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回复: 0

香港保险的"美丽陷阱":多少人的财富梦在这里破碎?

[复制链接]

612

主题

612

帖子

18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46
发表于 2025-7-6 07: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保险的"美丽陷阱":多少人的财富梦在这里破碎?



最近和朋友聊天,发现身边好多人都在讨论香港保险。有人说收益高,有人说坑太多。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混迹多年的老司机,我想和大家聊聊香港保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曾经的"香饽饽",如今怎么就失宠了?

说起香港保险,不得不提它曾经的辉煌。2016年那会儿,内地客户给香港带来了727亿港元的保费收入,占比高达37%。那时候,去香港买保险就像去香港扫货一样流行。

我有个做保险代理的朋友刘雯,港大毕业后就扎根香港保险业。那几年她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年收入轻松破百万,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待内地客户:安排行程、陪同体检、甚至带着去血拼奢侈品。

但是好景不长。从2019年开始,风向变了。到了疫情期间,她基本上失业了8个月,不得不转型做代购维持生计。"我的客户基本都是内地的,这几个月新单基本为零。"她无奈地说。

数据更加残酷。2020年上半年,内地访客的保费收入暴跌76.3%,只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的9.6%。即便到了2023年,虽然有所回升,但也没回到当年的高峰。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面签规定。内地居民买香港保险必须亲自到香港签单,疫情期间通关受限,直接掐断了港险的生命线。
那些被"抛弃"的保单,就像无人认领的孤儿

代理人大量离职带来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孤儿保单"。

什么是孤儿保单?就是原来的代理人跑路了,保单变成了没人管的"孤儿"。虽然保险公司会安排新的代理人接手,但你想想,新代理人从这些保单里拿不到佣金,服务动力能有多强?

这就像"亲妈不管,后娘不爱"。很多客户发现,保单到期了没人提醒,理赔时找不到人,想咨询个问题也没人搭理。

更要命的是,香港保险的佣金结构有问题。保险公司通常在第一年就把大部分佣金给了代理人,后续的服务收入微乎其微。这就造成了代理人"重销售、轻服务"的局面。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客户花了几十万买保单,结果代理人离职后,连个咨询电话都没人接。这种服务体验,真的让人心寒。
跨境维权:想说爱你不容易

说到维权,这可能是香港保险最大的坑。

前段时间有个轰动的案例,一位内地客户给孩子买了重疾险,孩子得了白血病,结果理赔被拒,保单还被解约。保险公司的理由是"投保时没有如实告知"。

客户argue说,孩子住院那会儿他在服刑,根本不知情;而且同一公司的医疗险都赔了;最关键的是,保单都生效两年多了,应该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但这就是香港保险的坑所在。香港采用的是"最高诚信原则",要求投保人主动告知所有可能影响承保的信息,不管保险公司问没问到。而内地的保险只需要如实回答问卷问题就行。

这种差异导致很多内地客户在理赔时栽跟头。更麻烦的是法律管辖权问题。

香港保单适用香港法律,不受内地法律保护。 出了问题你得去香港打官司,请香港律师,成本高得吓人。即便在内地打赢了官司,在香港也可能执行不了。
对比项目香港保险内地保险
法律保护香港法律内地法律
告知义务无限告知(主动告知所有)有限告知(回答问题即可)
纠纷管辖香港法院内地法院
维权成本高(需赴港诉讼)相对较低
收益诱人?小心掉进"数字游戏"的坑

很多人买香港保险就是冲着那个"6%左右的收益"去的。相比内地银行理财2.8%的收益,确实诱人。

但是朋友们,这里面的坑可大了去了。

首先,这个6%是"预期收益",不是保证收益。是"演示利益",不是实际收益。分红险的收益高度依赖保险公司的投资表现,市场不好的时候,收益可能远低于预期。

其次,汇率风险。香港保险多以港币或美元计价,人民币汇率一波动,你的实际收益就可能被吃得一干二净。前几年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到7.3,虽然让美元保单看起来更值钱,但谁知道未来会怎样?

我有个朋友买了个美元储蓄险,当时算得美美的,结果人民币升值,最后算下来还亏了10%。

最要命的是退保。香港保险前几年的现金价值极低,甚至为零。如果你前两年退保,本金损失惨重。

更坑的是资金取出难。有个客户退保后拿到的是张支票,结果在内地根本兑现不了,在香港又开不了户,7000多块钱卡了好几个月。
销售套路深似海,一不小心就中招

说到销售误导,香港保险的套路可真不少。

夸大收益是最常见的。有些代理人会把分红险包装成"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用"每年存一万"、"本息"这种银行术语来误导客户。

隐瞒关键信息也很常见。比如不告诉你早期退保的巨大损失,不说清楚保险责任的限制条件,只挑好听的讲。

最恶劣的是阻碍如实告知。有些代理人为了促成交易,直接让客户隐瞒病史。"这个小毛病不用说,影响不大。"等到理赔时,保险公司一句"未如实告知"就把你打发了。

还有就是非法销售。记住,内地居民买香港保险必须亲自去香港签单!任何在内地签的都是"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

曾经轰动一时的"101保险计划"就是典型案例。销售时说是3-5年的短期投资,结果投资年期长达25-30年,中途退保损失惨重,最后被迫停售。
香港保险不是万能药,有些需求它满足不了

很多人以为香港保险样样都好,其实不然。

比如长期护理保险,这是老龄化社会的刚需,但香港在这方面明显落后。香港目前没有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关费用主要靠政府资助和个人承担。

对于有长期护理需求的客户,香港保险可能存在保障空白。

还有一些常见的误解:

    买了医疗险没用到就白花钱了? 错!保险是风险转移工具,不是investment,没出险说明你运气好。

    有了公司医保就不需要个人医保? 错!公司医保保障有限,离职就没了,而且可能有等待期。

    买多份医疗险可以重复报销? 错!医疗险是实报实销,不能重复获赔。
大湾区服务中心:救命稻草还是杯水车薪?

为了解决售后服务问题,香港正在大湾区设立保险服务中心。听起来很美好,但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还不好说。

如果只是提供基础咨询,而解决不了法律纠纷、资金跨境等核心问题,那作用可能很有限。

就像给发烧的人递张纸巾,好心是好心,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理性看待,审慎选择

写了这么多,不是要完全否定香港保险。它确实有一些独特优势,比如产品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国际化程度高等。

但是,盲目跟风绝对不可取。

如果你真的考虑香港保险,建议:
    深入了解两地法律差异,特别是维权成本和难度理性看待收益预期,区分保证和非保证收益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包括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选择正规渠道和靠谱代理人,避免销售误导全面评估保障需求,不要指望一份保单解决所有问题

最重要的是,保险是保障工具,不是investment工具。如果你是为了追求高收益而买保险,那很可能会失望。

买保险的核心是转移风险,提供保障。至于收益,那只是bonus,不应该是主要考虑因素。

投资有风险,跨境需谨慎。希望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

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被别人的success story冲昏了头脑,也不要被sales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保险这件事,还是那句老话: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18 15:43 , Processed in 0.0364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