险无从分散,加之战争期间,各类兵险、水火险、货运险等需求急剧上升。当时的华商保险公司站出来,牵头解决问题:他们自行组建了多个分保集团,解决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散问题。这个过程完全是各个保险公司自发组织、安排的,没有任何官方机构介入和指导。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工商团体,香港华商保险工会为香港保险行业的自律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img=797,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ZD712bq9xjNLKicl246TM3icpZstLLx4VkZfl74TNNg6wmgcsZ1p2ysQ/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正是因为这些保险公司,都互相照顾、互相监督、互相支持,这才让1990年“保险业监理处”成立之前,在无监管的真空状态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香港都没有出现破产倒闭的人寿保险公司。而在大战期间临时撤离香港的一部分外资保险公司回迁后,复苏速度也相当惊人:以于仁保险为例,仅用一年时间,他们的保费收入就增加了100万英镑,创历史新高。
[img=782,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7Qwv4wicW1mqg6d9mvmZaYic7XibaGA9pxKJds0xfibjQQN1YcYeBXNzvQ/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可见战时集中的风险爆发,让人们认知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香港保险公司在艰难时刻的坚持履约,加深了大家对这个行业、这种金融工具的信任。不妨想想,如果在战争期间,保险公司趁人之危,故意毁约,谁还会用战后剩下来那点家当买保险呢?
03
1970s,爆发
战后,香港的保险行业迈入发展的高速道。本地和海外的保险公司纷纷涌入香港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像太平人寿(香港)就是1949年进入香港市场的。在这个时期,保险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财产保险、意外保险、人寿保险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全球化,香港保险业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
[img=260px,356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YMHj3ia13s1zEGl5u2gMfJvWZDmPPickcz2DSF2FcMtQ6nPfnOC5oJk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1960年代,香港引入了保险代理制度,像我这样的“卖保险的”,开始出现在你们身边,念叨着“爱与责任”。说实在的哈,当时香港保险代理人的素质都挺高的,不少销售是大学毕业生,会说英语、广东话、上海话,下能跟看更佬谈笑风生,上能搞定大律师公会的顶尖精英。他们的培训体系也非常完善,像大家今天熟悉的宏利,是香港第一家每天都要开早会的保险公司。新代理人除了第一年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之外,每天早上8点都要回公司开早会,而且见客户也有完整的训练,从打电话到面见,都要流利地讲解产品,对衣着有严格的要求。保叔自己早期研究港险的时候,接触过一些香港本地的代理人,其实他们真的挺卷的,一些十几年从业经验的老手,每次跟客户见面之前,还要预演两到三遍讲解过程。从FNA到一促、二促、三促,整个流程都是严丝合缝、一丝不苟的。进入70年代,香港跻身为亚洲四小龙,成为了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维港的高楼上,开始满目是保险公司的招牌。
[img=357px,243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RZA1zK3ibibSYqGS5gPGOE0SqNoK9uLtgg3fZFByl9JyKv1tbLKLZpG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在这一时期,香港保险市场也出现了多种创新产品,如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寿险,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保障需求,也满足了他们的投资理财需求。香港保险公司创新动力那么足,也很好理解:说到寿险嘛,都要谈到死,中国人很不喜欢,大家很难接受,所以保险公司灵机一动,开始转卖储蓄型寿险,例如友邦,有些是交5年/10年,15年/20年期满领钱,客户收到的是生存金而不是身故金,心里不就好受多了嘛。说个有意思的细节,大家现在很熟悉的“多元货币储蓄计划”,在香港比较早的倡导者,其实是中资保险公司。1972年,西方正面临“滞涨”经济危机,欧美各国货币非常不稳定,港元币值也在转弱,当时进入香港的国寿、平安、民安三家公司,推出了一个全新产品:以人民币为保单本位币的“人民币寿险”,为期十年,八年缴费,又可以按保单期满的牌价领回港币,消除当时因为汇率波动贬值而产生的损失。
[img=771,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pIU8vJ1sWYJibzfzGKYd3iaeBDCAwN5VOYDwSZ3yEU8bdV6NEhvzsiaE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也就是在货币自由流动的香港,保险公司能产生这么特别的创意了。不过这对现在的咱们,也是一个重要启发,把单一货币资产贬值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才能享受作为地球村村民的自由啊。不过这个时代也不全是好事儿,有一家人寿公司,一度濒临“倒闭”。它就是其昌保险。1983-1984年间,老字号其昌保险因为经营不善,可能面临清盘,但这个时间点掐得刚刚好,1983年香港新订立《保险法》,要求寿险公司不能随便清盘,这规矩跟我们内地是一样的,而非寿险公司只要偿清责任,就可以清盘。经营出现问题的人寿保单,一律交给政府托管,赔偿也是由政府掏钱,一年多之后,就交给了先卫保险接管,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超级无敌宇宙巨头AXA安盛香港的前身。所以保叔不说别的地方,在香港、在内地,人寿保单的安全性,都是得到官方重点保障的。最坏的情况下,你的保单的归宿,就是更大的保险公司。
[img=401px,253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iaD7IUeubWdQAqAwqibn3CIZjk9OGyAQHOFHnjAaVMSxZUeOKiaXrRtJ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04
回归以来,规范
其昌保险的破产事件,也给香港保险行业提了个醒。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行业发展壮大了,竞争也激烈,诱惑也很多。怎么防止一些不可抗的风险,伤害公司和客户呢?答案就是: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最坏的情况,做最早的打算。由于香港的法律制度是以普通法为主,所以早期并没有专门的保险成文法,一切有关保险的法律关系,都是凭当事人的契约,加上普通法解决。契约也是保险合同的本质,所以按合同办事,违约则违法,长期运作下来并无问题。但宽松的监管环境延续到1975年,最容易有争议的财产险领域,因为出现了一些“赚快钱”的老赖公司,爆发了大量的批评和指责,导致监管立法变得尤为紧迫。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划定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发行股本额从过去的20万港币,提升到500万港币,这就筛掉了一些没啥实力的圈钱公司。而保险公司的行业公会也不是吃闲饭的,从世界大战开始建立的行业互助、自律传统,这回面对信任危机,又来发挥作用了。1980年,各个公会还是“各自为政”,但1981年它们决定团结起来,合并成一个“一呼百应”的大协会——香港保险总会,着力解决消费者担心的行业隐患,推行政府订立的保险业条例。后来香港保险总会跟香港寿险总会合并为香港保险业联会。
[img=458px,372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XAZImHz0lqKjUmBudx8hUB7tbJwQq96zJDMz0lGlFRPoLejEzX9XW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如果你问,在90年代之前,香港保险公司谁来管,谁来监督,谁来扶持?答案就是自己管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扶持自己。看历任主席,基本都是各家保险巨头的高层轮值的,鉴于公司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哪家为富不仁,对家也不会让它好过到哪里去。
[img=321px,238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A731ZmakgtFxFTUfaX6kZN1ibrVUL4icQibiaB8GLicx7XxuNrOw5kicBHOA/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1990年6月8日,香港政府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保险业监理处,简称“保监处”,这也是现在香港保监局的前身。1991年,香港保险业联会规定了,从事保险代理工作,最低入职条件,不只是大学毕业,通晓三门语言,你还要:
[img=781,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ibIEwdOKdw6aLOv4TVicichPlcObRK77U5Eg804r84d54gv4ibicyZRzPQw/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总之,对销售香港保险的资格,划定了一个相当高的入门标准。所以想赚这份佣金,你必须要付出专业的服务。1997年,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时又多了一份支撑力量——你的央妈财爸。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香港,百业俱废,只有保险兴。1999年香港统计处发表的《仓库业、通讯业、银行业、财务业、保险业及商用服务业按年统计调查结果》里可见,只有保险一个行业多项数据指标在亚洲金融风暴肆虐后两年内实现不降反升。
[img=432px,242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ZFCd9ia4EZIU9jiaPVj7Hd3nV8RN65JVSQYIkOkic2DFASw7Q53toUFZg/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随着“金融保卫战”的胜利,内地的银行大佬们纷纷看好香港的保险业,大步迈进,给这个充满生机的市场,带来了一波强劲的增长。效果就是香港保险密度在亚洲名列前茅,人均保费高达9159美元,相比之下,内地是489美元。香港保险似乎就是这样,每每在危机之后,出现新的转机。2009金融危机之后的2010年,多元储蓄分红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保诚于2010年推出英式分红储蓄产品“隽升”。这款产品在上市当年,以7%的超高演示收益,秒杀了市场绝大多数分红产品。保诚打的第一枪,开启了香港分红储蓄险市场“卷生卷死”的15年。后来,友邦、富卫等大公司跟上节奏,纷纷推出了自家的分红险产品,2015-2016年,香港保险迎来了一批大客户——内地中产,将保费规模推上百亿级别。不过彼时的很多投保人,之所以今天成了“苦主”,就是香港保险业做了上百年本地人的“消费者教育”,没顾好跨境投保者的“消费者教育”。很多人只看着7%的复利,连非保证收益都没搞明白,就仓促投保了。所以2015年,香港监管推出了著名的GN16,
[img=auto,auto]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CE7b7h5B7tgb1fhZMkiau8m0H7LeSd3dGKCUG8fImGP3QXBQBicrvFew/640?wx_fmt=other&from=appmsg[/img]
要求保险公司于2017年1月1日起,必须在官网公布从2010年起以及最近5年内新发出的分红储蓄产品的非保证分红实现率,保护所有消费者的知情权。时间快进到2017年6月,随着GN16正式落地,香港保监局也正式上岗,接过了保险业监理处的接力棒,成为新的大管家,2019年,它在GL28中,有要求保险公司必须示范保证和非保证两部分收益,同时需要将这些高回报和低回报情景定义为乐观和悲观进行分别单独展示。这不是瞎展示,保监都有给非常严谨的精算模型:
[img=399px,423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vEiaEIvf4uvIV9ibjicEEibckUWSlP7rLia04ITweiahvic51ErrSCvF1TQHg/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要求保险公司设计产品的时候,至少模拟1000种经济情景模型里要涵盖短、中、长期的利率变动要纳入主权债、公司债的利差变化、违约风险也要考虑股权回报、资产相关性和通胀进行市场一致性、隐含波动率测试等各类测试,每年重新校准模型……最终就会得到一张类似这样的图,保单在未来不同年份的收益预测:
[img=342px,250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U1g8JUmqg2Nx6ap9niaWUsgjagv1hXgELYTXib2nD6G9HMricWGJj8hAw/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把成千上万种未来按收益水平一一进行排列,第25、第50和第75百分位的红利结果,就是我们在计划书上看到的悲观、普通和乐观预测。所以大家真别以为保险公司那乐观、悲观也是什么不切实际的“饼”,人背后都有精密的数据支撑,作为一个专门管理和化解风险的行业,做一个产品之前,充分考虑到所有除人类灭绝、外星人降临之外的不利因素,是他们的特长。不过保险公司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雷。假如不是投资收益不好,而是自己经营不善,那怎么办呢?所以到了2024年7月,香港保监局又迈出了一大步,开始实施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制度(Risk-based Capital,RBC):保险公司须按四大风险范畴作压力测试,包括市场风险、保险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营运风险。保险公司需在各范畴以“200年一遇”的罕见危机,计算公司在最恶劣的情况下所需资金准备。而这个时候来个CALL BACK,张哥跟我选的那份保单的出品方,香港最早的外资保司永明金融,正是最早采纳、试行这个制度的人寿保险公司。经过最严格的压力测试,证明公司的实力,足以抵御极其严重的金融危机。
[img=449px,253px]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rQMK3d7omlDuHoSjRB0F1BeAsvcswy69fmVmf2MgLzFpvib7FQ778t41ib8kWOgnkag8nibZAvpaB4Sibu1L7U8SAQ/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所以你看,香港分红保险的这些监管措施,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保险公司行为,提高分红保单运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另一方面也更好的保障和维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经过184年的市场洗牌、制度建设,保司的信誉、经营实力,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都是其他保险市场很难比拟的。看到这里,对开头的几个问题,应该没有什么疑虑了吧?当然,了解香港保险的安全性、诚信度,只是开端,如何在这个市场里选到适合自己的产品,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咱们追求的结果。领取2025最新香港保险榜单,扫下方二维码备注【榜单】添加小助理,无偿分享给你,有其他疑问,也可以随时找我唠唠,保叔一直在。
保叔微信:ZNBao01(暗号:榜单,优先通过)
往期推荐宏利VS周大福:180万换每年14万!49岁退休?
友邦 VS 安盛,300万换每年24万养老金!
中银VS周大福:50-60岁紧急规划养老,2年后每月领12000!
5202年了,别再被你的香港保险经纪人骗了!
深度观察:一个家庭,配置多少香港保险合适?
作者:微信文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