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回复: 0

一文读懂近期火热的货币增强产品本质逻辑、货币基金概念及投资范围、开展原因及存在的风险等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165

帖子

5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5
发表于 2025-8-3 09: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一、货币基金基本概念及投资范围

二、货币基金估值问题

三、近期火热的背后及业务逻辑

四、开展原因

五、存在风险

前言
近日,一种“货币增强”策略在理财子和银行金市部门非常火爆。此类“货币增强”就是在货币基金的基础上,由合作机构再补贴几十个BP的收益(额外给0.6%-0.8%的年化收益,可以增加至少30-40BP的年化收益),合作机构可能是基金三方代销机构、券商、信托等。收益率大多在2%上下,高于一般货币基金产品。目前股份行理财子和城商行理财子对此产品的接纳程度较高,需求也较大,而部分国有行理财子认为这一产品有合规风险,没有参与。
一、货币基金基本概念及投资范围
(一)基本概念

货币型基金是一种开放式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央行票据、回购等安全性较高的短期金融品种,基本都是以银行、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信用主体,所以风险是相对较小,且它的流动性还很高。支付宝里的【余额宝】、微信里的【零钱通】,这背后都是货币型基金。

货币基金的买进卖出十分方便,资金到账时间短。货币基金的交易成本低,不收取申购和赎回费,管理费用低。基本没有投资门槛,大部分的最低一块钱就能购入,甚至有些都没有最低投资限制。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品种本身具有低风险属性,这使得货币基金在各类基金中风险等级最低。尽管货币基金合约一般不承诺本金保障,但基于其稳健的投资性质,现实中极少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二)投资范围
根据《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以下金融工具:

现金;期限在1年以内(含1 年)的银行存款、债券回购、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 天)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

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于以下金融工具:

股票;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以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浮动利率债券,已进入最后一个利率调整期的除外;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债券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禁止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

二、货币基金估值问题目前货币基金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简单来说,摊余成本法即为将偏离于面值的金额,非线性地摊在每期计提利息收入时作为收入的增量或抵减项目。摊余成本法和净值法的区别是什么?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A产品是以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封闭型理财产品,B产品是以市值法计量的开放型理财产品。从净值增长曲线可以比较直接的观察到,A产品净值呈现平稳增长;而B产品的净值曲线波动幅度较大。前文可参看摊余成本法资管产品系列问题梳理(合规运作要点、实务问题讨论、适用条件及公允性等)同时,采用影子定价是对摊余成本法的补充和修正。基金管理人于每一计价日,采用市场利率和交易价格,对基金持有的计价对象进行重新评估,即 “影子定价”。当影子定价所确定的基金资产净值与摊余成本法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的偏离达到或超过一定程度时,基金管理人应根据风险控制的需要调整组合资产,以减小偏离。货币基金的收益分配方式为红利再投,即基金获得的收益不直接以现金形式发放给投资者,而是自动转化为基金份额,增加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数量。
三、近期火热的背后及业务逻辑
(一)正常货币增强的业务逻辑
对于正常的投资来说,“货币增强”是指利用短债基金搭配货币基金实现又高又稳定的收益。这种是合理合法的,短债基金收益比货基高,但是流动性和稳定性上稍次(短债基金回撤相对大一些,而且短期赎回有赎回费),因此两者按比例搭配是能够形成一定的“货币增强”策略。
(二)灰色货币增强的业务逻辑

这种“货币增强”产品,其实就是理财公司在某个代销机构购买货币基金,作为其一个或多个资管产品底仓配置的一部分,购买后,该理财公司在获得货基本身的收益外,还可以收到代销机构补贴的“利息”。

1.0版本业务:

按照交易规则,理财公司在T日通过代销渠道购买货币基金,资金首先会进入代销机构的托管账户,在T+2进入基金账户,考虑到周末作为非交易日,资金往往会在代销机构的托管账户停留1-2天,极限情况下,如果在周四购买,资金在下周一才会进入基金账户,其间会在代销机构的托管账户停留4天。

资金在代销机构托管账户停留的这几天,会产生相应的银行活期利息,这笔利息归代销机构所有,一般情况下,常规操作的沉淀利息也微乎其微,但是,当理财公司和代销机构达成共识,在周四申购、下周三赎回,利用极限情况下的4天窗口期、反复频繁操作,大规模、高频率加持下,也可形成一笔可观的资金沉淀。





此时,代销机构再将这笔本属于自己的利息作为货基收益的一部分补贴给理财公司,使得理财公司配置到了超过正常货基收益水平的货币基金,再作为底仓配置到其他理财产品。
也就是说,T日下达货币基金的申购指令,T+1日就可以开始享受货币基金收益;而T日真正涉及申购的资金,要先转到基金代销公司的账上,代销公司再在T+2日转给货币基金。而T日至T+2日,这笔申购资金是要产生利息的。原本这个利息是归基金代销公司所有,但现在有的代销公司会把利息返还给理财。
2.0版本业务:

成立几只规模相等的资管产品,如 A、B、C,通过三只资管产品在同一三方基金代销平台上交替进行货基组合的赎转购。

上述货基组合,假设组合中共 20 只货基,按照收益率均分成两组,假设为 1-10 一组,11-20 一组,这两组收益率相同。

如何增强:

1) 三方平台与公募基金资金交割 T+1,申购货币基金时能额外获得一日监管账户利息收益;

2) 在三方平台赎回货币基金时(一周五天),三方平台能对赎回资金进行额外增强,并返还部分利息收益。

四、开展原因
对理财子来说,“贴息”带来的无风险收益在目前“资产荒”的背景下吸引力不断提升,如果配置比例较大,会带来净值的稳定提升;对于代销机构来说,放弃了部分自己的利润来服务客户;对于托管银行来说,通过更高的活期存款拉来了大量存款;而对于普通货基投资者来说,也变成了“被薅的羊毛”。

归根结底,这一“亏本买卖”能够持续运行,背后仍是各类资管机构、银行、代销机构的一个共同目标——通过此业务增加业务规模。但是,以上面的模式为例,货币基金被理财白白薅了3天的利息,这部分利息基金公司本身肯定是不会出的,只有买了货币基金的基民,成为真正的韭菜。

五、存在风险
所谓的“贴息”只是代销机构将托管机构给到他们的活期存款利息,转交给客户,以换取规模。这一利息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代销机构和托管银行协商而来,这一利率水平也成为了代销机构选择托管行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一般代销机构会找比较小的城商行做托管行,因为他们对存款规模的增长有更大的需求,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水平。

货基贴息,其实损害了原有持有者的利益,且随着参与者增加,资金规模变大,也会导致大量资金在市场上集中申购、赎回,从而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近期由于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三方代销补贴太多难以为继,开始额度不足,因此券商开始借机发力这一业务,虽然补贴力度不如三方,但是胜在额度充足。

特别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21世纪资管研究院。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部分内容整理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如有问题请随时联系删除,谢谢!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8-12 03:31 , Processed in 0.0359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