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维度
|
旧制度(规则为本)
|
RBC新制度(风险为本)
|
核心差异与影响
|
监管框架
|
以固定规则为核心(如最低资本要求统一为1.5亿港元),缺乏风险敏感性。
|
以风险为本,动态匹配资本与风险敞口(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
|
从“一刀切”转向精准风控,降低系统性风险。
|
资本计算逻辑
|
简单公式计算(如按保费规模或准备金比例计提资本)。
|
基于风险因子动态调整资本需求(如高风险资产需多计提资本)。
|
高风险业务成本大幅上升,倒逼保险公司优化资产配置。
|
压力测试要求
|
仅需满足常规情景测试(如股市下跌20%)。
|
强制覆盖极端情景(如股市暴跌50%、利率归零、退保率激增300%等“200年一遇”场景)。
|
抗危机能力提升,确保极端环境下仍能履约。
|
风险管理要求
|
无强制风险管理体系,依赖外部评级机构。
|
强制实施企业风险管理(ERM)及自我风险与偿付能力评估(ORSA)。
|
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管理,提升公司内控能力。
|
透明度要求
|
仅需年报披露偿付率,无分红实现率等细节要求。
|
每季度公开风险敞口、资本充足率、投资组合分布及分红实现率(如GN16)。
|
投保人可“穿透式”监督,市场淘汰低效产品。
|
全球接轨程度
|
与欧盟Solvency II、中国C-ROSS等体系兼容度低。
|
与Solvency II、C-ROSS等国际标准高度兼容,跨境监管协同。
|
吸引全球资本布局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对产品设计影响
|
允许高保证收益(如年化5%)、短锁定期(3-5年)的激进产品。
|
限制高保证收益(普遍降至0.5%-1%),延长锁定期(10年以上),分红险转向“低保证+高预期”。
|
抑制投机性产品,引导长期价值投资。
|
资本充足率案例
|
某公司旧制度下偿付率500%,但因持有大量低评级债券,实际风险极高。
|
同一公司RBC下偿付率降至180%,需补充资本或减持高风险资产。
|
真实反映风险,避免“数字游戏”式虚高偿付率。
|
对投保人保障
|
依赖政府兜底(保险保障基金仅0.05%),风险隔离机制薄弱。
|
保险保障基金提升至0.15%,分红账户与股东资金严格隔离,偿付能力不足时优先保障保单持有人。
|
资金安全双重加固,投保人权益优先于股东利益。
|
市场集中度变化
|
中小险企通过高收益产品抢占份额(2019年中小公司市占率35%)。
|
头部公司(友邦、保诚)市占率提升至70%,中小险企因资本压力退出市场。
|
行业加速洗牌,资源向稳健型巨头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