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回复: 0

重疾险,最后的红利期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94

帖子

5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92
发表于 2025-8-23 23: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疾险黄金时代落幕:它的“消亡”与最后的机会

重疾险,曾是保险市场当之无愧的“顶流”。从少数人才能触及的“奢侈品”,到互联网时代人人热议的“性价比王者”,再到如今保费规模从千亿跌向百亿的“平缓退场”——它的起伏里,藏着一个行业的迭代,也映着无数家庭的风险认知变迁。

今天,我们就顺着重疾险在国内的发展脉络,聊聊它的“黄金时代”如何落幕,又为何说当下的2.5%预定利率重疾险,可能是还没配置的人“最后的机会”。

重疾险的三段式变迁:从“遥远”到“顶流”再到“平缓”

重疾险的发展史,是保险行业最具“厚重感”的片段之一。它的形态迭代、受众变化,几乎同步着国内家庭对“大病风险”的应对逻辑转变。

第一阶段:2013年前,少数人的“专属保障”

2013年之前的重疾险市场,是头部“老五家”险企的天下。销售依赖线下代理人和银行渠道,产品形态也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重疾+身故”捆绑销售,几乎没有“纯保障”的选择。

更关键的是,当时长期险预定利率上限是2.5%,直接导致重疾险保费居高不下:一份重疾险动辄上万保费,对普通家庭来说绝非“必需品”,更像高收入人群的“风险奢侈品”。

保障层面也简单:只保重大疾病,病种少,没有“轻症”“中症”概念——哪怕是未达重疾程度但已影响生活的疾病(比如早期癌症),也无法获赔。

那时的重疾险,对多数人而言更像“遥远的名词”,而非能实实在在转移风险的工具。

第二阶段:2013-2021年,互联网掀起的“黄金时代”

互联网保险的崛起,给了重疾险“破圈”的机会。

一批中小型险企联合保险经纪公司,砍掉线下渠道成本,推出纯消费型重疾险——不用捆绑身故,保费直接降了一大截;再加上市场竞争白热化,重疾险的保障开始“疯狂升级”:

- 新增“轻症”“中症”责任:把未达重疾但需及时干预的疾病(如轻度脑中风、早期乳腺癌)纳入保障,中症赔50%-60%保额,轻症赔20%左右;
- 拓展“高发疾病二次赔”:针对癌症、心脑血管等易复发的重疾,推出“二次赔付”责任,避免“一次患病后再无保障”的尴尬;

这几年里,重疾险彻底从“奢侈品”变成“普惠品”:价格亲民、保障全面,成了家庭保险配置的“必选项”,也成了保险市场最热闹的“顶流”——那时的重疾险,是真的“用性价比说话”。

第三阶段:2022年至今,平缓退场的“分水岭”

2021年,成了重疾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这一年,重疾新规正式实施——本意是统一疾病定义、减少理赔纠纷,但客观上给重疾险“泼了盆冷水”:最典型的是甲状腺癌理赔调整:

旧规下,占甲状腺癌理赔绝大多数的“Ⅰ期甲状腺癌”算“重疾”,能赔100%保额(比如50万保额赔50万);新规后,这类早期甲状腺癌被归入“轻症”,仅赔30%保额(50万保额赔15万)。

“理赔力度下降”让部分人对重疾险的“获得感”打了折;更关键的是预定利率下调:从3.5%到3.0%再到如今的2.5%,直接推高了保费——哪怕保险公司把消费型重疾险的费率压到极致,价格还是不可避免地涨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创新瓶颈”:最高发的28种重疾已被统一规范,轻中症、高发重疾额外赔等核心保障也趋于成熟,新出的产品只能在“边缘创新”(比如加个冷门疾病保障、附赠低频健康服务),再也没了当年“颠覆式升级”的吸引力。

叠加经济环境变化,家庭更倾向“稳健支出”,不愿为20-30年的重疾险保费“长期绑定”——多重因素下,重疾险新增保费从千亿级跌至百亿级,那个“极致性价比+疯狂创新”的黄金时代,悄然落幕。

为什么说2.5%的重疾险,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重疾险“不火了”,不代表它“没用了”。恰恰相反,在当下经济环境里,它的价值反而更该被重视——尤其是2.5%预定利率的重疾险,很可能是还没配置的人“最后的窗口期”。

它的核心价值,从未被替代

重疾险的价值,从来不止“报销医疗费”。

百万医疗险能解决大部分住院费用,但DRG改革后,不少外购药、进口原研药(比如癌症靶向药)公立医院开不出,只能自费;更关键的是**“收入损失补偿”**——这才是重疾险最被低估的作用。

比如40岁的家庭支柱,年入30万,若不幸患重疾,可能3-5年无法工作:收入断了,但房贷、孩子学费、家庭生活费、医疗险报不了的营养费/护理费,一分都不会少。这时若有50万重疾险保额,确诊后直接赔50万——这笔钱能自由支配,既能补治疗费,也能撑过康复期的家庭开支,避免“因病返贫”。

这才是重疾险的核心:它保的不是“病”,是“生病后不影响家庭生活的底气”。

对比其他存钱方式,它的杠杆依然“能打”

如果想为“大病”存一笔钱,无非几种选择:存款、2.5%增额寿、重疾险——但对比下来,重疾险的“杠杆+保障”优势很明显。

按“一次交清”简单对比(实际重疾险可分20-30年交,还能豁免保费):

- 银行存款:三年期定存利率仅1.3%,还在下行,几十年后根本攒不够“应对大病的钱”;
- 2.5%增额寿:就算选收益最高的,初期投入7.5万,50年后也难达到30万保额的“门槛”;
- 重疾险:同样成本,不仅有30万重疾保额,还有中症18万、轻症9万的额外保障——一旦患病,能立刻拿到一笔钱,这是存款和增额寿做不到的“即时杠杆”。

再等下去,可能更“贵”了

预定利率是重疾险定价的“核心变量”:利率越低,保费越高。

现在重疾险按2.5%预定利率定价;若未来降到2.0%,成人重疾险保费可能涨10%,少儿重疾险涨20%——性价比只会更低。

更不用说,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能买到的重疾险保额越少、保费越贵,甚至可能“被拒保”。当下的2.5%重疾险,已经是“能抓住的、性价比还在线的最后一批产品”了。

写在最后

重疾险的“黄金时代”确实落幕了——那个靠“极致低价+疯狂创新”吸引眼球的时代,很难再回来。

但它的核心价值还在:补医疗险的“缺口”,赔收入损失的“风险”,给家庭一个“生病后还能体面生活”的缓冲。

历史的齿轮总在转,对还没配置重疾险的人来说,赶在8月底前,抓住2.5%预定利率的“尾巴”,或许就是给家人和自己,留一份“不慌的底气”。

毕竟,风险从不会等“准备好”——能提前转移的,就别留遗憾。



作者:微信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9 21:15 , Processed in 0.0362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