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回复: 0

郎教授说香港保险是骗局

[复制链接]

587

主题

587

帖子

17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71
发表于 2025-7-6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一位 “声名远扬” 的郎教授又跳出来发表惊人言论,狂喷香港保险是骗局。


回顾这位教授的 “事迹”,可谓充满争议:站台的 5 家疑似庞氏骗局的平台全部爆雷;与前妻联手追回赠与空姐小三的房产,甚至通过虚假交易让其倒赔 900 万,被戏称为古希腊掌管白嫖与收割的神。





而他过往的言论,更是堪称 “反向指标”—— 有人问他送 100 个比特币要不要,他果断拒绝,如今比特币价格突破 10 万;早在 2008 年,陈良宇刚被拿下时,郎咸平在中大崇基学院周会演讲,断言美国金融海啸受轻伤、欧洲受重伤、中国受内伤,还宣称中国的房地产要完,然而 “四万亿” 政策出台后,房价直接翻番。


如今,他又靠着卖房疯狂收割粉丝,每次他一发声,那些信任他的 “花开富贵” 和 “宁静致远” 们(此处代指盲目相信他的投资者们)就又要陷入焦虑,难以入眠。真的是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今天就来正面回应一下这位教授关于香港保险的观点。觉得客观的可以点个赞,有不同意见的也欢迎指正。




一、演示收益的真相

教授对港险 7.2% 或者新规 6.5% 的演示收益提出质疑。但实际上,这种有持有年限前提的演示收益,并非香港保险所特有,而是绝大多数分红储蓄险共有的特征。无论是新加坡的保险产品,还是内地的同类产品,皆是如此。

我们可以把储蓄险的收益类比成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如果预期这个孩子未来身高能达到 185cm,没人会期待他一出生就有这样的身高。孩子身高的增长需要时间,通常在青春期结束后才会稳定下来。香港储蓄险也是同样的道理,大部分顶流的香港储蓄险极限收益 7.2%,往往需要持有接近 100 年才能达到。新规后顶级前 4 首发的产品,能做到在持有 30 年时演示收益达到 6.5%,并保持至 100 年。当持有保单时间较短时,收益自然会更低。比如上述产品,10 年时收益为4%,16 年时为 5%,22 年时为 6%,这是储蓄分红险的基本常识。

二、销售膨胀是利好而非坏事

教授提到香港清北牛剑学霸都在卖保险,年薪 200 万,试图以此说明香港保险存在问题。但这其实是大利好啊!保险行业有众多高学历人才涌入,说明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年薪 200 万的保险销售在业内可能还算不上顶尖,从业人员素质越高挣得越多,不正体现了这个行业的繁荣昌盛吗?

与过去香港大妈们软磨硬泡卖保险的场景相比,如今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让保险产品的销售更加专业、规范。而且,保险行业几乎没有流量成本,要知道在当下,流量是非常昂贵的。以新能源车为例,其前端成本在售价中占比相当高。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其销售成本,只能说明对行业缺乏了解。

三、正确看待封闭期

关于封闭期,香港五年缴的储蓄险封闭期一般是 7 年或者 8 年。所谓封闭期,就是在这期间全额退保会亏到本金。以一款顶流产品的 8 年回本期为例,第 6 年全额退保可以拿回 88% 的本金,第 8 年就能拿回 105%,不会亏损。毕竟第 5 年才把钱交齐,就像分期付款一样,在第 6 年退保亏点本金也是情理之中。如果接受不了这个条件,那就别买港险。有些人总想突破投资不可能三角形(即风险、收益和流动性不能得兼得铁律),追求幻想中的完美产品,要知道,那种没有认购资格门槛,却能同时满足高收益、低风险和高流动性的产品,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庞氏骗局。



四、过早提取影响收益是必然

教授提及过早提取会影响后期收益,这确实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试问,有哪种产品是越早提取后期收益还会变大的呢?业内流行的一些诸如 “566“,”567 提取” 的配置方式,笔者是极其反感的。储蓄险本身就是针对中长期配置目标设计的,如果 5 年缴费的保单,却非要在第 6 年提取,那当初就不应该配置储蓄险。像定期存款等产品可能更适合这种短期资金需求。如果这笔钱在 10 年内有大用,就不建议配置任何储蓄险。对于那些离退休很近,想通过储蓄险补充退休金的人来说,由于投入资金增值的时间较短,需要投入的本金会比较多。就比如我自己决定在第六年就开始领取,所以去年年底就开始存入一个比较大额的分红保险,让我有机会在第六年就开始领取可观的收益。33岁的圣诞,我送了自己一份1000万的大礼

五、买保险要注重品牌

不同的香港保险产品收益相差确实很大,所以买保险就是要买品牌。一些人被某些激进产品的演示收益所迷惑,而忽视了品牌的重要性。在选择保险产品时,要关注保险公司的实力、信誉以及过往的分红实现率等。品牌好的保险公司,在投资策略、风险管理等方面往往更有优势,能为投保人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和收益。

介绍一家上市公司PRU

六、健康申报与理赔优势

在健康申报问题上,香港保险有着独特的优势。香港的疾病定义显著比内地宽松,所以香港的人身险,比如重疾险和医疗险在核保和理赔的时候也同样比内地宽松。内地重疾险客诉率较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人在健康告知上动歪脑筋,妄图骗保。

而在香港,投保人身险时做充分完备的健康告知是义务,一个合格的中介人也不会配合客户骗保的想法。如果有中介人告诉你内地的人身险是一般诚信有限告知或者 “你不问我不答”,那赶紧远离他,这种人不仅是法盲,其保险从业资格的获取都让人怀疑。

七、资产隔离的强大功能

在香港打官司成本高,这对于有资产隔离需求的人来说反而是天大的好事。很多人知道香港储蓄险可以对内地资产进行破产隔离,却很少有人了解它还能实现婚姻类的资产隔离。香港保险资产隐匿性质高,资产隔离被发现的可能性极小。即便到了万不得已对簿公堂的地步,昂贵的律师成本也会成为婚姻资产隔离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八、汇款问题无需过度担忧

关于汇款问题,很多客户都有疑问。其实,建国 76 年来,拥有 14 亿人口的庞大基数下,都未曾听闻一个因汇款问题导致购买香港保险出现重大问题的反面案例。如果实在担心,那可以选择不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担忧或许是不必要的。

九、理性看待香港保险,勿被误导

回顾郎教授的过往,从对比特币的误判,到对房地产走势的错误预测,其言论一次次成为 “反向指标”。如今,他重出江湖卖房割韭菜,又对香港保险大肆抹黑,其角色或许恰恰是最好的反向警示。香港保险行业历经180多年的发展,并非所谓的精心设计的骗局。

他混淆 “非法销售行为” 与 “产品本身价值”,将内地监管打击 “非法销售地下保单” 的行为,直接偷换概念为 “香港保险不能买”。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打击的是 “内地非法展业”“规避外汇管制” 的销售行为,而非香港合法销售、面向全球客户的保险产品本身。投资人完全可以亲自前往香港,合法合规地咨询和购买保险产品。

他刻意忽略香港保险的核心价值与独特优势。香港保险产品普遍以美元或港元计价,甚至有多种可选货币计价,为内地居民提供了对冲汇率风险的天然工具。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的当下,配置美元资产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而且,香港高度市场化的环境和保险公司全球布局的优势,使得香港储蓄型保险产品长期投资回报潜力在过往记录中整体优于内地产品。同时,香港保险业在成熟监管下充分竞争,产品不断创新,服务不断优化,如灵活的缴费期、多样化的受益人设置以及优质的私人财富管理等增值服务,都极大地提升了客户体验。

他还夸大部分风险,忽视风险的可控性与投资者的选择权。香港法律虽与内地不同,但只要选择信誉良好、服务专业的大型保险公司和顾问,就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投诉处理机制也十分有效,投资者也可以主动学习了解相关法律差异。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保险,分红储蓄险的非保证收益部分都会采用演示,关键在于保险公司是否能提供理性、透明的分红实现率数据。

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过往分红达成记录良好的公司,对收益进行合理预期。汇率波动虽然存在,但香港保险的多元币种选择本质在于风险对冲,而非博汇率。并且,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推进,跨境金融服务不断改进,缴费和理赔的便利性也在持续提升。

总之,我们要理性看待香港保险,拒绝被片面、错误的言论所误导。尤其是面对郎教授这类过往言论频频 “翻车” 的人,更要保持清醒。在投资决策时,充分了解产品的特点、优势和风险,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小安财富俱乐部,与你们一起进步,请点“在看”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18 15:42 , Processed in 0.0380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