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回复: 0

“长不了”的香港保险

[复制链接]

481

主题

481

帖子

14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53
发表于 2025-4-12 14: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星标????、转发????、评论✍、推荐❤



【建议收藏】

这个标题有点标题党,写之前就预感到会被喷,我知道你想喷,但你先别喷。

前面一篇《紧急劝退!关税重锤下,香港保险还没余额宝香!》被怼,先回应一下:

网友1:“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选择问题而已,是相信稳健的保证收益,还是相信飘忽的非保证收益?都是由客户自己选择

网友2:“这家伙连美债,美元的基本逻辑都不懂,在这儿瞎BB”

港险非保证收益依赖高风险资产,而美债收益率与美联储政策强相关,关税战下稳定性存疑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网友3:“原来是个卖国险的,怪不得拆港险的台,小人而已”

港险的好,不是对所有人而言,普通人不买就不能说?拆解风险≠否定价值,普通人的试错成本太高。  

当然,香港保险不是洪水猛兽,但绝不应被神化。当信息差成为镰刀,普通人更需要清醒认知——高收益背后是高风险,国际化外衣下是法律鸿沟。  



下面是《长不了的香港保险》正文:

香港保险曾是中产眼中的“财富避风港”,但在关税摩擦、汇率震荡与监管缺位的多重冲击下,光环正褪色。

相对大陆普通人而言,所谓的“长不了”,是香港保险的长期稳定性面临挑战,尤其是其结构性现实非保证收益的脆弱性、跨境服务的法律短板、资金流动的隐性成本、监管体系的失衡,以及冲动的风险错配。





一、分红迷局:英式分红的“画饼艺术”

“保证收益是面粉,非保证收益是画上的葱花”

香港保险主打“英式分红”,宣称长期收益高达6%-7%,但真相是:

保证收益部分香港产品保证收益可达2%-3%,但主流产品仍低于内地保底利率;  

非保证收益靠赌:香港部分产品美股占比超30%,但投资策略通常包含债券等稳定资产平滑波动。需强调的是,非保证收益受全球经济周期影响,如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加剧波动。某公司2018年发售产品早期TSR120%,但2022年降至85%

黑箱操作:年报只披露“股票占比18%”,但具体持仓、风险等级成谜,投保人如同蒙眼走钢丝。  





二、法律鸿沟:维权的代价比保费更贵

“买时是国际范,赔时是境外坑”

香港保险的法律“优势”,实为普通人的致命短板——  

无限告知陷阱:大陆“有限告知”问啥答啥,香港“无限告知”需主动申报全部病史,一例乳腺结节未提即成拒赔理由;  

理赔修罗场:重疾定义差异(2023年后部分香港公司已升级条款,将早期甲状腺癌纳入重疾)、境外医院证明壁垒,某胃癌患者因病理报告格式不符,拖到晚期才获赔;  

诉讼成本:香港律师费每小时5000港币起,索赔100万可能倒贴20万诉讼费。香港保险投诉局有个数据,2021年约30%理赔纠纷因未如实告知。每年处理约500起纠纷,调解成功率约60%



三、外汇枷锁:管制与税务的双重绞杀

“钱出去是技术活,回来是生死局”

香港保险的“国际化”光环下,藏着外汇管制和国际税务两把铡刀——

购汇陷阱:每年5万美元额度形同虚设,分拆购汇可能被列入“关注名单”被罚案例激增;但通过合法渠道(如境外收入、亲属额度)可合规投保。2023年外管局明确允许跨境保险缴费,但需提供保单证明。

回流劫难:大额理赔金因外汇管制卡在境外账户,找地下钱庄损失十几个点

税务风险香港保单收益或被追缴个税,未来若政策调整,可能面临税务风险。内地目前无遗产税


港险真实收益=演示收益-汇损-税损-时间成本

算清这笔账,你会发现所谓的“国际化配置”,不过是给自己套上跨境金融枷锁。



四、监管裸奔:保险公司的“合法作弊”

“大陆监管是安全带,香港监管是装饰品”

两地监管差异,让港险成为风险温床——

收益演示自由:香港允许用8%预期收益吸引客户每家公司都是有自己的红利演示标准,一般根据经营的状况调整,客户利益很难长期保证大陆监管部门对于分红保险的利益演示,高、中、低三档假设投资回报率分别不得高于6%4.5%3%;  

红利分配黑洞:香港无强制规定,缺少法律上的保障部分公司历史分红率低于预期,需参考长期数据;大陆要求70%盈余分给客户(《关于印发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的通知》第四部分“盈余分配”规定)。

条款任性改:香港保险公司可单方调整费率、降低保障,大陆需报备审批。





五、身份悖论:高净值玩家的游戏,中产的坟墓

“年入百万玩港险是投资,年入30万买港险是赌博”  

香港保险的真实受众被刻意模糊——  

富人玩法:用港险做离岸资产隔离、税务规划,亏损可承受;  

中产陷阱:跟风投保导致现金流紧绷,汇率波动、收益缩水直接击穿风险底线;2022调查数据显示60%年收入低于50万的家庭因港险流动性差提前退保,损失30%本金。

替代方案:大陆增额寿险锁定3%复利、黄金ETF对冲通胀,比赌港险更稳妥(增额寿险流动性较差,提前退保可能亏损)  



写在最后

香港保险不是恶魔,但更不是救世主——

对高净值人群,它是工具适合长期配置;对普通人,可能是陷阱风险显著需谨慎选择  

当有人吹捧“国际化收益”时,你就应该想起这句话  

你看中的是收益,保险公司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在金融战的大时代,不赌就是赢,活得久才是王道。

本文数据引用香港保监局年报、公司分红报告、外管局政策文件等。
(ing)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4-26 00:21 , Processed in 0.0370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