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回复: 0

香港保险业新规落地:2026年起储蓄型保险必须“实名制”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902

帖子

271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16
发表于 2025-10-7 16: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IA)与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联合发布了一项重磅新规,剑指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命名乱象。


根据这一规定,从2026年1月1日起,所有新推出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必须在名称中明确标注“保险”或“insurance”字样,不得再使用模糊表述混淆视听。



这一举措被视为香港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重要整治,旨在从根本上厘清产品属性边界,保护消费者权益。

背景:储蓄型保险的“命名迷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香港保险市场上的储蓄型产品命名堪称“迷惑行为大赏”。许多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刻意在产品名称中回避“保险”二字,转而使用“储蓄计划”、“增值宝”、“财富管理计划”等具有银行理财产品既视感的名称。

这种命名策略不仅模糊了保险产品的本质属性,更导致大量消费者在未能全面理解产品特性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许多消费者反映,他们原本以为购买的是保本稳赚、收益固定的存款类产品,直到需要提前赎回时才意识到自己购买的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保险产品。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发言人在解释新规出台背景时指出:“名称误导可能导致消费者忽视保险产品的核心特性,包括非保证收益的不确定性、早期退保可能产生的本金亏损等关键风险。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长期来看也会侵蚀保险行业的公信力。”

新规详解:两类产品必须“正名”

根据新规,两类储蓄型保险产品必须进行“实名制”整改:

第一类是产品设计核心目标为满足储蓄需求的保险产品。这类产品虽然具有保险的基本架构,但其主要功能定位是财富积累而非纯粹的风险保障。

第二类是宣传材料中(无论是否包含“储蓄”字样)明确提及具备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即使产品名称本身不包含“储蓄”相关词汇,但只要在营销过程中强调其储蓄功能,就必须在名称中体现“保险”标识。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并非“一刀切”。投资相连寿险(ILAS)和合资格延期年金(QDAP)因产品属性辨识度高,已形成成熟的市场认知,可获得此次命名调整的豁免权。监管机构表示,这两类产品在设计和销售过程中已经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消费者认知度较高,因此不需要通过更名来区分。

实施时间表:两步走策略

为确保市场平稳过渡,新规将分两个阶段逐步落地执行:



第一阶段:2026年1月1日起

所有新推出的符合上述条件的储蓄型保险,必须在名称中体现“保险”标识,否则不得上市销售。这一阶段主要针对新产品,给保险公司足够的时间调整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

第二阶段:2027年1月1日起

仍在市场流通的存量老产品,若未完成名称整改将禁止继续销售。同时,所有配套的保单文件、营销材料也需同步更新名称。这一安排考虑了保险公司库存消化和材料更新的实际需要,避免了资源浪费。

这种分阶段实施的策略体现了监管机构的人性化考量,既坚持了监管原则,又给予行业足够的适应期。

监管意图:筑牢消费者“认知防火墙”

监管层此番出手,本质上是为了给消费者筑牢“认知防火墙”。当“保险”二字成为储蓄型产品的“标配名称”,消费者在选购时一眼就能识破产品属性,避免因名称误导而误将保险当作存款或理财买入。

香港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规定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了促进公平竞争和透明交易。消费者有权清楚知道他们购买的是什么产品,产品的真实属性是什么。更清晰的命名规则有助于建立更加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从消费者保护的角度看,新规实施后,消费者在选购金融产品时将获得更清晰的指引。一眼就能通过名称识别产品本质,大大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购风险。

行业影响:合规升级与市场重塑

对保险行业而言,新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命名调整,更是一次全面的合规升级。它通过规范命名倒逼行业回归保障本源,进一步夯实香港保险业的金融公信力。

短期内,保险公司需要投入资源进行产品名称调整、更新营销材料和培训销售人员,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转型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改革有助于建立更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减少因误导销售导致的纠纷和投诉,最终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香港某大型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负责人表示:“虽然短期内我们需要调整产品命名策略和营销材料,但我们理解并支持这一改革。一个更加透明的市场环境对诚信经营的保险公司同样是一种保护,我们不必再与那些通过模糊命名误导消费者的公司进行不公平竞争。”

消费者指南:新规下的保险选购策略

消费者指南:新规下的保险选购策略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新规过渡期及正式实施后,选购保险产品时需要掌握新的策略:



1. 认准“保险”标识

往后挑选香港保险产品时,先看名字里有没有“保险”二字,这能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产品属性,避开认知陷阱。特别是对于那些主要需求是储蓄而非保险的消费者,这一标识能够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2. 理解产品本质

无论产品名称如何,消费者都应深入了解产品的实际结构和风险收益特征。名称清晰化只是第一步,理解保险产品的核心特点——如现金价值增长的非保证性、早期退保的损失可能等——仍然是消费者必须做的功课。

3. 利用过渡期进行规划

对于正在规划香港保险配置的朋友,不妨趁新规过渡期,更细致地梳理产品本质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在2026年之前,市场上仍会有使用旧名称的产品流通,消费者需要格外警惕,不要因名称误导而做出错误判断。

4. 全面评估产品,不只看名称

新规实施后,名称虽然更加清晰,但消费者仍需全面评估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产品的历史表现、费用结构等关键因素,不应仅凭名称就做出购买决定。

结语:迈向更加透明的香港保险市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保险市场一直以产品多样性和创新性著称。这次储蓄型保险命名新规的出台,是香港保险市场监管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平衡了行业创新与消费者保护,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弥补了市场失灵。

随着2026年的临近,香港保险市场将经历一场“正名”革命。当所有储蓄型保险都戴上“保险”的标识,消费者将拥有更明亮的眼睛看清产品本质,保险行业也将回归其保障与长期财富管理的本源,迈向更加健康、透明的发展新阶段。

这项改革不仅提升了香港保险业的公信力,也为其他金融市场的监管提供了有益借鉴。在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简单而直接的信息披露往往是最有效的消费者保护措施。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25 05:28 , Processed in 0.0369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