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回复: 0

香港保险深度解析:告别神话,拥抱真实价值

[复制链接]

657

主题

657

帖子

19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81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期以来,有关香港保险的信息相对匮乏,使得其始终披着一层神秘面纱,令人难以捉摸。

面对不甚了解的事物,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赋予一些传奇色彩,香港保险亦是如此。其中,被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其诱人的复利增长。您或许曾听闻:“7%的复利效应,投入区区30万美金,便可坐拥3000万美金,安享无忧晚年”。

许多内地朋友见到这“神奇”的7%年化收益,再对比银行那微薄的利率,内心不免激荡。尤其是在7月利率可能再度下调的消息传出后,更是恨不得立刻赴港完成投保。

然而,在做出投保决定前,切勿因一时冲动而盲目下单,特别是对于保险这类复杂金融产品。务必理解,香港保险其本质仍是保险,既然是保险,那么“资金锁定期”就必然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所谓资金锁定期,通俗来讲,是指您不宜将需要随时动用的资金投入其中,例如家庭生活费、紧急备用金等,这些款项绝不能被触及。因为一旦进入锁定期,若您突然面临资金周转困难,这笔钱很可能就会处于“看得见却无法动用”的境地。

那些在香港街头热情推销的销售人员,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告知您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资金锁定期内,您的保单现金价值,极有可能是零。

那么问题来了,香港保险究竟是否名副其实?

传说中的7%复利,会否只是个营销噱头?

到底哪些人适合配置港险,又有哪些人应谨慎避开呢?

别急,今天的文章将带领您深入剖析这些疑问,力求揭开香港保险的“神秘面纱”,为您清晰解读其真实面貌。
1HK Insurance

香港保险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

我们常提及的“香港保险”,实则特指香港地区的一类特殊产品——分红型储蓄寿险。

此险种兼具强烈的“双重特性”。
首先,它拥有普通保险的所有基本功能,例如大家熟悉的身故保障。
其次,若从投资视角审视,它又近似于一只既能保障本金,又带有一定投资属性的偏债混合型投资工具。

要深度理解其保险属性,我们需首先明确香港保险合同中的四大核心参与方:
    保险人:即保险公司本身;投保人:负责支付保费,也就是“出资”方;被保险人:受此保险合同保障的“主体”;受益人:将来能够领取保险赔偿金的人。
01 保险公司

在挑选保险公司时,切勿仅凭品牌大小判断,以下三个关键维度才是您应重点考察的:
    首要,关注偿付充足率。
    偿付充足率,简言之,是衡量一家保险公司“兑付能力”的重要指标。打个比方,就好比评估这家公司是拥有一套市中心物业,还是多套郊区房产?其间的实力差距不言而喻!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强,其破产倒闭的风险就越小。道理很简单,因为它财务根基深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抵御各类突发风险。其次,审视国际评级。
    在资本市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国际权威评级机构会为大型企业和国家进行信用评估。通常而言,评级较高的公司和国家,其抗风险能力更强,韧性也更好。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高信用评级意味着其市场声誉良好、经营稳健,客户选择时也更安心。最后,考察红利派发表现。
    红利派发表现的计算公式,其中蕴含不少“奥秘”。简单来说,公式的分母代表的是分红险利益演示中,公司“预计”将分配给客户的红利收益(即其对分红的规划与意愿);
    而分子则是当年“实际”发放到客户手中的非保证红利金额(即其真实的分红水平)。二者相较,直接反映出保险公司真实的投资功力。
    通过这个比值,我们能清晰洞察保险公司在资产与负债上的匹配程度。
    通俗地讲,分母好比是保险公司向客户作出的“承诺”(负债),承诺会给予多少分红;而分子则是保险公司“实力”的体现(资产),它实际能够兑现多少。
    我们之所以要深入挖掘保险公司过往的红利派发表现,核心目的在于全面评估其投资能力,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它是否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市场前景一片向好时,若保险公司能制定精准、高效的投资策略,获利机会自然更多。这些盈余资金如同一个“财富的缓冲垫”,当市场不景气时,能起到支撑作用,帮助公司抵御冲击,从而更好地保障客户利益。
    反之,若保险公司平日疏于“开源节流”,未能妥善规划投资并管理风险,那么在行情不佳的“困难年份”,便可能陷入困境。部分公司甚至出现过“回撤红利”的情况,这无疑会损害客户利益,也暴露出其在投资与风险管理上的不足。
02 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投保人是这份保单的“出资者”,负责缴纳保费,因此保单产生的现金价值自然归其所有。倘若投保人遭遇债务问题,作为债权人,则有权对这张保单的现金价值进行处置。

被保险人,是这份保单保障的核心对象。一旦被保险人不幸身故,保险公司将严格依据合同约定,向相关方支付保险赔偿金。

那么这笔赔偿金最终将归谁所有?答案便是——受益人。

保险具备一项独特而重要的功能,它能将我们对家庭的责任,以具体的金额形式量化呈现。当被保险人身故后,家庭成员能获得一笔相当可观的保险金,在经济上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从而确保生活不受较大影响。

因此,在整个保险环节中,受益人这一角色至关重要。我们之所以选择他们作为受益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是我们希望承担责任、给予关爱的人,期待借助保险的力量,为他们的未来增添一份安心保障。

了解完港险的保险保障属性,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其“投资增值特性”。

作为一名投资者,您需特别关注港险中的三个关键账户:
    第一账户:保证现金价值部分。
    顾名思义,这绝对是一个具备“本金安全”功能的账户。只要保险公司正常运营,未发生破产清算,它承诺给您的款项,到期定会足额兑付。这是来自公司层面的“板上钉钉”的本金保障。
    但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思考,若这家保险公司背后的主要股东是国家,那么此保证现金价值部分的本金安全属性将变得更为稳固可靠。您将享受到国家级别的信用背书,这种级别的本金保障,在投资领域实属凤毛麟角。
    然而,从投资角度看,本金安全既是优势也是一种“制约”。通常而言,风险越低,相应的收益也越低。就像当前银行的存款产品,虽能保证本金,但5年期的收益率仅为1.3%!如此收益,您还愿意投入资金吗?
    相信多数人都不甘于此吧?否则您也不会点开这篇关于港险的科普文章了。第二账户:归原红利。
    归原红利账户的安全性,相较于保证现金价值账户略逊一筹,因为它不提供绝对的本金保证。
    正因不保本,此账户的资金可以被投资于一些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例如投资级企业债等。
    此账户的所有权归您,一旦分红计入,便意味着您“落袋为安”。
    不过这里有个细节需注意:我们在计划书上看到的归原红利,通常是一个“面值”,并非可立即提取的真金白银。
    只有当被保险人身故时,才会按此面值赔付;但若您需中途支取现金,则需依据当年度的现价折扣率计算。
    举例而言,假设此账户面值为100万元,若发生身故,可赔付100万元;但若当年现价折扣率为90%,您中途取现则仅能获得90万元。
    不同保险公司的折扣率存在差异,有高有低。
    低的甚至可达100%(即全部可取),而那些折扣率较高的公司,并非刻意刁难,而是希望通过此方式“劝退”您随意取款,避免资金配置失衡,影响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第三账户:期末红利。
    这是一个“信托”账户,所有权并非完全归您个人,而是存在于保险公司的资金池中。仅当被保险人身故,或您主动选择提取时,方可根据当时的实际市场状况,按比例领取。
    这才是最能带来“想象空间”的投资账户。
    正因其安全性低于前两种账户,故可用于投资一些潜在高回报的资产,例如美股、港股等。
    其流动性虽佳,但每次提取都等同于“赎回减仓”。若在亏损时减仓,便是实实在在的“割肉”;若在盈利时减仓,则会丧失后续继续增值的机会。
    这三个账户,依据各自风险等级,分别投资于不同资产类别,共同为您的财富增值“添砖加瓦”。
    若您需要提取现金,根据保险条款规定,保险公司会优先动用归原红利账户的资金,待此账户资金取尽,方会按相同比例,从其他两个账户中提取现金价值。
    若您特别看重本金保障,可优先选择保证现金价值较高的产品,但相应的预期收益势必有所降低。
    例如,目前市面上就有这样一款产品,提供2%的保底收益,但其内部收益率(IRR)仅为5%,并非大家传说中的7%。
    若您未来可能有提款需求,则应选择归原红利潜力更大的产品,这样能更好地保护您的本金安全。若您没有提款需求,更侧重于资产的长期增值与传承,便可考虑期末红利潜力更大的产品,当然,这也意味着您需承担更高的风险。
2HK Insurance

7%复利,真的触手可及吗?

当下,许多客户之所以被香港保险吸引,说白了正是冲着那“神奇”的7%复利而去。

可这传说中的7%复利,其真实性究竟如何?

我们先来探究,这个“7%”究竟从何而来?

若保险公司对外宣称具备7%的复利能力,其必须向保监局提交一份“过硬”的投资组合报告,以证明其过往确实达到过7%的复利水平。

要知道,此前部分保险公司曾真实展示其分红账户的投资业绩,别说7%,甚至11%的水平都曾实现过。

所以,这个7%的复利,它指代的是“过去的历史表现”,展望的是“未来的可能性”,但请务必注意,它绝非“保证”您能获得7%。

就目前我所了解的情况,确有一部分人对此深信不疑,认为投入30万便能变现3000万,于是将全部身家押注其中。

但是,他们是否告知过您,这30万变3000万,可能需要70年的光阴?您,真的等得起吗?

相比之下,高净值客户的情况则要好得多。他们通常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甚至自身也涉足过股票市场,对7%复利的真实含义心知肚明。

因此,他们不会抱有过高的预期,反而会保守地打个八折、七折来看待。

这类客户其实非常适合选择港险,因为他们深知: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即使收益率略有调整,这样“能打”的投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稀缺的。

好了,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这7%的复利,究竟能否实现呢?

说起来,其实现逻辑并非高深莫测。
    首先,漫长锁定期是基础。保险产品都有一个资金锁定期,在此期间,利息不会立即派发给您,而是持续累积,待后续统一分配,从而起到平滑未来收益的作用。其次,关注投资组合策略。保险公司会投资如企业债券、权益类资产等。在市场行情良好时,实现10%的收益并非难事。即便您仅关注标准普尔500指数,其平均年化收益率也能达到10%以上。再者,运用财务杠杆。别看当前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仅为4.5%,但债券投资可通过“加杠杆”操作。在杠杆的助推下,债券的收益可实现成倍增长。

如此这般,将这些不同账户的投资策略与收益叠加,要想实现7%的综合收益,确实并非遥不可及。
3HK Insurance

哪些人士适合配置香港保险?

终于来到最后一部分,我们来深入探讨,究竟哪些人群适合购买香港保险?
    第一类人:具备基本金融素养的您。
    以上所讲解的,皆为保险领域的一些基础常识。若这些基本知识您尚未彻底掌握,我建议您,确实可以再观望一段时间。
    否则,您很可能就会像文章开头提及的那样,在资金锁定期内选择退保,结果便是“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通常而言,香港保险的资金锁定期约在3到5年,若计入预期收益累积,整个回本周期大致在7年左右。
    这意味着,在此期间若您申请退保,很可能将面临亏损的风险。
    有些人呢,被高收益冲昏了头脑,一股脑地投入全部资金,结果等了几年仍未回本,便开始焦虑甚至情绪失控。
    所以在您对保险合同的基本知识仍一知半解时,请务必先让这些“干货”知识充分融入您的认知体系。第二类人:有明确需求的朋友。
    现在许多人喜欢将保险宣传为银行存款,但保险的流动性真的能与银行媲美吗?
    从保险中支取资金,那叫“退保”;从银行取款,那叫“提现”,一秒钟即可完成。试问,目前市场上还有哪种资产的流动性,能与银行存款相提并论呢?
    保险真正的精髓在于其时间的复利效应,即“以时间换取空间”,通过牺牲一定的短期流动性,来换取未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例如,为18年后孩子准备的教育储备金。
    这笔钱若放置于保险中,效果将远胜于银行存款。因为经过时间的沉淀,其收益将远高于银行好几倍。
    前面我们也提及,若您在银行存20年,那相当于将5年期定期存款操作重复了四次。
    在此期间,您可能第一次恰逢加息周期,收益率可达4%;但第四次续存时,或许已遭遇降息周期,收益率直接跌至1%。
    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
    而保险的逻辑在于,既然您计划存放20年,保险公司那边的投资策略恰好也是针对20年的长期配置。以债券为例,债券期限越长,票面利率自然越高。
    再例如,为自己储备的退休生活保障。
    曾几何时,香港保险总爱宣传一些所谓的“提取密码”,例如“235”、“567”等。
    例如“567”的含义便是:缴费5年,第六年起领取7%的收益。
    之前有客户询问我,如何看待这些“提取密码”?
    我当时反问他:您真的急需这笔钱吗?
    缴费5年,第六年开始领取7%的收益,算下来可能也就领取两万美金。
    这笔钱明明是用于补充退休金的,您想想,您现在三十几岁,五年后也就四十出头,正是事业的黄金上升期,您现在就把这笔钱取出来意欲何为呢?
    他本人收入本就可观,这点钱小半年肯定能挣回来,根本不缺这笔钱。
    提取权益虽在手,却非强制执行义务。
    其次,若过早提取,整个产品的收益模型都会被“破坏”,您想想,100元本金的7%收益与50元本金的7%收益,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不信的话,您可以自己调阅一份计划书,对比一下提取与不提取的最终收益,差距一目了然。
    退休的钱,就应该留在您年老体弱、实在无法劳作时再使用,而非在年轻力壮、赚钱正猛时就动了它的念头。
    所以,在您银行的存款尚未耗尽之前,就先别打自己退休金的主意了吧。
    香港保险如此卓越的收益模型,您过早提取,简直就是“浪费其卓越效能”啊!
4HK Insurance

写在文章尾声

7%复利的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我们更应看清这个“美丽故事”背后的时间维度:

那30万变成3000万,需要整整70年!这绝非什么“一夜暴富”的捷径,而是一场需要您付出时间、静心等待的“财富积累的修行”。

如同佳酿需时间沉淀方显醇香,香港保险的真正价值,也需在漫长的资金锁定期里慢慢“发酵”——提前支取,如同佳酿未熟便开封,使其醇香无法充分释放。

最后,为您呈上三项重要的决策原则,希望能给您带来启发:
    “需求”锚定投资方向,倒推“产品”选择。首先明确您购买保险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孩子18年后的教育金,还是为自己60岁后的退休生活保障?明确需求后,再来匹配香港保险的长期属性,切勿只盯着那个“7%”的数字,被其蒙蔽双眼。以“风险承受能力”匹配“收益预期”。牢记前面提及的三个账户的安全性排序(保证现金价值部分 > 归原红利 > 期末红利),清楚非保证收益可能面临波动,切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流动性”界定“投入上限”。这一点至关重要:坚决不能用日常开销、紧急备用金来投保!资金锁定期内“现金价值为0”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条款。



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8-12 03:21 , Processed in 0.0376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