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跟朋友聊起保险,总说这行是 “社会稳定器”—— 尤其是保险公司,论稳健,在各行各业里都算拔尖的。
大家对内地保险的监管机制应该不陌生:从公司成立、日常运营,到万一出问题的兜底办法,一套流程下来又完善又严格。
今天就换个视角,跟大家好好聊聊香港保险公司的监管逻辑。内容全是干货,虽然有点长,但想搞懂香港保险安全度的朋友,建议耐心看完。
01
先拿内地监管当参照,咱们好有个对比。之前我梳理过内地监管的核心框架,大概分三块:高入场门槛、全流程监管、兜底善后机制。
[img=210.41564304461943,243.6477690288714]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9SeEyMX42iaV06KLias9dPibv8hbpS2oPmNQdL4HmP2W59NhxsOk7ToMw/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这个逻辑其实很好理解:
首先,保险不是谁都能做的,一份保单动不动就管几十年,考验的是保司的运营和投资能力,所以股东背景、资金实力这些硬指标,必须卡得严,不然一家公司出问题,坏的是整个行业的口碑;
其次,保司开起来后,监管也没闲着,比如定期查偿付能力、盯运营合规,毕竟哪怕是中游保司,手里也握着百亿、千亿的资金,不盯紧不行;
最后,万一保司真遇到风险,得有办法兜底,毕竟老客户的保单还在,必须保证大家的权益不受影响。
这套 “从成立到善后” 的监管思路,其实是国际通用的。所以聊香港保险监管,我也从这三个维度展开。
很多人说香港保险是 “弱监管强自律”,但千万别误会 —— 不是监管不严,而是跟内地的 “细致管控” 比,香港更偏向 “抓大放小”。
就拿保司投资来说,内地监管会明确规定 “能投什么、投多少”,比如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就卡得比较死,
[img=232.13333333333333,96.7688188976378]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iamEFib0pBIykCRkPUpvzB9lsfdm0DZ6HFCdBbmE8Y9Gf8dengTsPuwQ/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还会根据偿付能力调整投资限额;
[img=157.13333333333333,81.15002624671915]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X5Oib38UZe12LD3oiciaQkNib1O3DibZHqADt9IWQyBbRsz6QAjm3I6WC0w/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但香港保司在投资上自由度高很多,甚至产品定价也没有内地 “预定利率” 那种统一限制。
查过香港的《保险业条例》,里面写得很明确:保司能自己设计险种、定保单条款,监管不插手。
[img=175.13333333333333,73.64041994750657]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un1nT47T2hxsosRyL5t6bDicmnNBTl3V5icTibqUaRRFlMQ3AmD4Dib4xQ/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简单说就是 “风险可控前提下,保司自己说了算”—— 这其实是香港的 “原则导向监管”,不干预日常经营,让保司更贴近市场,自己找 “盈利和产品竞争力” 的平衡。
但 “自由” 不代表 “放任”,原则性问题上,香港监管一点不含糊。香港保险监管的核心是两样:保监局(负责执行监管)和 《保险业条例》(第 41 章)。
翻香港保险的历史,有三个年份特别关键,对应着监管立法的三个阶段:
[img=232.22981627296588,183.24241469816272]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o7WhqDjAUYrPKg9rSTJMt6hOpjBFVheBoo5rhDL73PEoEwFGxib3Dyg/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1950 年以前,香港没专门的保险监管立法,市场有点 “野蛮生长”,算第一阶段;到了 1983 年 6 月,《保险公司条例》出台,才算有了 “政府 + 行业” 结合的监管体系,里面明确了保司的最低资本金、股东资质、储备资金这些硬要求;1990 年是第二个关键节点 ——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保监处”)成立,终于有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再到 2015 年 12 月,为了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也就是现在的 “保监局”)正式成立,同年初代《保险公司条例》修订,2017 年更名为《保险业条例》,香港的监管体系才算彻底完善。
02入场和监管制度
香港保司的 “入场门槛” 和 “日常监管” 到底是什么样的?
先讲入场规则,跟内地一样,想在香港开保司,门槛一点不低,必须拿到保监局的授权才能营业,资金、股东这些都得层层审核。
注册资本上有明确要求:做短期健康险、财产险这类 “一般险种”,最低实缴 1000 万港币;做长期寿险,最低得实缴 2000 万港币。而且没人会真按 “最低标准” 缴,毕竟还得满足 “安全金额” 要求,像友邦(总资产 3000 多亿美元)、保诚(8000 多亿美元)、宏利(7000 多亿美元)这些主流公司,体量早就远超门槛了。
股东背景审核也严,跟内地逻辑一样:保险是长周期行业,股东得是有实力的 “大佬”,能扛住长期运营的压力。从要求里能看出来,对股东的资金体量、行业经验都有明确标准,甚至保司成立后,管理层变动都得按《保险业条例》走流程。
[img=184.34488188976377,143.0735958005249]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WXNz0xfC4PCYLsropXoCWSZEELxBIvmYntHmSX72zapZa00xPLd44g/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别觉得香港的条件少就松 ——2010 到 2023 年这十几年里,能在香港开展人寿保险业务的新公司,总共就 7 家。现在市场上的主流保司,基本都是 “老牌子”:友邦 1919 年成立,1931 年就进香港了;宏利 1897 年入港;保诚 1848 年成立,1964 年也来了 —— 能活这么久,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
聊完入场,再说说香港保司的日常监管。其实很多核心机制跟内地很像,都是为了确保保司稳得住。
比如内地保司要缴 “三金”(保证金、保险责任准备金、公积金),香港保司也有类似的 “安全垫”,叫 “偿付准备金”—— 具体留多少,得看公司的负债规模,按比例算,取最大的那个数,确保极端情况下有钱兑付。
[img=303.1333333333333,154.0854593175853]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cfwRTu4p8uPkvJhPeqCb04xNPXmMcJghOiclTbkf87Fsza81hxpGbzw/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还有偿付能力,这是保司的 “生命线”。香港要求保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能低于 150%,要是低于这个数,保监局直接出手:限制开新业务,直到达标。现在香港也实行 “偿二代” 制度,对资本要求更严了,跟内地一样,保司得定期披露偿付能力数据,让大家看得见安全度。
再就是 “再保险机制”—— 相当于给保司再上一道保险。万一遇到大地震、大疫情这种极端灾害,保司赔付压力大,再保险公司能帮忙分担,投保人的保单等于有了 “双重保障”。
除了这些和内地相似的,香港还有些不一样的监管细节,主要集中在保司的运营阶段,大概分三类:日常运营要求、定期检查、违规处罚。
日常运营上,保司得维持指定数额的资产,公司架构也得方便监管查;定期检查更严格 —— 每家保司每年都要交 “精算调查报告” 和业务报表,而且公司内部还得有政府指派的精算师,实时盯着运营;要是查出问题,比如再保险安排不到位、财务不达标,保监局会直接出手:限制投资范围、停接新单,还会随时复查、要报告,直到问题解决。
最后补充个点:香港保司每年都要做 “公开动态评级”,评级机构是全球三大巨头 —— 标准普尔(侧重企业评级)、穆迪(侧重机构融资)、惠誉国际(侧重金融机构)。
多维度评级更客观,能清楚看到保司的财务实力和可靠性,这也是香港监管透明的一个体现。
整体看下来,香港的监管不是 “弱”,而是 “抓重点”—— 不纠结细枝末节,把精力放在 “保司能不能稳、客户权益能不能保” 上,最终还是为了让保单持有人放心。
03 退出机制
最后聊聊大家最关心的:万一香港保司真出问题了,怎么办?这相当于保司的 “最后一道防线”,尤其重要。
首先明确:香港保司可以破产,但有个前提 —— 必须经过保监局同意,不能随便 “撂挑子”。
《保险业条例》第四十六条写得很清楚:要是经营长期险的保司遇到危机,监管会委任 “接管人”,接替公司董事,全面掌控业务,然后在监管监督下,把所有保单转给其他保司。而且接管期间,保司不能再签新保单,重点是做好清算和保单转移,确保投保人利益不受损。
[img=276.133,156.782]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vcfriaibbTDfy6dGPQ0nd0FgT812qGuvuVKnF00iaBM5wIF0vLU88icYJg/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这逻辑其实跟内地很像:哪怕保司出问题,尤其是做长期业务的,都会找实力更强的保司 “接盘”,保单继续有效。
香港保险一百多年历史,就出过一次保司被接管的事,就是去年的泰禾人寿。跟大家捋捋经过,更能看清监管的兜底能力:
泰禾人寿是 2017 年被泰禾集团(当时的千亿房企)收购的,最初几年表现还行,2019 年业绩甚至涨了 500% 多。但后来房地产行业下行,泰禾集团出了危机:营收下滑、现金流紧张,2020 年 4 月还停牌了。
这时候泰禾人寿犯了错 —— 违规给集团 “输血”:2020 年初,用约 22 亿港币买了泰禾集团的债券,结果集团违约,泰禾人寿的偿付能力直接不达标了。
保监局很快就发现了:2020 年中就给泰禾人寿加了监管措施 —— 限制投资、停接新单;但泰禾人寿没整改,既没交当年的财务报表,也没找到新投资者,甚至主要股东还卷进了追债官司。直到去年 7 月,保监局正式接管泰禾人寿,目的就是找修复方案,让公司能正常运转。
[img=554.133,485.195]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blibAul8hoQrjo4coctFEEsgAD13tSHohKYDC2kPZXfj7vwI1bibx2FfyB7DsfopbT3icyt7HmpaKU5QGgaNW1ibWg/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
当时泰禾人寿也发了公告,明确说 “业务正常,所有保单不受影响”。从结果看,这次接管处理得很稳妥,没让投保人受损失。
总结下来,香港保险的监管逻辑其实很清晰:入场严选、日常盯紧、出事兜底。虽然和内地的监管风格不一样,但核心都是 “保客户权益”。大家不用被 “弱监管” 的说法误导,真要了解香港保险,看它一百多年的稳定运营、仅一次的接管案例,还有明确的兜底机制,心里大概就能有谱了。
作者:微信文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