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回复: 0

香港保险分红真相:138年持续领取可能吗?深度解析背后的风险与回报

[复制链接]

513

主题

513

帖子

15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49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保险真的能持续领取138年吗?为何不推荐选择某某公司的养老产品?如今出境不便,却听闻无需赴港也能合法投保,这是真的吗?这些问题直击要害,难以简单作答。例如,香港保险的分红是否可靠?因此撰写此文,旨在不仅“消除疑虑”,更要客观剖析“分红机制的本质”以及其中涉及的风险与回报。同时探讨,在港险限高之后,复利7%的保单与6.5%的保单相比,分红是否会有差异?







1.演示数字,真的可靠吗?


回顾历史,过去几十年香港保险的分红确实表现稳定。不同公司、超过二三十年的保单,仍保持较高收益。



但专业视角下,“过往业绩并非未来保证”。关键在于:未来百年,自己和家人能否从保险公司获得分红?
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几个问题:1. 我支付保费后,保险公司能否通过再投资盈利?2. 若保险公司盈利,是否有动力和约束与我分享利润?3. 若上述两点无法实现,谁来保障我的利益?4. 哪家公司的分红模式最适合我?
所有分红产品都会详细列出每年的回报预测:归原红利、终期红利、退保金额、身故赔付等,这些数字逐年增长,甚至精确到个位数。但这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每年都为我赚到了钱。


以2022年永明分红账户为例,其投资收益为-7.73%,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保险公司,在股债双杀的年份也难免亏损。这与金融行业的常识相符:无人能永远盈利,巴菲特也不例外。
那么,预期收益是如何得出的呢?
保险行业主要在于管理各类风险,包括自然、金融、生物统计以及人类行为风险。寿险保单涉及长期承诺,市场无法直接定价,所以保险公司需借助经济情景生产器进行数千上万次蒙特卡洛模拟。
根据每款产品的投资策略,精算师输入相应的债股配置比例,调整背景和方向,使用金融衍生品等。
各家模型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但香港保险局规定了最低要求:



至少模拟1000种经济情景,涵盖短、中、长期的利率变动,考虑主权债、公司债的利差变化、违约风险及股权回报、资产相关性和通胀等因素,进行市场一致性、隐含波动率测试等,且每年重新校准模型。
最终得到一张图表,展示保单在未来不同年份的收益预测:



按收益水平排列成千上万种未来可能,第25、第50和第75百分位的红利结果,就是我们在计划书上看到的悲观、普通和乐观预测。这能否真实反映未来一百年的投资情况呢?尽管不能完全确定,但我们能明确一条底线:假设基于审核精算的结果。







2。揭秘盈利之道:保险投资的真谛


在遵循法律与合规的基础上,保险公司投资业绩的坚实支撑究竟为何?
众所周知,分散投资与长期持有是关键策略。
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和“奥马哈的先知”巴菲特所强调的,构建优良的投资组合是成功投资的关键,理想状态下应发掘10-15个优质且互不关联的投资或回报渠道,以此构建个人组合,从而大幅降低80%的风险。



他们坚信,“我们偏爱的持股期限是永恒”,通过耐心坚守高质量资产来捕捉长期的增值潜力与复利效应。然而,这只是保险公司愿意透露的部分真相,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实际上,实现盈利并持续稳健地获利已属不易,多数情况下只能勉强跑赢大市。真正的秘诀在于保证与非保证收益的比例:习惯了内地产品高达3%保底回报的客户,面对香港分红保险不足0.5%的保证收益率时,无疑会感到不适。
人们普遍偏爱确定性,但确定性往往伴随着高昂的代价,这也是全球保险业共同面临的“利差损”风险。日本、美国乃至中国都曾经历过这种痛苦。
在市场繁荣时期,人们沉醉于轻易获得高收益的幻想中,仿佛忘记了风险的存在和时代的脆弱性;直到保障收益的泡沫破灭后,才发现过去的承诺过于乐观。



说到底,保证收益实质上等同于资金的成本。银行吸纳公众存款时所付出的成本往往超过1%,而主动型基金的融资成本同样不低。即便是像苹果、微软这类信用评级极佳的企业,其债券利率也大多在2-3%之间徘徊,而在美元加息周期中,这一数字更是会飙升至5%、6%。
保证收益越高,未来所需承担的还款成本便越沉重。它如同资金的枷锁,枷锁越重,前行的步伐就越缓慢、越艰难。 相比之下,香港分红保险步入加息周期后,其保证收益率非升反降,从疫情前的不足1%降至当前的0.5%以下。如此低的资金成本令人咋舌。



港险公司借此得以以低成本撬动巨额资金,凭借规模优势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纵横驰骋。再加上香港得天独厚的税收优惠——无资本利得税,公司所得税率低至16.5%,港险公司几乎集齐了资本市场的所有有利因素:低税负、低成本资金、长期投资能力、全球化资产配置以及专业风险管理能力……
在这些优势加持下,若港险公司还不能盈利,那还有谁能呢?正因如此,全球前20大险企中有12家选择在香港扎根,动辄百年基业。香港的郑氏家族、李氏家族乃至前首富马云,都纷纷将香港保险视为家族事业的基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港险市场虽竞争激烈,实则各家都在精于算计:以极低的风险、稳健的模式赚取长久而轻松的利润。对我们这些分红保单的持有者来说,保险公司盈利无疑是件好事。通过保单构建的契约关系,确保了保险公司与客户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3.谁来监督分红?


因此,我们应当关注第二个问题:保险公司盈利后,是否有动机和约束来分配利润给客户?
存在多个监督环节:香港保监局的审查(收取每张保单100港币监管费)和内部独立委员会的审查(由委任精算师担保)。





然而,这些保障措施若过度强调则显得乏味。众所周知,在涉及人员与利益的地方,往往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因此,透明度至关重要,即每年公布的分红实现率。
特别是对于超过10年的长期保单,客户可以直观地看到并提取每年的红利,这一数据无法伪造,只能通过实际的投资表现和分红平滑机制来实现。
为了持续经营,保险公司比任何人都更重视分红实现率和投资回报率。如果分红不佳甚至出现回撤,新客户可能会选择其他公司。



虽然分红实现率并不直接限制保险公司,但它能通过市场机制确保客户利益得到保障,避免公司利用优势地位欺客。
一款产品的推出、预期回报的设定、分红实现率的稳定公布,都是建立客户信任的重要步骤;稳健的分红促进销售业绩的增长,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股东,形成良性循环。
来自同行的监督也是重要的监管手段:如果一家保险公司连续多年分红不佳,同行会大力宣传其不足。股东们也会敦促公司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并在产品设计之初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以确保公司能够实现承诺而非仅仅为了市场份额而盲目提高预期收益。



我始终建议大家不要过分依赖刚兑或兜底条款,它们只是最低限度的保证。实现长期共赢需要回归市场运作的本质,建立在健康成熟的商业模式之上。自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引导着资金流向合理的回报方向,同时监管仍然不可或缺。
自2024年7月1日起,香港实施了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Risk-Based-Capital),依据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及市场约束机制三大支柱框架进行监管。
《保险业条例》亦同步修订,加强了对分红险基金管理的规范:分红业务账户必须独立于其他保险业务账户及股东资金之外管理。

因此无需担忧应得的分红被不当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与内地不同之处在于:香港没有对分红比例设定硬性要求。内地规定客户至少可获得70%的分红,而在香港,保险公司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行业普遍采用一九分成模式,即保险公司保留10%,其余90%归客户所有。
安盛推出的新产品盛利更是宣布了95%的高分红目标。
但关键在于行动胜于言辞——即使宣布了99.9%的高比例分红,若最终投资亏损严重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反之,若能实现150%的投资回报,即便仅分配80%作为红利,也能带来高达120%以上的分红实现率。








4.选择正确的产品有多重要?


面对亏损的年度,该如何应对?
从逻辑上推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若选错公司或产品,我的保单是否面临风险?看似严密的商业逻辑,是否会导致保险公司陷入困境?核心问题在于:“哪家保险公司更适合我?”你愿意长期持有哪家公司的保单20年、30年甚至50年?
让我们先探讨一下去年声誉下滑的保诚。撤回分红是大忌。除2022年股债双跌的特殊情况外,其独特的分红策略强调“一锅一盖”,即一个锅配一个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你在2021年购买的保诚分红产品A的资金将进入该产品的独立资金池,不与其他产品混合。因此,缺乏分红平滑机制,更真实反映市场变化。如果在错误的年份选择了保诚旗下“错误”的产品,可能成为同期市场上最差的选择,我们不愿遇到的“雷”。因为无人分担损失。
然而,在美债高息阶段,权益资产价值被低估时,如果选择了保诚的优质产品,可能获得超额回报,因为无需与其他保单持有者分享利润。



所以,如果你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考察过市场,并且是“自私型投资者”,相信“我凭自己眼光挑选的产品,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利润”,保诚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保诚官网上,你可以看到20年IRR突破6.3%的传奇产品(超越了前期增速最快的宏利宏挚传承,20年预期IRR为6%),当然也有2.22%的陷阱。



过去30年里,保诚旗下产品实际上出现了3次分红回撤,分别发生在2009、2016和2023年,对应美联储这几次加息节点。
通常在第二年即止跌回升,整体业务规模也呈上升态势。换句话说,保诚的分红风格只是股性更强,并非真的很差。



如果你喜欢稳健的投资回报,倾向于债性更强的保单,并要求良好的持有体验,那些分红平滑做得好的保险公司更适合你——安盛、永明、友邦……



永明的分红率对比各指数(过往25年)投资实力不一定比保诚强,但预期管理做得更好。无论这一年真实的投资情况是赚是亏,都不轻易回撤分红,而且尽量保持每年的分红在较高水平。
此外,保险公司维护自家分红实现率的小技巧还有很多,例如红利锁定。这已经是香港保险主流产品的标配功能了。对用户来说,在市场波动大的年份开启红利锁定是一个很好的防守策略,能够尽早落袋为安,保护自己的资产和自己的心态。
红利锁定后,保险公司顺水推舟地帮你配置成最稳妥的高信用债,收益虽然远低于6%、7%的复利,但投资压力骤减,而且不会影响当年的分红实现率,这又是一次双赢。
因此,判断的黄金标准就是查看一家保险公司10年以上保单的分红情况,风格如何、水平如何一目了然。










5.为何要尽早投保?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香港保险业的“限高”与“停售”措施如何影响保单分红。根据香港保监局的最新指引,并未硬性规定7月份必须下架在售保单。



相反,采取的措施较为温和,仅要求各保险公司在展示收益时调低预期收益率:美元储蓄保单的预期收益率不得超过6.5%,港元保单则不超过6%。



香港政府此举旨在促进市场的健康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便于管理客户期望,并不触及分红产品的核心设计,理论上也不会干扰分红的实现。 然而,从保险公司的视角出发,情况则有所不同。
设想一份在7月前签订、预期收益为7%的保单A,与一份限高后签订、预期收益为6%的保单B。若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回报率达到6.5%,它该如何规划红利分配?
显然,为了维持更高的分红实现率,保险公司可能会倾向于减少对某部分保单的分红,而保证另一部分保单能全额实现分红承诺,避免出现保单A分红实现率为90%,而保单B分红超过110%的情况,这有助于稳定客户预期。
因此,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能够在7月前完成投保,获得预期收益更高的保单,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当然,如果因故错过这一时机,也不必过于失落。说实话,即使复利仅为6.5%的保单,其表现也相当不错。
回顾疫情前的加息环境,主流产品的收益率也大致处于这一水平。以上就是我对香港保险分红机制的理解,尽量避开了市场上常见的陈词滥调,客观剖析了分红背后的逻辑。希望这能解答你的疑问。
或许有人会说:“我不在乎,这样的保证收益太低了,我还是觉得不靠谱,我就是不喜欢分红。” 我的建议很简单:如果你不喜欢,那就不要选择英式长期分红产品。
在香港保险市场上,其实有多种类型的产品可供选择:追求快速回本、注重派息的美式分红产品;适合高端财富传承的高现价定向产品;提供稳健保障的超高配版增额寿险;
以及拥有2%保证利率和5%长期回报的最保守短期储蓄险;还有直接挂钩指数、透明度高且可附带高人寿杠杆的IUL万能寿险。
总之,根据你的投资偏好,总能找到适合你的那一款产品。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4-4 23:40 , Processed in 0.0366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