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回复: 0

互联网短期意外险正如潮水退去,流量反噬下一地鸡毛

[复制链接]

179

主题

179

帖子

5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7
发表于 2025-3-23 14: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众号第128篇原创

正文共: 2534字 1图
预计阅读时间: 7分钟


这两天有个客户要给家里买保险让我帮忙推荐方案和选择产品,其中一个家庭成员的意外险着实难让我焦头烂额了一把,秉着“如果我们没有合适的就建议客户到别的地方去买”的一贯原则,我不但把明亚的产品全部过了一遍,甚至把我能接触到的类似支付宝、微保、xx保、x择、小xx全翻了一遍,从产品责任、投保规则、产品条款、特殊约定过下来,居然一个常见的职业,找不到一款可投产品。

要么价格太高远偏离了互联网教育出来的“300元保100万”的客户关于“性价比”的期待值,要么投保门槛高,比如地区不合符,城市不符合,收入不符合,要么处在产品除外免责区域,要么特约条款里一堆不认真看不会发现的“减少保险公司理赔责任”的特约条款……



就像上一篇意外险文章写的,“300:1000000的互联网意外险,就感觉像个畸形儿,不应该存在,但又不能忽视他的存在”,疯狂内卷的互联网短期意外险把大众的期待拉到了300元就可以买一份100万的意外险,但实际上操作去,会发现隐形门槛在不断加高。

整体下来的感觉,互联网意外险产品供应越来越少了,投保约束条件越来越多了。

产品变少作为客户很难感知,但是作为从业者,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受到互联网短期意外险的产品越来越少了。

我记得2018年刚入明亚那会,意外险产品一抓一大把,没有健康告知,没有大数据风控,没有除外地区免责医院(只有极个别有),没有那么多明里暗里的隐形约定,一众耀眼IP明星产品,闭眼选一个都不会有错。

那时候支付宝上挂着十来款,微信的微保上也有五六款,同行各个平台各个渠道产品应由仅有。

而现在,支付宝上只剩下了两款,微保上剩一款,明亚和同行同台上,意外险看似不少,但是各种隐形的规则正在排除着大多数人的投保可能。(这点详见我的上一篇意外险文章:互联网意外险的特别条款,暗藏杀机。)

甚至有些曾经推出“神一般产品”的公司,已经悄无声息的退出了互联网短期意外险。



一方面是产品数量越来越少约束条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此类产品责任和理赔体验越来越糟糕。

增加津贴免赔天数,越来越多设置大面积免责地区和医院,定义“非疾病”的意外险增加苛刻的健康告知,从“拓展医保外医疗”悄悄改成“拓展医保外用药”,大数据风控阈值越来越高,这都还是常规操作,而在条款而非宣传里悄没声息的加入各种限制约定,那才叫“龌龊”的神来一笔。

你买了不理赔皆大欢喜,一旦发生理赔,一大堆你从来没见过的规则就出来了,问就是为啥你买的时候不认真看。

除了我们这些从业者,有几个消费者能把一块几百块意外险加在一起厚厚大几十页的产品责任、投保须知、理赔须知、免责条款、特别约定、产品条款完整认真阅读一遍(甚至有些不道德的平台会将规则入口设置的非常隐秘),何况现在互联网意外险的条款大多是若干个独立成篇的条款合并在一起的,最多的一个卖150块的产品条款打开下面十几个独立的子条款,普通消费者要弄清这些难如登天。

另外就是,近期经手了理赔的同行朋友,应该能体验到,各家公司最近普遍收缩理赔标准,以前顺利理赔的现在可能就有各种额外要求(比如额外递交非合同约定的理赔资料,最终是加重消费者理赔难度),本来可赔可不赔的,现在直接一纸拒赔,自己折腾去吧,甚至连过往的拒赔申诉难度都在大大提升。

这两天正在处理的一个在当地社区卫生院注射狂犬疫苗被拒赔的案子,虽然不在约定的公立二级以上医院,但在河南卫健委的政策里,狂犬疫苗就是下放给社区卫生院操作的,大医院反而做不了,这种事搁在以前都不是事,也没见哪家保险公司真正因此拒赔的,但放在今天,它就是直接给了拒赔,而且不接受沟通,这他妈啥事儿!

(我写这些并不是想劝退买保险的朋友,只是在描述一个现状,我们需要更认真的对待这个事)



我们不能苛责消费者,因为这个市场终归是保险公司自己把自己卷到了这个层面,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无可厚非。

但也不能一味怪罪于保险公司为了搞流量,扩大规模,恶性竞争,毕竟在反噬没有到来之前,谁都想搏一把上位,在商言商,无可厚非。

“当保险公司把消费者的期待拉到300元左右购买一份百万保额的意外险时,就意味着双方已经相互裹挟着走到了深渊的面前”

现在再来看,其实已经不是“面前”了,我们都已经身在深渊,我们都在深渊里。



从现在的产品结构和规则上来看,很明显保险公司会更倾向于一线城市,高收入,职业风险低,身体健康,生活习惯良好的群体,因为背后带来的是更低的赔付率。

但是很可能结果是,你想得太美了。

先不说这部分群体本身风险低且抗风险能力高的群体,投保意愿有多高。

而保险真正的稳健来自于风险的充分分散,也就是说保费盘子足够大。

当一家公司醉心于对客户挑挑拣拣,沉迷于跟客户玩儿文字游戏,做梦着通过提高理赔标准来控制付赔率,我觉得基本上跟快死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事儿,其实并非没有先兆。

从监管层面看,互联网保险新规的持续落地早就在重塑行业生态。

2022年《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要求险企必须具备偿付能力、风险评级等硬性指标,2023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可回溯管理,这些政策看似降低准入门槛,实则通过"偿付能力120%+风险评级B级以上"等指标形成隐形筛选机制。

这种"宽进严管"的监管逻辑,客观上加速了行业的马太效应。

头部保险公司凭借资金实力和精算能力,逐步将意外险产品向长期化、高端化转型,不再纠缠于“300元保100万”的廉价低价值产品;而中小险企则陷入"不做互联网等死,做互联网找死"的困局——要么承受高额渠道费用参与流量厮杀,要么彻底退出C端市场转做B端定制产品。

你在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互联网意外险的狂飙突进像一场梦,更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保险业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转型阵痛。

那些试图用精算技巧"算计"风险的企业,终将被风险反噬;而尊重"人"的价值,用科技和责任实现普惠保障的探索者,或许才是下一个10年的胜利者。

就像某再保公司精算师说的:"真正的风险管理,不是把80%的人排除在保障之外,而是让100%的人都有适合的解决方案。"

这场始于流量争夺的战争,终将归于保障本质的重塑。

而我们作为从业者要做的,或许就是在深渊中点燃火把,照亮前行的方向,帮助客户梳理正确且长久可实现的目标,给予可靠可信赖保险公司更多的业务回馈。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4-5 04:14 , Processed in 0.0369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