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回复: 0

曾卷入 “货币基金割韭菜” ,千亿规模兴银基金女董事长吴若曼又卸任,高管层陷入 “走马灯” 式变动,管理规模缩水200亿!

[复制链接]

158

主题

158

帖子

4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4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月 29 日,兴银基金发布公告称,董事长吴若曼因个人原因离任,由今年 1 月刚履新的总经理易勇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这一变动距离吴若曼 2023 年 5 月接任董事长仅过去不到两年,而在此期间,公司已历经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等核心高管的密集更迭。

2024 年,兴银基金因一则 “千亿公募货基狂割基民韭菜” 的小作文被推上风口浪尖。尽管公司紧急声明 “董事长受处罚”“违规买入低评级债券” 等内容不实,但 2024 年中报显示,公司及高管确因 “未严格执行制度” 于当年 4 月 30 日被上海证监局出具警示函。更值得关注的是,兴银基金 2024 年因卷入 “货币基金割韭菜” 争议被监管警示,叠加权益投资业绩低迷、产品踩雷等问题,此次董事长卸任被市场视为公司治理动荡与信任危机的延续。Wind 数据显示,兴银基金 2024 年末管理规模 1067 亿元,较年中峰值 1285 亿元缩水 17.0%,非货币基金规模 676 亿元,同比下降 14.3%,在行业非货规模整体增长 16% 的背景下逆势下滑。一、两年内二度 “换帅”,高管层陷入 “走马灯” 式变动吴若曼的卸任公告发布当日,其在致投资者的感谢信中称 “将进入人生新阶段,共享家人时光”,措辞虽显温情,却难掩兴银基金管理层的动荡现实。

2023 年 5 月,吴若曼接替因工作调动离任的张贵云出任董事长,旋即于 2024 年 7 月因原总经理赵建兴离职而兼任代总经理,直至今年 1 月易勇加盟才卸下这一职务。短短两年间,董事长、总经理、督察长、首席信息官、财务总监等关键岗位悉数更迭,仅 2024 年就有 6 位高管先后离任,包括因身体原因辞职的督察长郑瑞健、工作调动的首席信息官陈晓毅,以及个人原因离职的副总经理沈阳等。新任 “掌门人” 易勇的履历虽涵盖新沃基金、财通证券资管等机构,但加盟兴银基金仅两月即同时肩负总经理与代董事长职责,其能否稳定管理架构备受质疑。业内人士指出,频繁的高管变动往往伴随战略摇摆与内控失效,尤其在吴若曼任内,公司为扩张货币基金规模采取的激进策略已引发合规争议,如今核心管理层的二度重构,更让这家管理规模超千亿元的中型公募面临 “阵痛期” 考验。二、“割韭菜” 争议未了:合规瑕疵与监管警示的连锁反应2024 年,兴银基金因一则 “千亿公募货基狂割基民韭菜” 的小作文被推上风口浪尖。尽管公司紧急声明 “董事长受处罚”“违规买入低评级债券” 等内容不实,但 2024 年中报显示,公司及高管确因 “未严格执行制度” 于当年 4 月 30 日被上海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市场传言指向副总经理洪木妹管理的货币基金涉嫌逆回购买入监管禁投的 AA 级债券,而吴若曼上任后力推的货币基金规模扩张策略 ——2024 年二季度末货基规模达 572 亿元,占总规模 44.5%—— 被质疑为 “以风险换规模”。争议背后是兴银基金激进的固收扩张路线。2024 年末,公司货币基金规模 391 亿元,虽较峰值回落,但仍占管理总规模 36.6%,而权益类产品规模萎缩明显,主动股票型基金平均规模不足 2 亿元,且多只产品因踩雷陷入亏损泥潭。例如,基金经理孔晓语管理的 4 只基金 2024 年一季度末重仓普利制药,该股因财务造假曝光股价腰斩,而兴银基金此前并无相关调研记录,被指 “跟风炒作”;其管理的兴银成长精选混合近三年亏损超 22%,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后 10%。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高管的过往合规记录为公司再添阴影。2024 年 12 月离任的副总经理沈阳,曾在浙商基金任职期间因 “违规分红套利” 被监管谈话,此次加盟兴银基金不足一年即离职,其主导的 “短期分红冲高规模” 策略被指涉嫌协助机构套利,与公司 2023 年多只债券基金频繁分红、份额异常波动的时间线高度吻合。三、业绩滑坡与信任危机:规模缩水背后的投研空心化高管震荡与合规争议直接反噬业绩与规模。Wind 数据显示,兴银基金 2024 年末管理规模 1067 亿元,较年中峰值 1285 亿元缩水 17.0%,非货币基金规模 676 亿元,同比下降 14.3%,在行业非货规模整体增长 16% 的背景下逆势下滑。权益投资尤为疲软,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率 - 8.7%,跑输沪深 300 指数 5 个百分点,兴银竞争优势混合、碳中和主题混合等明星产品累计亏损超 25%,基民赎回潮加剧 ——2024 年四季度,其权益类产品净赎回份额占比达 1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投研体系的漏洞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中愈发明显。2024 年,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袁作栋管理的 8 只基金半数规模低于 5000 万元,却因 “业绩最差规模最大” 遭市场诟病;新任基金经理罗怡达、乔华国等发行的发起式产品首募规模仅 0.1 亿元,被指 “为完成任务仓促发新”。而在固收领域,洪木妹离任后,货币基金收益持续走低,兴银现金增利货币 7 日年化降至 1.62%,低于行业同类平均水平 0.5 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剧客户流失。四、治理隐患与未来挑战:“元老治企” 难破转型困局作为华福证券旗下的老牌公募,兴银基金长期依赖股东资源扩张,但 1.43 亿元的注册资本在行业中排名后 50%,资本实力薄弱限制了投研与技术投入。吴若曼卸任后,董事会结构未显改善,独立董事占比仍不足三分之一,“内部人控制” 问题未解。易勇能否打破此前 “规模至上” 的发展路径,重建合规文化与投研体系,成为关键。然而,留给新管理层的时间并不充裕。根据规定,易勇代任董事长不得超过 6 个月,若短期内无法完成董事长人选的正式聘任,管理层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影响机构合作与投资者信心。更深远的挑战在于,当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能力竞争,兴银基金能否摆脱对货币基金的依赖,修复权益投资的 “短板”,并在 ESG、养老等新赛道上重新布局 ——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这家千亿级公募的短期稳定,更决定其在行业洗牌中的生存地位。吴若曼的 “荣休” 声明,为其两年的董事长任期画上句号,却为兴银基金留下一堆待解的难题:高管层的频繁更迭暴露治理缺陷,合规争议与业绩塌方削弱品牌信任,规模缩水与战略摇摆加剧转型压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家曾以 “稳健” 自居的基金公司,如今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当 “割韭菜” 的质疑声尚未消散,当高管变动的尘埃未落,兴银基金能否在震荡中重拾 “受人之托” 的初心,或许才是决定其未来的关键。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4-4 05:57 , Processed in 0.0369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