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经济学家郎咸平怒批香港保险,直指香港保险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在国内让你购买香港保险的中介,都是骗子。
他的话近几日引发了大量转发和关注。
今年7月1日后,香港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将从7%下调至6.5%,保险中介们高喊“最后的窗口期”,大批内地人蜂拥进香港买保险,很多香港保险公司的签约室彻夜灯火通明。
郎咸平称,香港保险号称收益率7%,是内地的3.5倍,但是香港保险真的能够创造这么多财富吗?
然后,他开始揭批香港保险存在七个大坑:
第一大坑:7%的稳健回报难如登天
郎咸平称,今年30岁投保,你要连续活70年,活到100岁才能得到7%的稳健回报(郎咸平:念完这个我自己都笑了)。
郎咸平称自己前妻曾购买香港保险,每年交15万,需要交15年,在连续交了3年后,停止交纳,最后一分钱也没拿回来。
第二大坑:提前领取都会有惩罚
郎咸平称港险是长线投资,收益主要靠后期的复利,提前领取都会有惩罚。比如说第五年进行提现,会导致保单后面30年总收益缩水233万,相当于一线城市一套房的首付灰飞烟灭。
第三大坑: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
郎咸平称,一位客户在1996年购买了某保险公司一份分红储蓄险,累计缴纳保费4500美元,截止到2023年底,这份保单的现金价值增加到27,000美元,是7%的回报,27年里实现6倍的增值。
那这家保险公司另外一个产品,20年的计划产品它的平均回报率只有2.22%,和前面的产品相比啊收益差多少?三倍多。
你如果同样投入4500美元的话,价值是多少?13,500美元。
少拿上百万还不止,为什么?
他们就是拿你的钱去做比特币投资,大涨就赚了,那如果大跌了呢?大跌你就亏了,亏了你就亏了,没有办法补偿你的(不确定性高)。
专业点评:
郎教授把港险称之为骗局,有点危言耸听了,其实不管是香港保险,还是国内保险,都是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下的金融工具,不存在骗局,只是各自的特点不同,解决的需求也不同,投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
金融投资理论中有个不可能三角,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任何一个金融产品不可能三性兼具,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投资能同时具备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那100%是骗子。
保险做为国家的金融三大支柱里的重要角色,它相当于牺牲了资金的流动性,换来了长期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所以,也就意味着在投资前期,它的本金是不灵活的,不建议去提前支取的。
再来看香港保险的设计模式,它有点类似一个保本的基金(但既然是保本,必然要牺牲它本金的灵活性)。
香港保险设计模式:
低保底(0-0.5%)+高浮动(投资权益市场最高可达75%)
而国内保险与之相反,
国内保险设计模式:
高保底(2%)+低浮动(分红+复利)(投资权益市场有严格的上限要求,2024年各大保司实际投资权益市场占比均不超过20%)
两者在保证本金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都要牺牲本金前期的流动性。
所以,香港保险能否达到7%的稳健回报,不是取决于是否能活到100岁,而是取决于权益市场的好坏,还有保司对于权益市场选择的投资标的是否优质,是否能控制好节奏,是否能赚钱,如果投资不好的话,按合同约定,它只承诺0-0.5%的保证收益。
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郎教授举例的同一家公司的不同产品,收益率能相差那么远,因为投资权益市场的标的不同,回报率不同,不同的产品收益率,波动会非常大,有点像开盲盒一样。
但国内的保险反而是时代发展过程中、长降息周期中的一个机会。
因为未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利率持续下行是必然且不可逆的,而国内保险的预定利率还有2%以上,它意味着现在签的每一份保单,未来中国哪怕降到0利率,这份保单也是终身2%以上保证兑付写进合同;
而香港保险在投资做的不好的情况下,保证兑付的仅有0-0.5%,现在演示7也好,6也好,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预期,不写进合同。
同时,未来随着中国的利率持续下降,中国的保险预定利率也会跟随不断下降,未来国内保险的设计形态也会向港险模式靠拢,随着预定利率的逐年下调,逐渐变成“低保底+高浮动”。
因为这种设计模式对保司来说,风险最小,写进合同要兜底的很少,而绝大部分投资风险全部由投保人自担。
明白了这个原理,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香港保险设计上可以更换被保险人,而国内的做不到,因为目前国内保险的高预定利率,注定保司要承担长期的利差风险会大很多。而这种高预定利率的锁定,对投保人来说却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香港保险,什么时候想买都可以买到;而国内的保险,且买且珍惜,写进合同的保证利率只会越调越低,为了弥补收益上的缺陷,会逐步提升权益类投资的占比,最后就演变成了香港保险的设计模式。
所以如果在乎写进合同的高保底刚性兑付和长期锁利的客群,其实国内保险目前是最好的选择。
继续看郎教授后面的内容:
第四大坑:重疾险拒赔概率高
郎咸平称,医疗险和重疾病保险的健康问题,只有一点点漏报,包括没确诊的,未来直接被拒赔,而且两年之内不可解除合同,除非你死掉。
第五大坑:打官司律师费高昂
郎咸平称,如果保险公司拒赔,你想在香港打官司,律师费比理赔金还要高。
知道香港的律师有多贵吗?律师费按小时计算,他两种律师叫事务型律师和普通律师,是3000块钱一个小时,资深大律师是5000块一小时。
打官司找普通律师可不可以?不可以!
普通律师不能上法庭的,只有戴那个白色假发的资深大律师可以上法庭。
因为他是5000块一个小时。一个1,000万的案子,你说律师费多少钱吗?200万!而且律师会要求你先存100万进来,他随时扣,没有法律规定。扣多了怎么办?你活该。扣少是不可能的。
第六大坑:内地居民有购汇额度限制
郎咸平称,国家外汇管理局去年1月份的新规定,境内居民每年可以购汇等值5万美元的保险,单笔跨境保险支付超过50万人民币,要自动上报反洗钱系统。
第七大坑:在内地签署的香港保单是无效的
郎咸平称,在内地销售香港保险是明确违规的,香港保险必须在香港签署,如果保单是通过香港的业务员在内地签署的,而你没有实际到香港签字,那就是诈欺,那这种保单就属于地下保单,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专业点评:
香港保险重疾险的拒赔率相较于内地保险确实较高,主要原因包括疾病定义更严格、健康告知要求更高、维权成本高昂等因素。
香港重疾险对疾病的定义比内地更严格,部分疾病可能不符合理赔标准。例如:2025年内地新版《重大疾病保险定义》进一步放宽了部分轻症的理赔范围,而香港保险仍维持较严标准。
健康告知采用“最高诚信原则”,香港保险要求投保人“无限告知”,即必须主动披露所有已知或可能影响承保的健康状况,包括过往病史(如肺炎、甲状腺结节、乙肝等),否则可能被拒赔。
内地保险采用“有限告知”,仅需回答保险公司列出的问题,未提及的病史一般不影响理赔。
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ICB)仅受理≤120万港币的案件,超出需自行聘请律师(时薪3000+港币)。
2024年香港保险投诉局数据显示,仅2.5%的投诉最终获赔,43%因“表面证据不成立”被驳回。
相比之下,内地保险监管更严格,银保监12378热线15天内必回复,且诉讼成本低(50元起诉费+举证责任倒置)。
另,香港保单以港币或美元计价,现在美元处于高位,未来随着美国进入降息周期,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实际赔付缩水;2025年外汇新规要求超5万美元理赔款需申报,赔付到账可能延迟3个月等等。
总结:香港重疾险适合哪些人?
高净值人群:有境外资产配置需求,能承担汇率和维权成本。跨境家庭:如子女留学、海外就医等需求。健康无瑕疵者:能完全满足“无限告知”要求。
普通消费者若仅追求保障,内地重疾险(获赔率超99%)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
最后,看郎教授的总结,可以感知到,他对于保险这个金融工具的很多用途是没有深入研究的。
储蓄险不论是香港保险产品模式,还是国内保险产品模式,它都是保本的,对于追求本金要绝对安全的客户来说,市场绝对是有这个需求存在。
只是说港险可以理解为一个保本的基金,可以用时间去博一下未来可能的高收益,但比基金的好处是不会亏到本金,而它付出的代价就是前期动不了;
国内保险写进合同的保底利率高,浮动的少,它也是用时间去复利累积未来确定的现金流,时间越长,复利效应越大,所以非常适合做养老现金流规划和传承规划,在长降息周期,它的锁利功能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除此之外,储蓄险在养老、传承、子女教育,婚内财产保全,构建家企防火墙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具的功能。
它是一个金融工具,如果能把它框架搭建好(通过不同的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的设计,有必要时也可以结合保险金信托),能够实现我们很多常规金融产品做不到的功能,如定向私密传承,跨境免税传承,特定用途专款专用,婚内财产保全,家企隔离等等诸多功能,它是企业家、高净值人群,涉外家庭必须重点关注和了解的金融工具。
作者:微信文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