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回复: 0

狼叫兽,这巴掌又要打回自己脸上?香港保险7大"罪状"全拆穿!

[复制链接]

601

主题

601

帖子

181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13
发表于 2025-7-6 1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郎教授又来了!

一大早,微信群就被刷屏了——狼教授发了个吐槽香港保险的视频,那叫一个火爆!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视频里,他火力全开,把香港保险批得体无完肤:

什么7%收益是镜花水月前期退保巨亏是陷阱理赔艰难维权成本高...

吓得不少对港险感兴趣的朋友心里直打鼓,纷纷跑来问:“香港保险到底靠不靠谱啊?”

看到郎教授这波操作,不禁想起他当年关于保险的“打脸名场面”。

还记得在《财经郎眼》上,他可是斩钉截铁地说过保险就是搞传销,惊掉无数人下巴!

可谁能想到,短短4年后,他又话锋一转,大赞保险是中国最有潜力的行业”,

家庭财务安全垫”,自曝配置了不少保险。

这前后反差,坐过山车都没这么刺激!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这次,香港保险成了他的“新靶子”。

不知道几年后他会不会又来个“真香”反转?

不过,不管郎教授未来怎么变,今天,就是要带大家看看他这次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香港保险的真实价值在哪,别被一面之词带偏了节奏!

先看看国家的态度!

如果香港保险真如郎教授说的那么不堪:

✅中央党媒经济日报会刊登香港保险何以受全球热捧》的文章吗?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国家会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吗?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内地访客还会每年几百亿几百亿地涌向香港投保吗?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01

郎教授港险“七宗罪”?

郎教授在视频里主要列了香港保险的“七大罪状”,咱们一条条来聊:

1️⃣“7%收益是镜花水月?”

郎教授重点喷了香港保险宣传的7%左右高收益,说这是忽悠,普通人根本拿不到,得活很久很久才有那么一丝可能,比如宣传7.21%的收益,可能1年只有60%,20年才到6.06%。

这话听起来挺唬人,但暴露了对分红险基本逻辑的误读。

没错,香港分红险的收益不是固定的,7%是预期收益,不是保证收益。

要实现它,确实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通常十几年、二十年起)

但,这恰恰是分红险的核心特点啊!

不能因为实现需要时间和市场条件,就一棍子打死说它是假的、骗人的。

保险公司敢给出这个预期数字,绝不是拍脑袋吹牛。

背后是庞大的精算师团队,基于“全球资产配置 + 长期复利”的组合拳,层层推演出来的。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为什么港险有这个底气?

香港保司手握巨资,由专业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什么美股科技巨头、港股优质企业、新兴市场潜力股...

投资范围广,分散风险能力强。

公开数据!过去30年,标普500指数平均年化回报约10%,恒生指数长期也有6%-8%的增长潜力。

说明什么?

说明专业团队通过组合优化,把7%作为长期目标并非天方夜谭。

而且,港险以美元计价。

这几年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小,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长期购买力相对稳定。

买港险,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给自己的财富加一道货币对冲的保险杠。

这时候,可以看个漫画:美元会崩溃吗?

相比内地的分红险,受限于投资范围(主要投国内,权益类比例不高),演示的预期收益普遍在3%出头。

香港保险凭借更广阔的投资视野和灵活的配置,即使最终达不到100%的预期(现在监管要求演示收益不能高于6.5%),

长期看,收益依然比内地有优势(20年达到5%6%不香吗?)

下图截图自保诚官网:



说白了,光揪着“7%实现难”不放,却忽略 全球配置的长期复利优势 和 资产配置的战略价值,就像  嘲笑马拉松选手前100米跑不过短跑运动员——用错了标尺,自然看不到真正的价值!

2️⃣“前期退保损失大,是陷阱吗?”

郎教授吐槽香港保险前期退保损失巨大。

这真不是香港保险独有的“毛病”,而是全球所有保险的特点!

全球的储蓄型保险,前期退保基本都会有损失

为啥?

因为保险本质上是一份长期契约,不是随存随取的银行理财或者余额宝!

骂港险“流动性差”,就像骂房贷“提前还款要罚息”一样——你中途毁约,自然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咱们买储蓄险,图的是长期的财富规划和未来的确定性收益。

如果想着三五年内就要把钱拿出来用,那从一开始可能就选错了工具。

把它当成短期理财,想着随时进出,方向就偏了。

3️⃣“产品收益差异大,怪比特币?”

郎教授说香港保险产品收益差异巨大,是因为有些公司拿客户的钱去投资比特币等高风险的玩意儿。

这简直是离谱到家了!

香港作为成熟且高度监管的国际金融中心,保险资金的运用受到极其严格的监管。

核心投资标的多集中于债券、股票、房地产基建等多元化的传统资产类别。

尤其是固收类资产(债券等),很多主流保险公司配置比例高达70%甚至以上!

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回报,可不是去炒币赌博。

不同公司产品收益有差异,核心原因是投资策略和风险偏好不同:

✅有的公司(如万通)风格偏保守固收类投资占比超过83%

✅有的公司(如保诚)更积极权益类资产(股票等)配置可达40%以上。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而且,香港 前10大主流保险公司 , 分红实现率(实际分红/演示分红)平均都在80%甚至90%以上!

这说明什么?

说明行业主流采用的是 审慎且长期导向的投资策略 ,核心目标是 稳稳地履行保单承诺 ,而不是玩心跳追求求短期暴利。

作为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保司 公开披露的投资组合 和 历史分红数据 ,去选择那些 投资策略稳健、实力雄厚、信誉好 的公司,这就能大大降低收益不达预期的风险。

4️⃣“健康告知严格,是刁难吗?”

郎教授提到香港健康险(医疗险/重疾险)健康告知要求严格,只要有一点点漏报(包括没确诊的),未来会被直接拒赔,而且两年内不能解除合同。

有误解,但关键在“如实告知”!

香港保险确实实行“无限告知原则”,即需要主动告知自己知晓的、可能影响核保的所有健康状况(即使问卷没明确问到),比如你知道自己有某个结节,即使没确诊大病,也需要申报。

“无限告知”不等于“全知全能告知”!

关键点在于“诚信”和“已知”

自己确实不知道的病情,当然不需要也不可能申报!不会因此导致拒赔。

自己知道且与健康相关的状况,必须如实告知。这种“严格”其实是 对所有投保人的公平负责!

试想,如果人人都能隐瞒病情投保,那健康人群的保费岂不是要飙上天?

保险的公平性何在?理赔池子怎么维持?实际操作上,找个 专业、有经验 的代理人/经纪人,帮你把好健康告知这一关,非常重要。

以执行 严进宽出 著称的保诚为例,其公布的2024年理赔报告显示:成功赔付比率高达96.5%,其中重疾险理赔平均仅需 3.1天

这充分说明,在诚信投保的前提下,理赔并不难。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至于“两年内不可解除合同”,这其实是香港重疾险等长期保障产品的特点,要求投保人 在购买前就充分考虑清楚 其 长期性 财务承诺 ,避免冲动消费。

5️⃣“理赔维权成本高,是真的吗?”

郎教授说在香港保险理赔维权成本很高。

有点危言耸听了!

据统计,香港保险理赔纠纷真正走到诉讼那一步的,比例不足0.1%

绝大多数理赔申请都是通过正常流程顺利解决的。

香港有专门的 保险投诉局 ,处理小额理赔纠纷(目前索偿限额是120万港币左右) 高效便捷,且免费

这个机构处理纠纷时, 立场通常更偏向于消费者

绝大部分问题在这里就能得到妥善解决,根本不需要动不动就请律师打官司。我们回归到理赔的本质上:

理赔顺畅的关键是什么?

投保时看清条款,如实告知健康状况,理赔时按要求提供材料,保留好相关证据。

按规矩来,理赔其实没那么可怕。不能因为极少数个例,就否定整个行业的理赔服务。

6️⃣ “保单必须赴港签署,麻烦?” and “地下保单”风险?

郎教授提到香港保单必须本人亲自到香港签署才有效。

如果通过香港业务员在内地签,就属于地下保单,法律上无效。

这条他说的非常对!必须划重点!

亲自赴港签署是香港保险监管的硬性要求!

目的就是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确保你能在 香港法律环境 下, 面对面

与持牌顾问充分沟通,完全理解产品细节和条款,避免销售误导。 “地下保单”是绝对的违法行为!

它们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后续服务和理赔可能完全没有保障。

千万!千万!千万别碰!赴港签约,其实可以看成是一次旅行+重要财务决策 的结合。

找个靠谱的顾问,按正规流程走,顺便逛逛吃吃,也挺好。

安全合规永远是第一位的!

7️⃣“佣金高得离谱?”

郎教授在视频里还炮轰香港保险行业佣金高,说有的人收入能达到200万。

这就以偏概全了。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最新报告(2025年1-3月数据),香港整体就业人口的每月收入中位数是20,100港元(约合人民币18300元),年收入中位数约22万人民币。

香港生活成本极高,月收入8万港币以上才勉强算中产。

金融保险业的月收入中位数是38,000港元(约合人民币34,600元),年收入中位数约41万人民币(注意:这是金融和保险合并统计,金融业通常更高)。

确实存在年收入200万甚至更高的精英,但那是金字塔尖的极少数。

绝大部分保险代理人的收入远没这么高,行业人员流动性大也能侧面印证这点。

代理人的佣金是保险公司对其销售和后续服务支付的正当报酬,是市场行为。

就像你买手机、汽车,销售员也要拿佣金一样。关键是要看服务是否专业、到位。

这里划重点:投保人的保费是直接打入保险公司银行账户的!代理人绝对不可能“把客户开的保费支票直接拿回家”!

保单生效后,保险公司才会按约定向代理人支付佣金。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管理极其严格规范,不可能存在郎教授描述的那种粗放混乱的情况。

02

郎教授其人其事:他的话,咱该信几分?

郎教授这番激烈言论,不禁让人想起他过去的一些“光辉事迹”。

(以下事件来源网络搜索整理)

“站台王”与爆雷事件:

1️⃣快鹿系集资诈骗案(2016年):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郎咸平父子深度参与站台(郎世杰曾任快鹿副总裁),收取巨额费用,宣称平台可靠。

结果快鹿爆雷434亿,数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投资者曾拉横幅控诉其“学术背书为诈骗铺路”,郎咸平则辩称只是“分析经济”。

2️⃣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旁氏骗局(2015年):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郎咸平站台宣称模式“创新”,结果22万投资者430亿蒸发。投资者曾围堵其演讲现场。

3️⃣望洲财富、合拍贷等P2P爆雷:

郎咸平频繁以“经济论坛”名义为各种理财平台站台,被站台机构爆雷率极高(据说超80%)。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空姐房产案”(2016年):

郎咸平利用法律手段(先以自己名义起诉要房败诉,后以其妻名义起诉“侵犯夫妻共同财产权”胜诉),成功追回赠与婚外情人的价值900万房产及利息。

虽然法律上赢了,但操作手法被广泛批评“用专业知识反噬感情对象”,道德层面备受谴责,“精于算计”成了他的新标签。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学术立场反复与可信度争议:

早年以批评国企改革“国有资产流失”的“敢言经济学家”形象著称。

后期被质疑观点沦为“金主定制”,例如激烈质疑阿里VIE架构时,被曝收过竞争对手资助;其子创立的公司获得腾讯投资。

对同一行业(如P2P)态度反复(先唱多后沉默)。

部分经济预测(如“中国经济2015年崩溃”)被证伪。

部分论文被质疑数据和方法不严谨。

再看看狼教授近年动态:

深度参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房产投资峰会,宣扬“越南取代中国世界工厂”,被质疑“复制P2P站台模式”吸引中产投资。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被批煽动情绪博流量,疑似为导流付费课程或项目背书。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总的来看,郎咸平的形象已从早年的“学术斗士”逐渐蜕变为许多人眼中的“站台商人”。他的话,咱是不是得多掂量掂量?

03

香港保险不是神,但也绝不是坑!理性看待价值

郎教授这次的视频,风格像极了他当年猛烈抨击内地保险的翻版——放大缺点,忽略本质和背景

但作为理性消费者,咱得明白几个关键点:

1️⃣港险的底层逻辑是“保险+基金”:

香港的储蓄险业态确实和内地不同,更像一种在保本(保证部分)基础上,通过专业团队进行全球投资(非保证分红部分) 的长期理财工具。

理解了这点,就能更理性地看待其风险和收益。

这种模式在全球成熟市场(新加坡、纽约)非常普遍且成熟。

2️⃣重量级人物也这么干:

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其个人财务清单中,两份年金险(储蓄险的一种)占据了他最大资产的位置(每份50-100万美元)。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人的养老账户大幅缩水,但像他这样配置年金险的人,退休收入依然稳定。

到了2012年,他的年金险资产占比高达总投资的90%,股票和债券基金仅占很小的比例。

这无疑是保险理财功能的强力背书!

3️⃣美元资金回流不是问题:

很多人担心理赔款或分红怎么拿回来。

其实现在办法很多:持有香港银行卡在内地直接刷卡消费、绑定微信/支付宝消费、甚至坐地铁都能刷(还有返现福利!)。

只要钱在香港账户里,在内地消费使用非常方便。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4️⃣收益有潜力,但也有不确定性:

分红收益是非保证的,但并非空中楼阁。

香港主流保司有较长的历史数据和较高的分红实现率作为参考。

比如提到的案例,持有20年达到5%-6%甚至更高年化收益的保单是存在的。

时间是复利的朋友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04

写在最后:独立思考,胜过听专家吵架!

郎教授的视频引发了热议,也带来不少焦虑。但咱们要记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不被任何单方面的激烈言论牵着鼻子走。

回归本质,看清需求。

香港保险只是一个金融工具。工具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它是否能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如美元配置、长期储蓄、财富传承、分散风险)。

做好功课,理性决策。

与其盲目跟风骂或捧,不如静下心来:

查数据(看保司财报、历史分红实现率);

看条款(特别是保证和非保证部分);

理清自己的真实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

警惕“站台”,关注“专业”。

无论选择什么,都要找靠谱、专业、能持续服务的顾问,远离那些只知煽动、收割流量的“专家”。

(写完本文刷朋友圈时,突然看到了下图,就笑了。。。)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最后说说:

买港险,最怕的不是分红没达成,而是你的需求跟产品错配

一边是:

你是什么样的风险偏好?计划持有期限多久?持有过程中间流动性诉求怎样?

对保险公司偏好是怎样的?对产品功能上有什么要求?养老社区、多元货币、定期提领、财富传承?

另一边是:

不同保司不同产品不同功能,从R1-R5,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进取型、激进型。

到底什么产品可以更好解决你的问题,更适合你?

这是我能给你提供的价值。

1️⃣攻略

我这边吐血整理了港险市场产品的底层数据和筛选模型,以及3000多字的银行卡(包括中银/汇丰/工银/招商/众安)开卡攻略,以及港美股券商开户攻略资料,想要的朋友下方微信扫码找我索要,付费的(呕心沥血花费时间和精力)????

2️⃣加群

读者交流群:聚焦内地/香港储蓄险、养老金配置保险配置。

金融保险从业群:保险、券商、财富管理从业者交流,提供产品培训及资源对接。

下方扫码,说明身份和需求即可申请加入。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7-18 15:53 , Processed in 0.0396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