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回复: 0

香港保险,是财富增值的机遇还是高估的泡沫?资深规划师深度解读

[复制链接]

865

主题

865

帖子

26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05
发表于 2025-8-17 16: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中高净值人士对跨境资产配置的需求日益增长,香港保险无疑成为焦点之一。        

             然而,近期围绕香港保险高收益承诺的争议此起彼伏,一些知名人士甚至提出质疑,让不少潜在投资者心生疑虑。这究竟是市场过度宣传的泡沫,还是被误解的长期价值投资?作为一名资深香港保险规划师,我将为您深入剖析。        



             尽管争议不断,香港各主要保险公司的签单中心,乃至商业区,依然人潮涌动,挤满了特地前来办理投保手续的内地访客。        

             自疫情之后,香港保险市场在2023年重新向内地客户全面开放,迅速迎来了新一轮的竞争高峰。为了吸引客户,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将产品演示的潜在回报推向高位,甚至出现过令人瞩目的高单数预期收益。        

             这里的“预期收益”,是指部分长期储蓄型香港保险产品,通过复利方式计算所得出的潜在回报,它建立在假设投资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持续增长之上。        

             为了引导市场回归理性,香港保监局于今年采取了重要行动,对分红保单的演示利率设定了上限,规定其不得超过6.5%(非港元保单)和6%(港元保单)。但市场敏锐地调整策略,在监管要求下巧妙推出新产品,转而强调“更快的回本速度”和“更高早期现金价值”作为新的营销亮点。        

             这种市场策略的演变,无疑折射出在激烈竞争下行业求变与潜在的风险,以及香港保险高收益承诺背后需要深入理解的复杂性。        
解构争议:高收益的真实面貌

             关于香港储蓄保险“高回报难以兑现”、“收益不确定性大”、“提前支取有损失”等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反映了市场对这类产品复杂性的认知不足。虽然言辞有时尖锐,却也触及了核心。        

“高预期回报”,曾是香港保险销售引以为傲的亮点。但要真正看到这些回报,可能需要跨越漫长的岁月,绝非“一蹴而就”。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        

             自2023年以来,香港保险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更高的预期收益、更灵活的保单提取机制以及更丰富的功能,几乎成为所有新产品的标准配置。        

             然而,这种高预期收益率,其不确定性极高。        

             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保单收益的大部分被寄托于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表现。        

             例如,某些产品保单资产中,权益类投资占比可能较高,目的是为了大幅拉升整体收益率的关键指标——演示回报率。        

             相应地,保单收益中的“确定性部分”——即保证收益率——通常被压至极低。从长期来看,保证收益率年化可能不足0.5%,几乎只能确保客户收回本金。        

             换句话说,客户在产品说明书上看到的“美好蓝图”,绝大多数是建立在乐观假设之上的非保证收益。        

             非保证部分最终能兑现多少,还需取决于分红实现率。        

             近年来发售的部分产品,其分红实现率通常能达到100%。        

             然而,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一些10年前发售的产品,其收益表现已显露疲态,分红实现率可能低于预期。        

             此外,关于收益主要依赖后期复利积累,以及提前支取会面临“惩罚”的观点,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目前香港市场上热销的保单,多采用累积分红机制。这意味着一部分红利会直接派发,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终期红利,以复利的形式累积到保额中,使得长期收益看起来非常可观,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增长。        

             但一旦选择提前支取,就等同于放弃了未来潜在的复利增值部分。届时,客户实际能够拿到的金额将大幅缩水。        

             同时,作为大头的终期红利会随着投资市场状况波动,其最终金额只有在领取时才能确定。若未来市场表现不佳,这些在计划书上看似亮眼的演示数字很可能与实际不符。        

             而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一点是:香港保险“高收益”的表象背后,隐藏着被销售过程可能忽略的风险。        

             从香港保单的设计来看,在保单生效初期,现金价值(即退保时可取回的金额)主要来源于保证部分,相对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非保证部分的占比会逐渐增加,导致现金价值的波动性显著放大。        

             这种设计使得客户很容易忽视潜在风险。在销售过程中,代理人往往倾向于只强调高预期收益的诱人前景,而对于其实现条件和潜在波动性,则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        


监管新规与市场应对:审慎前行

             曾出现的高演示收益率,不仅大幅抬高了客户预期,更在香港保险市场引爆了不健康的竞争,最终促使监管机构不得不介入干预。        

             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正式发布了《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明确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和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6%和6.5%。此举旨在遏制保险公司利用过于激进的投资假设进行市场营销,从而引导行业回归稳健经营的轨道。        

             保监局执行董事(长期业务)吕愈国撰文指出,近年来业界为争夺业务而夸大预期回报的现象日益突出。他警告称,如果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一旦投资环境恶化导致更多产品无法兑现高演示回报,势必引发大量客户投诉和信任危机,严重损害香港保险业的声誉和稳定。        



             面对监管新规,市场展现出惊人的反应速度,几乎在演示利率上限生效的同一天,便推出了其“更具吸引力”的全新产品,例如某些公司主打的“新一代储蓄计划”。        

             这些新产品虽然将演示利率控制在监管上限内,却巧妙地调整了产品结构,主打“回本周期更短”和“前期收益更高”,甚至宣称“重新定义储蓄保险的价值标杆”。        

             官方宣传显示,在较短的保单年度内,即可实现具备吸引力的内部回报率(IRR),相较于以往的旗舰储蓄险产品,显著提升了中短期预期回报。        

             然而,这一系列举措,被业界普遍解读为保险公司在“切换赛道继续竞争”。        

             监管部门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初衷,是为了给无序竞争按下“暂停键”,促使险企逐步摆脱对“高收益噱头”的过度追逐。        

             但市场却在收益率上限“迫降”的同时,迅速转向比拼回本速度和早期利益。这被市场观察人士质疑为变相违背监管本意,通过新的营销点刺激销售,恐将陷入“过度竞争”的循环。        

             尤其对于那些在近期购买了旧产品的客户而言,看到短时间内有回报更佳的新产品推出,许多人感到颇为意外和不满,甚至直呼“出乎意料”。        

             监管新规的效果因此面临挑战,而消费者也陷入了迷茫:今天斥资买入的“最优”产品,明天可能就被更新、更具吸引力的计划所超越。        
资深规划师的洞察:穿越迷雾,智选港险

             当前香港保险市场的产品演变,仅仅是行业“持续演进”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香港保险市场,所有公司都已卷入一场近乎拼命的“产品创新战”。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新兴力量,无不在激烈的市场厮杀中角逐。        

             一旦有某家公司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其他公司若不迅速跟进,就可能面临客户和市场份额的流失,短期业绩必然受挫。最终,这演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创新竞赛”。        

             深入剖析香港保险市场的这场“变革”,不难发现行业管理层的深层思考。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尽管保费规模和利润可能增长,但资本市场对长期增长可持续性的关注并未减弱。        

             究其根本,行业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        

             例如,反映公司承保业务质量的新业务价值,是衡量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为了能在财报上交出亮眼成绩,持续“创新”已成为行业别无选择的道路。        

             至于二三十年后,这些保单能否真正兑现演示回报,恐怕已非当前管理层所能完全掌控——毕竟,如果真有什么市场风险爆发,届时管理层可能早已“完成了使命”。        

             正如业内人士常调侃的那样:“当前的业绩是使命,未来的挑战是责任。”

             这场以短期业绩为导向的竞争,暗藏着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然而,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之下,“及时调整”似乎成了需要勇气才能作出的选择。        

             在内地利率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赴港投保的热潮,更需要我们警惕狂热背后的风险与理性判断。        

             监管层已发出警告: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产品普遍存在了解不足的情况。如果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等问题,那么将来一旦实际回报未能达到预期,最终买单的很可能还是消费者自身——因此,选择专业规划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

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3 01:41 , Processed in 0.0367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