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回复: 0

京东取得保险经纪牌照,正式进军香港保险!

[复制链接]

825

主题

825

帖子

248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85
发表于 前天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报道,京东已获得香港保险经纪牌照,并密集招聘合规、保险顾问等岗位,拟组建本地保险团队,加速拓展香港金融业务。

并已在内地及香港多个招聘平台以“京东”“京东保险”“京东科技”等名义,大规模招募保险相关岗位,包括合规负责人(香港)、保险TR、保险顾问IS、运营总监、保险出单员、保险营销推动岗等,工作地点均位于香港,显示出其筹建本地保险业务团队的明确意图。

其中,合规负责人(香港)岗位要求极高,需具备8年以上香港保险经纪公司实际管理经验,职责涵盖统筹保险经纪公司日常运营、对接香港保监局及保险公司、并对经营绩效负责。其余岗位亦普遍要求应聘者持有香港相关保险牌照,熟悉本地保险产品,具备高净值客户服务经验及实战能力。京东并非首次涉足保险领域。早在2018年7月,京东以4.83亿元入股安联财险,持股30%,后该公司更名为“京东安联财产保险有限公司”;2023年,京东进一步增持3%股权,目前持股比例达33%,为单一最大股东之一。香港保险经纪牌照意在将内地保险经验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金融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早年已通过收购布局香港金融牌照。2010年代,其收购君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并更名为“京东证券有限公司”(Jingdong Securities Limited),曾持有证监会1、4、9号牌照,但后续未续期;另一实体“京东币链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前称京东资产管理)也曾持有4号及9号牌照,同样未续。此次密集招聘,标志着京东正系统性重启其在港金融战略。
01多家保险龙头开设香港公司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中资保险巨头开设香港公司,它们不仅在香港市场深耕多年,更在品牌、渠道与产品层面形成了独特的布局。

1.中国人寿海外:1949年根脉,1984年落子香港



1984年,中国人寿在海外设立第一家分支机构——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标志着其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与多数外资险企不同,中国人寿海外并非通过并购进入市场,而是直接设点,背靠国家信用与母公司品牌,迅速在银行渠道与团险市场打开局面。

2003年,中国人寿海外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中国人寿集团全资子公司,总部设于香港,业务覆盖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等地。其香港市场策略以银保+团险为核心,合作银行包括中银香港、工行亚洲等,近年来亦加速布局高净值客户与财富管理业务。

   2.太平香港:1938年缘起,1954年扎根,2000年重组



中国太平是唯一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央金融保险集团,其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在上海成立的“太平保险公司”。1954年,太平保险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走出去”的国有保险公司”之一。

2000年,中国太平集团重组,将香港作为战略总部,逐步整合旗下太平人寿(香港)、太平再保险、太平再保顾问等机构,形成覆盖寿险、再保、资管、经纪的完整生态链。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香港并非简单“设点”,而是通过“集团总部+本地子公司”双轨运作,深度参与香港保险市场。其寿险业务由太平人寿(香港)有限公司运营,为太平集团全资持有,主打高净值储蓄险与跨境医疗险,近年来亦积极拓展虚拟保险与强积金市场。

3.太保香港:1994年试水,2007年法人化,2020年重启



相较于国寿与太平的“国家队”身份,太保的香港之路更显市场化与节奏感。1994年,太保在香港设立代表处,初期以再保与资管业务为主,并未直接开展寿险业务。

直至2007年,太保寿险香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太保寿险全资附属公司,标志着其正式进军香港寿险市场。然而,受限于品牌认知与渠道资源,其早期发展相对缓慢,产品以传统储蓄险为主,银保合作有限。

2015年后,太保香港一度进入战略收缩期,业务重心转向内地。直至2020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升温与跨境保险需求爆发,太保香港重启扩张,推出“港版增额终身寿”、跨境医疗险等产品,并加强与工银亚洲、招商永隆等银行合作,重新回归市场视野。

02内地巨头纷纷布局香港
    泰康申请香港寿险牌照
今年5月,港媒爆料,泰康已奔赴香港申请寿险牌照,剑指跨境养老保险业务,坊间传闻牌照获批指日可待。

虽官方未官宣,但种种迹象已让行业人士嗅到了变革气息。从申请流程的 “光速” 推进,到业务规划与香港监管要求的高度适配,再加上与本地金融机构频繁互动,泰康这一系列动作,让市场对其成为中资保险 “第五极” 充满期待。2.平安间接参与香港寿险业务3月5日,据媒体报道,PAO Bank宣布获得保监局颁发的保险代理机构牌照,并与平安香港及富卫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其实这几年来,中国平安一直在为进入香港市场做准备。2019年,平安已经在申请香港寿险牌照。2024年7月,中国平安正式发布公告称,通过全资子公司安科技术与平安海外控股,共同持有陆金所控股的股权比例达到41.40%。随着特别股息计划的实施完成,中国平安通过上述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将显著提升至56.82%,从而使陆金所控股正式成为中国平安的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畴。在寿险牌照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平安通过银保合作,间接参与到寿险市场中,借助PAO Bank的渠道销售寿险产品,实现部分寿险业务的落地。通过这些操作,平安在深化香港布局方面又进了一步。3.阿里巴巴2017年进军香港保险2017年8月份,云锋金融宣布,伙拍蚂蚁金服、新加坡投资公司(GIC)、新浪,及多位内地富豪,以总代价131亿元收购美国万通保险亚洲,其中云锋将占60%股权。

2018年11月18日,云锋金融宣布完成收购香港保险公司之美国万通保险亚洲60%股权的先决条件,正式完成交付。如今的万通保险已经成长为香港保险业不可忽视的新兴保险公司。4.越秀集团收购香港人寿10月9日,广州资产规模领先的国有企业——越秀集团,18亿正式完成了对香港人寿保险公司的全资收购,成功获取香港寿险牌照。

香港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主要通过与多家银行合作的方式销售其保险产品,合作银行包括创兴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华侨银行(香港)以及上海商业银行等。5.腾讯2017年进军香港保险作为全港第一家网上人寿保险公司Blue去年以来被市场熟知,而他背后的大股东之一就是内地互联网巨头腾讯。

2017年初宣布将联手高瓴资本以及英杰华人寿共同发展原英杰华位于香港的子公司,着力发展数字保险。2018年推出香港首家网上人寿保险公司Blue,跟众安人寿类似推出数字化线上保险产品。03香港保险未来可期香港是亚洲最发达的寿险市场之一,产品设计灵活,币种多元,久期长,制度成熟!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资、外资保险巨头云集。

中资企业愿意花大力气布局,更因为香港保险市场有 “看得见的增量”—— 市场需求直接爆发。*2024年,内地访客在港购买的保单保费高达628亿港元,占整体近3成。



可以预见,未来香港保险市场前景大好,也将推动各大保司升级产品与服务。对于内地客户来说,随着中资企业扎堆进入香港保险市场,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0-24 16:31 , Processed in 0.0397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