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回复: 0

香港保险:在光环与争议之间,中高净值客户如何洞察真实价值?

[复制链接]

789

主题

789

帖子

23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377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期绩效是管理者的荣耀,长期责任则留待后来人。” 面对未来数十年后的保单履行情况,当前管理团队或许已不必为此过度忧虑。   

         “部分观点认为,香港保险的高收益承诺实则为一场精心布局的迷局。”   



         近期,著名经济学者郎咸平通过网络平台,尖锐指出香港保险存在的“若干症结”,迅速将备受关注的赴港投保热潮推至公众讨论焦点。   

         令人瞩目的是,即便面对上述质疑,同一时间香港各保险公司营业大厅与尖沙咀的酒店,依然人头攒动,众多内地访客排队办理投保业务。   

         2023年疫后重开,香港保险市场再度迎来内地客户,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各保险公司争相提高预期回报率,以求脱颖而出。其中,行业龙头友邦保险(01299.HK)旗下的主打产品“盈御多元计划”,更是将声称的“长期潜在回报率”提升至令人侧目的7%。   

         这种“长期潜在回报率”通常指特定香港长期储蓄险,通过复利机制计算出的预期收益,其预设基础为未来百年的投资表现。   

         为应对市场过度竞争,香港保监局于今年采取果断措施,设定演示利率上限不得高于6.5%。友邦保险迅速响应,在政策红线内发布新产品,同时将竞争重心转向“加速资金回笼”及“提升早期收益”方面。   

         这种大型险企与监管机构间的持续互动,无疑反映了香港保险市场在白热化竞争中的深层忧虑与隐性风险,以及高预期收益承诺中蕴含的诸多变数。   
“专家洞见:高额预期回报的深层解析”

         郎咸平教授在其公开论述中,直指香港保险的症结所在:所谓的7%“稳定”回报难以达到、收益承诺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提前退保将面临较大损失等。其表述虽尖锐,却准确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7%回报率”一度是香港保险产品的亮眼卖点。郎教授曾调侃称,若要实际获得此等收益,恐怕需要极长生命周期,实属“不易实现”。   

         据观察,实际市场表现与此观点确有契合之处。   

         自2023年起,香港保险业的竞争态势日益加剧。提升预期回报、优化保单资金支取灵活性以及丰富产品功能设计,已成为市场主流趋势。   

         以市场领军者友邦保险为例,其核心产品“盈御多元计划”的长期预期回报率,已由原先的6.5%上调至7%。   

         然而,如专家所言,这7%的预期收益率,其实现存在显著不确定性。   

         此种不确定性主要源自保单大部分收益与高风险权益类投资挂钩。   

         举例而言,该产品内含的权益投资占比可达75%。此举目的显而易见,旨在大幅提升其账面演示回报率这一核心绩效指标。   

         与此相对,保单收益中的“确定性”部分——即保证收益率,则被压低至微乎其微。长远来看,该产品年化保证收益率甚至低于0.5%,仅能确保客户收回初始投入。   

         简言之,客户在产品说明书中目睹的那些“诱人前景”,其大部分基于较为乐观的假设,属于非保证收益范畴。   

         包含非保证部分的最终收益能否兑现,关键在于其分红实现比例。   

         友邦今年大力推广的产品多为近期发行,其2024年分红实现率宣称达到100%。   

         然而,需引起关注的是,其十年前推出的部分早期产品,其收益表现已呈现出不及预期之势。   

         例如,友邦在2015年发布的“充裕未来”产品,其2024年度分红实现率已由去年97%降至93%。   

         此外,对于收益高度依赖后期复利增长,且提前支取将伴随“损失”的论断,笔者亦深以为然。   

         当前香港市场多数热门保单采用英式分红模式。此机制下,部分红利即时分配,而另一部分则作为最终红利,以复利形式纳入保额,使长期回报呈现出滚动累积的显著效果。   

         然而,一旦客户选择提前退保,便意味着放弃了未来可能获得的复利增值空间。届时,客户实际可获得的金额将大幅减少。   

         此外,占比较高的终期红利,其价值将随投资市场波动而变,仅在实际领取时方能确定具体数额。若未来市场环境不如预期,初期看似“亮眼”的演示数据极有可能面临调整风险。   

         值得额外关注且专家未详述的是,香港保险“高回报”表象下,其风险因素常被显著低估。   

         从香港保单结构分析,其生效初期现金价值(退保可得金额)主要由保证部分构成,表现较为稳定。然而,随着保单年期增长,非保证部分的权重逐步提升,导致现金价值的波动性明显增强。   

         此类设计易使客户忽视潜在风险。销售环节中,销售人员常侧重强调7%复利诱惑,却对达成此回报所需面临的潜在市场波动,往往选择性提及或避而不谈。   



“监管与市场主体:动态调整与策略应对”

         接近7%的演示收益率不仅抬升了客户预期,也直接激发了香港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最终引致监管机构的介入。   

         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颁布了《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明确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及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化回报率分别不得高于6%和6.5%。此政策旨在纠正保险公司依赖激进投资假设进行销售的现象,促使行业回归审慎运作。   

         保监局长期业务执行董事吕愈国撰文表示,近年来保险界为吸引客户,普遍存在夸大预期收益的问题。他警示,若此趋势持续,一旦投资市场状况不佳导致产品未能实现高额演示回报,将可能引发大量客户投诉并动摇公众信任,严重影响香港保险业的声誉及稳定。   



         面对新的监管框架,友邦香港展现出令人称奇的应对效率,几乎在6.5%上限生效之际,便迅速推出了“市场吸引力更强”的新产品:“环宇盈活”储蓄计划。   

         尽管这款新产品严格将演示利率维持在6.5%上限内,但它通过巧妙调整结构,聚焦于“加速回本”与“提升早期现金流”,被友邦官方誉为“储蓄保险价值的新里程碑”。   

         友邦官方称,该产品在保单生效第30年即可达到6.5%的IRR(内部总回报率),相较于其此前旗舰储蓄产品,其中短期预期回报显著增强。   

         然而,此举被业界广泛解读为“策略转变下的持续竞争”。   

         监管部门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本意,在于抑制无序竞争,促使保险公司减缓甚至摆脱对“高收益宣传”的过度依赖。   

         然而,友邦在回报率上限调整后,迅速将市场焦点转向资金回笼速度和早期利益。市场观察者质疑,此举可能变相偏离监管原意,通过新卖点刺激销售,恐将陷入“短期效益陷阱”。   

         更令人意外且引发不满的是,对于那些刚在6月抢购了7%旧款产品的客户而言,眼见短期内出现回报更优的新产品,许多人不禁感到“被冷落”。   

         鉴于此,监管新政的实际效力受到影响,消费者也陷入新的困惑:今日的“最佳”选择,或许明日便会被更迭、更具吸引力的方案所超越。   
“企业战略循环:当期成就与远期责任”

         友邦保险的“环宇盈活”激进策略,仅是香港保险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一个缩影。   



         现阶段,香港保险市场所有参与主体都深陷近乎“殊死”的白热化竞争,包括友邦、保诚(02378.HK)及宏利(00945.HK)在内,均在激烈市场环境中相互角逐。   

         一旦某公司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其他公司若无法迅速跟进,则客户与市场份额恐将快速流失,短期业绩面临冲击。这最终演变为一场似乎无止境的“策略竞赛”。   

         深入探究香港保险市场的这场“无序竞争”,不难察觉友邦乃至众多香港保险企业管理层所承受的深层压力。   

         尽管保费规模与盈利持续增长,并有120亿美元回购计划支撑,友邦的股票表现仍未完全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即使恒生指数攀升,友邦股价却始终在波动区间,目前仅达2021年峰值的70%。   

         根本原因在于友邦的增长速率有所趋缓。   

         举例来说,衡量公司承保业务品质的关键指标——新业务价值,当前仅保持在2019年水平。为在财务报告中呈现更优异表现,维持当前的竞争策略,已成为友邦的必然选择。   

         友邦管理层在业绩简报会上坦言,香港等区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销售通路需持续推陈出新,方能维持行业领头羊地位。   

         至于未来二三十载,这些保单能否如演示般兑现回报,或许已非现任管理层的核心考量——因为届时即便出现风险,管理团队可能早已更迭数轮。   

         诚如业内所言的戏谑之语:“绩效属于当期,责任则转嫁后代。”

         这种追求短期业绩的竞争模式,无疑为行业埋下了深远风险。然而,在巨大业绩压力驱动下,“止步不前”似乎成为无人敢于承担的决定。   

         鉴于当前内地利率持续走低的宏观环境,赴港购买香港保险的热潮,更应警惕其高涨热情后的潜在风险。   

         监管部门已发出预警,内地客户普遍对香港保险产品缺乏深入了解。若销售环节中存在信息偏差、收益夸大等问题,一旦未来实际回报未达预期,最终承担后续责任的,极有可能是内地监管机构——因为受损的内地客户最终将寻求境内监管部门的援助。   



免责声明:

本文并不构成亦不应被诠释为向香港境外之任何人士招揽、要约、出售、提供、建议或游说购买任何保险产品。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有关内容只属一般资讯,不可视为任何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邀请。如对本文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向独立人士寻求专业意见。任何情况下,概不就本文内容的任何建议、意见或陈述而引至的直接或间接、特殊、附带、相应而生的任何损害、损失或法律责任承担任何责任。任何因未经本公众号授权而转载而带来的问题或纠纷均由转载方负责。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9-8 05:36 , Processed in 0.0375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