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回复: 0

香港保险,真正风险不在产品,而在“人”!资深规划师揭秘跨境配置核心考量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803

帖子

241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19
发表于 2025-8-27 18: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与几位高净值客户交流,他们频繁提及赴港配置保险的经验。作为一名资深规划师,我深知许多人在投保前已对常见的宏观风险有所研究,例如货币汇率浮动、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变动,以及预期收益未能完全实现等。这些方面在网络上不乏讨论,尤其是关于某些香港知名险企分红储蓄产品实际分红率低于预期、回本周期拉长乃至分红出现回撤的抱怨。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挑战”并非最深层的风险。这是因为,对于成熟的投资者而言,任何非保证收益型产品,其潜在的波动性都在可预见的范畴之内,合同条款亦明确列出了相关非保证部分的说明。真正的考量,往往隐藏于更深层面。


核心隐患在于服务交付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香港保险配置中需要警惕的根本性隐患呢?我认为,其症结在于销售顾问在投保前后服务态度的巨大反差,以及其最初信誓旦旦的承诺在后续实践中无法兑现。

许多投保人初期可能并未充分意识到这项风险的重要性。然而,在与一些已配置香港保单的朋友深入沟通后,我发现,一旦负责其保单的专业人士在后续服务环节出现“断崖式”下降,即便不触及保单核心利益,也足以令客户倍感困扰与失望。


数年不闻不问,续期缴费无人指导

一位我近期接触的客户,就曾遭遇过这样的困境:她的香港保险顾问在近三年疫情期间,从未主动提供保单续期缴费的辅助。当她试图查询分红履行情况时,对方不仅敷衍塞责,甚至直接丢给她一个查询链接让她自行处理。

该客户的储蓄型保单已生效十载,我协助其核查后发现,该保单的累积红利实现率仅为四成多,最终红利实现率也仅为七成左右,表现令人扼腕。

鉴于顾问的恶劣态度,她已彻底放弃了与该保险公司的合作意愿。在社交媒体上,此类关于前保险中介服务缺位的控诉屡见不鲜,例如有位用户反映,其保单生效仅三年,负责的代理便将其从微信好友中删除。


前后判若两人,服务承诺落空

另一位网民描述,她的服务顾问态度曾一度非常周到,但近期却突然变得消极,诸多事务不再愿意协助办理。她沮丧地表示,投入数额不菲的资金购买保单,却换来如此敷衍的服务体验。


保费逾期未缴,顾问随即失联

还有一则案例令人震惊:一位客户在2018年购入了一份五年期缴的保单,前四年均由其服务代理协助缴费。待至第五年(2022年),客户误以为已完成所有缴费义务。不料在2024年,保险公司发来通知,提示因保费未缴,已产生超过800美元的滞纳金。



客户随即联系其代理人,对方起初坚称已代为支付,然而当客户要求提供支付凭证时,该代理便立即消失,再无音讯。
中介离职致沟通困境,保单沦为“孤儿”

此外,因保险中介离职导致的缴费障碍亦不鲜见,如下例所示,因顾问更换,客户与香港保险公司的沟通变得异常艰难。



此前,据香港某生活资讯平台的调研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在通过中介或代理人购买保险后,曾遭遇过不愉快,例如被熟人强行推销、顾问失联等,其中最让人头痛的莫过于保单无人后续跟进,形同“孤儿”。


基于资深经验,剖析症结所在

究竟为何投保前后客户服务体验会有如此悬殊?作为一名拥有八年从业资历的保险规划师,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洞见。
    第一,行业高流失率,专业人才稀缺;
    先抛开香港市场不谈,仅看内地保险行业,三年前在监管部门注册的代理人数以百万计,如今存量却锐减。能稳定且持续创造价值的,更是凤毛麟角。

    试想,过去几年间,数百万离职的代理人所销售的保单,有多少已沦为无人问津的“孤儿单”?

    保险销售领域的残酷竞争,远超人们惯常所说的二八定律,其真正能留存并有所建树的比例,可能微乎其微。
    第二,部分从业者将保险视作获取身份的跳板;
    2022年起,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如优才、高才、专才等,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士赴港寻求发展机遇。

    成功获批香港身份只是开端,后续的续签挑战促使不少人选择门槛相对较低、时间灵活的保险销售作为过渡期的职业。

    据香港保险监管机构的数据,持牌保险中介人数在短期内呈现显著增长。

    然而,与内地市场类似,香港保险行业同样面临高人员更替率的现实,每年都有大量从业人员选择退出。

    若您曾游览香港繁华商圈,或许会留意到一些公开招揽生意的保险中介,他们甚至会暗示提供额外优惠。



    对于这类将香港保险销售仅作为维系身份手段的群体而言,保单成交远比长期服务重要,不惜通过违规回佣来促成交易,只为达成阶段性目标。
    第三,非法回佣是损害长远利益的祸根;
    若要探究导致保险行业声誉受损、乱象丛生的深层原因,佣金回扣无疑是其中一大罪魁祸首。

    在回佣的短期利益诱惑下,无论销售方还是投保方,都容易忽视保险产品本身的长期价值,而将关注点停留在成交瞬间。

    对中介而言,非法回佣可视为一种不正当的“利诱”;

    而客户接受此类回扣,则可被视为“受贿”。

    这种“利诱”与“受贿”的结合,本质上便是一种不正当的交易。

    试想,一座设计精良的桥梁何以突然坍塌?



    一套坚固耐用的房屋为何会轻易倒塌?



    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暗箱操作与利益输送。

    同理,一份原本应提供长久保障的保单,为何在签署前热情洋溢,签署后却服务冷淡?

    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既然已通过“折扣”的方式降低了自身收益(指回佣),那么后续服务“打折”似乎也就“理所当然”了。

    换言之,当客户索要非法回佣时,便应预见未来服务可能大打折扣的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目睹了太多因追求回佣而导致双方皆输的局面。

    有时,承诺的回佣并未兑现,而销售人员却销声匿迹。例如,某经纪机构的业务员曾承诺回佣,但客户投保并度过犹豫期后,该业务员便无故失联,未能履行承诺。

    客户向其所在公司投诉后,虽得到象征性处理,但回佣款项终究无法追回,因为非法回佣本身就是违规行为。



    就在今年上半年,香港排名前列的某保险经纪公司,便因涉嫌违反相关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部分涉嫌非法回佣的从业人员已被香港廉政公署带走协助调查。







    我将进一步分享两则因非法回佣导致从业者被捕、保单失效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违规受罚,身陷囹圄

    一位曾任职于汇丰银行的职员,在2012年将客户转介给一位保险中介。事后,该职员向中介索取了巨额“佣金”。

    此事件在2016年被揭露,该职员被裁定收取非法利益罪名成立,最终被判处18个月监禁,并勒令退还所有非法所得。涉案保险中介亦因欺诈罪名成立,被判处8个月监禁。



    图示:保险经纪李廷远,获刑 8 个月



    图示:陈佳慧,获刑 18 个月,并返还全部返佣

    案例二:保单失效,损失惨重

    2009年3月,一位来自内地的王女士前往香港为其丈夫购置重疾险。投保前,王女士向保险代理提出获取回佣的意向,代理人欣然应允。

    然而,在2012年11月,王女士意外接获保险公司通知,其三年前投保的保单被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宣告无效。

    事后,王女士方才得知,原来与其签约的香港保险代理人于2012年6月因屡次向客户提供非法回佣而被举报,其执业牌照已被吊销。该代理人名下其他三位客户的保单也同样被作废。



    图示:香港保险投保书上关于明确禁止返佣协议,投保人需就此签字承诺

    关于是否应该接受或主动要求非法回佣,我们可以进行一次换位思考。

    您是否会在手术前,要求医生将部分应得的诊疗费用返还给您?

    您是否会在孩子上课前,要求老师返还一部分教学酬劳?

    您是否会在寻求法律援助时,要求律师将部分辩护费用回扣给您?

    因此,为了维护我们作为投保人的长远根本利益,我们应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非法回佣行为。



    最近,我遇到一位客户分享了她的经历:一位顾问主动提出提供回佣,但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这无疑是客户的明智之举。

核心要义:如何甄选可靠规划师

总结今日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曾多次配置香港保单的亲身实践者,我始终致力于探索如何有效规避未来服务顾问的失职、服务品质的下滑,以及保单沦为无人问津的“孤儿单”的风险。以下是我基于实践经验提出的几点简要建议:
    第一,优先考量具备长远视野的服务顾问;
    首先,审视其从业年限。执业时间越长,且能持续精进并取得成功的从业者,通常具备独特的专业素养与扎实功底,这意味着他们不太可能因业绩压力或客户流失而被迫转行;

    其次,观察其是否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长远规划。例如,他们自身是否也配置了多份香港保险,是否建立了稳定且高效的专业团队,以及是否持之以恒地进行知识分享与内容输出。
    第二,务必选择具备深厚专业素养的规划师;
    如何衡量一位保险规划师是否足够专业?您应与其进行深入交流,详细探讨各保险机构的背景、产品条款的细微之处,以及不同产品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结构与区别。一位优秀的规划师应能对公司、产品及整个行业提出独到且富有洞察力的见解,展现出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深刻认知。
    第三,寻求能与客户“利益与共”的专业伙伴;
    今日午后,我偶遇一位在金融保险领域拥有近二十载经验的资深人士。他极力向我推崇某香港保险公司的万用寿险产品,言语间尽显其优势。

    我仅凭一句话便令其哑口无言。我直接追问:“您本人是否已购入?您本人是否已购入?您本人是否已购入?”

    这好比那些股市分析师或投资专家,每日宣讲某只股票潜力无限。您只需反问:“您自己是否已投资?您是否从中获利?”

    如果一位规划师推荐的香港保险产品,其本人也已配置,这不仅表明其在理论层面认同该产品,更在实践中以身作则。这便是“利益与共”的体现,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共建香港保险深度交流社群

为了协助更多高净值客户透彻理解香港保险,并最终配置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我正致力于一项创新尝试:

搭建一个涵盖所有对香港保险抱有兴趣者的深度交流平台,无论您已投保或正计划投保。这仅仅是构建社群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目标是,逐步培育一个类似“知识共享联盟”的生态,鼓励每一位成员分享他们的真实经历与宝贵经验。

如果您对此亦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申请。请注意,加入需经过我的资质审核。



         免责声明: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2 17:28 , Processed in 0.0367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