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回复: 0

香港保险:财富的稳健基石,而非一夜暴富的神话

[复制链接]

822

主题

822

帖子

24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76
发表于 2025-8-24 03: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有幸阅读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其内容表面看似合理,但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其逻辑链条存在诸多瑕疵。

文中,作者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

设想一下,倘若香港分红型寿险的承诺收益得以完全实现,四十年后财富累积或可达数亿。那么,回溯至四十年前,香港保险的收益率无疑远超当下。若当下能提供七个百分点的派息,彼时保守估计亦可达两成。依此推论,1985年的香港居民若“随意配置一份保单”,如今其收益岂非已逾亿元?

然而,现实是香港的年轻一代并非随处可见的亿万富翁,这不正说明香港保险过往的派息表现并非尽善尽美,未来亦难以维持超高水平吗?

此段文字,便是该作者论述的核心精髓。

资深从业者常言,国内教育在逻辑思维培养方面或有不足。对于上述论点,其根本症结恰恰在于:一旦推理的起始假设存在根本性谬误,则其后续推导出的所有结论皆不值一哂。

通常,对于逻辑欠缺的言论,我并不倾向于过多驳斥。然而,这篇文章却激发了我对四十年前香港经济数据的探寻兴趣,而这一过程本身便颇具启发性。既是如此,便索性正面回应,以期廓清事实。

我们不妨以目前市场上某领先保险机构的明星产品为例,假设每年缴付十万美元保费,连续五年,那么其四十年后的预估现金价值或将接近五百一十七万美元,折合年化收益率约为百分之六点三三。

设若目标是四十年后累积数亿元的现金价值,则每年所需缴纳的保费至少应超过二十万美元,总计投入将轻易逾越百万美元门槛。即便放眼内地高净值家庭群体,又有多少能够毫不费力地在香港保险产品上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呢?

然而,某些言论却轻描淡写地提及“香港寻常家庭即可为子女随意投保”。请问,您是否亲历过百万美元级别的账户规模?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笔资金的投入,绝非“轻而易举”所能形容。

接下来,我们共同探究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四十年前的香港社会实况。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彼时的香港,黄埔花园一套面积约四百六十九平方尺的居所,起步价约二十八万港元。当时香港楼市的平均尺价区间大致在五百至一千港元,而诸如半山豪宅这类逾一千三百平方尺的单位,当年售价已高达一百四十八万港元以上。

回溯1985年,香港居民的月收入中位数为两千七百港元。尽管那套黄埔花园的物业,其月供“仅仅”两千余港元。但显而易见,对于一个收入处于中游的家庭而言,购置这样一套房产,仍旧是难以企及的奢求。

截至今日,香港黄埔花园的每尺价格已飙升至约一万一千港元,一套四百六十九平方尺的单位,市价约为五百万港元,相较当年已上涨十八倍。依据二零二五年第一季度的数据,香港家庭的月收入中位数约莫三万港元。即便如此,香港的普通收入家庭在本地置业,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继而,我们审视1985年香港保险的回报率设定。虽然难以追溯到如此久远保单的详细数据,但我们可以从当年的美联储基准利率及美股市场表现中探寻些许线索。

1985年适逢《广场协议》签署,其后美元兑日元、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大幅走弱。值得关注的是,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已于1983年启动,这使得我们得以将彼时的市场环境与当下进行对等考量。

当年,美国联邦基金的基准利率约在百分之七点五至百分之八点五区间波动。回顾1970年至1980年代的二十年间,美国股市的年均回报率大约是百分之十一点五。相较之下,2005年至2025年这二十年间,美股的年化回报率则约为百分之九点八。

因此,若假设当年保险产品与今日类型相仿,且同样遵循分红型保单的原则(对此我持审慎态度,因过往保险产品普遍偏向保守),则其收益率确实可能高于当前水平。

即便我们姑且假设彼时年化回报率能够触及百分之十(请留意,这仅为理论设想,实际收益可能并未达到此等高度),并在随后的四十年间持续保持这一水平不变。

如此一来,倘若当年投入一万美元的总保费,四十年后,其现金价值预估将达到四十五万美元。

试想,彼时黄埔花园一套住宅仅需二十八万港元。当时一个家庭若“轻描淡写地”为孩子储蓄七万八千港元(港元兑美元联系汇率1:7.8至今未变),这笔款项已相当于当时房价的四分之一。换算成现今币值,这笔总保费约等于一百二十五万港元。这笔数额,又岂能称之为“低”呢?

毋庸置疑,对于一个月收入中位数仅三万港元的家庭而言,拿出一百二十五万港元进行子女储蓄,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这绝对是天方夜谭!(想必此刻,您脑海中也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画面。)

退一步讲,即便当年确能投入一万美元的保费,四十年后所获的四十五万美元,折合现值约三百五十三万港元。这与某些人臆想的“遍地皆是亿万富翁的年轻群体”的景象,又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呢?

当最初的立论基础已然漏洞百出,其最终推导出的结论,自然也丧失了进一步探讨的意义。

特别是进入六月,受“630停售”传闻影响,香港保险市场热度持续走高,无疑为内地同行带来了不小的竞争挑战。部分从业者甚至为此不惜铤而走险,从事违规的香港保险销售活动。然而,若因此采取扭曲事实、无端诋毁的手段,未免格局显得过于狭隘。

若真欲以真理服众,做到言之有据,则至少应率先核查基础数据,而后方可展开论证。正因如此,我对于那些凭空捏造、粗制滥造的污蔑文章,通常不予理会。

回归正题,当前市场不乏有产品宣称其内部收益率(IRR)能轻易突破百分之七。您或许会疑惑,香港保险公司是否真能实现如此高额回报?坦率而言,我对此持保留意见,认为其实现难度颇高!否则,香港保险监管机构便无需将演示利率的上限限定在百分之六点五了。

在资产管理领域,深谙市场规律者都明白,若能长期稳定地实现百分之六点五的年化收益,这本身已是一项非凡的成就。

每逢客户询问我预期收益是否能够完全兑现时,我总是开诚布公地回应:若以其演示收益的九折,甚至八折来衡量,您是否依然可以接受?例如,五十万美元的总保费,四十年后有望获得四百五十万美元,年化收益率约百分之五点五,您觉得这样的回报表现如何?

至少,将其视作一份核心稳定资产进行配置,我认为这已是一个相当审慎且优异的决策。

倘若您追求的是极致高回报,那么必然需要承受与之相称的高风险,譬如定期配置美国股市。然而,保险的内在价值,在于提供财富的安全港湾与稳健增长,而非盲目追逐短期暴利。其关键作用,在于成为家庭财务的“压轴配置”,并有效化解多数家庭资产过度集中于人民币计价不动产的单一风险敞口。

唯有透彻领悟资产布局的真实意涵,方是您与家族财富通往自由之路的坚实基础。对此,您是否深表认同?

倘若您对香港保险领域怀有浓厚兴致,并认同我们所倡导的财富管理理念,

我们诚挚邀请您成为我们的事业伙伴!期待通过微信与您沟通,共同擘画未来!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2 20:48 , Processed in 0.0370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