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回复: 0

重疾险涨价为什么还要买?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184

帖子

5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2
发表于 1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重疾险涨价原因

1. 预定利率下调(核心因素)
  - 政策调整:2025年9月1日起,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2.5%下调至2.0%(部分分红险/万能险降至1.5%-1.75%)。
   - 影响机制: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利率下调导致险企预期收益减少。为维持利润,保险公司需提高保费。
   - 涨幅测算:预定利率每下降0.5%,重疾险保费平均上涨约10%。以50万保额终身重疾险为例,30岁男性年缴费从5250元→5815元(+11%),儿童重疾险涨幅可达34%。

2. 第四套生命表实施
   - 寿命延长:男性预期寿命从82.6岁升至84.5岁,女性从87.6岁升至90.1岁,各年龄段死亡率平均下降20%-24%。
   - 理赔成本上升:寿命延长导致重疾发生概率增加(如80岁男性重疾概率达52.5%,90岁升至70%),终身重疾险的理赔周期拉长,保险公司成本压力传导至保费。

3. 轻症/中症豁免条款收紧
   - 现状:轻症豁免责任(确诊轻症/中症后免缴后续保费)因赔付率高,已被多家险企停售(如2025年6月起陆续下架)。
   - 变相涨价:未来轻症豁免可能变为付费附加险,或降低赔付比例/次数,同等保障下实际成本增加15%-20%。

4. 市场连锁反应
   - 产品下架潮:达尔文11号、超级玛丽13号等高性价比产品已陆续停售,新上市产品普遍"减配涨价"。
   - 全面涨价趋势:终身重疾险预计涨幅20%-40%,定期重疾险(如保至70岁)涨幅较小但仍会上涨。

二、即使涨价也需购买重疾险的五大理由

1. 保障功能不可替代
   - 防止"因病致贫":重大疾病治疗费用常达数十万至百万,若无重疾险,家庭储蓄(包括3.0%预定利率的储蓄险)可能被医疗支出耗尽。
   - 人比钱重要:保险核心价值是为健康风险兜底,确保"人还在,钱能再赚"(文件2)。

2. 锁定当前低价与宽松核保

   - 窗口期紧迫:2025年8月底前是最后上车机会,9月新规后保费涨幅可能达10%-30%,终身重疾险总保费或增万元。
   - 核保或收紧:利率下调后,甲状腺结节、先天性疾病等既往可承保体况可能遭延期/拒保(文件3)。

3. 应对长寿带来的重疾风险
   - 老龄化加剧风险:寿命延长使重疾发生概率攀升,老年阶段(70岁后)恰恰是重疾高发期,但定期重疾险已失效,终身保障的必要性凸显(文件4)。

4. 高性价比替代方案
  - 舍弃身故责任降低成本:
    - 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比消费型(无身故)贵40%-100%(例:30岁女性50万保额,年保费13970元 vs 7520元)。
  - 解决方案:用定期寿险替代身故保障,30岁女性1912元/年即可获100万保额,杠杆率更高(文件2)。
      - 灵活选择核心责任:
     - 优先保留重症多次赔、癌症二三次赔、心脑血管多次赔等实用责任,放弃非必需条款(如疾病分组)。

5. 医疗进步推高二次重疾概率

   - 多次赔付的必要性:医疗技术进步提升重疾生存率(如癌症5年生存率60%),但患者无法再次投保。多次赔付重疾险可覆盖未来新发重疾(例:年轻时患癌赔50万,年老患脑中风再赔50万)。

三、行动建议:如何应对涨价?

1. 抓紧窗口期投保:2025年8月底前锁定2.5%预定利率产品,避免9月后多付10%-30%保费。

2. 优化配置策略:
   - 选择消费型重疾险(不含身故)+ 定期寿险组合,成本降低40%以上。
   - 重点保障重症多次赔、癌症/心脑血管二次赔等核心责任。  
   - 终身型>定期型(覆盖老年风险),保额建议≥50万。

3. 关注保险公司稳定性:选择偿付能力充足(综合偿付率>100%)、风险评级B级以上的险企。

总结:重疾险涨价是预定利率下调、寿命延长及保障缩水的必然结果。尽管保费上升,其对抗高额医疗支出、长寿重疾风险的核心价值无可替代。通过优化责任配置(如舍弃身故+搭配定期寿险),仍能以合理成本获得关键保障,当前窗口期是最后低价上车机会。



作者:微信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3 23:09 , Processed in 0.0365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