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回复: 0

京东进军香港保险市场,为啥腾讯、阿里扎堆入局?

[复制链接]

889

主题

889

帖子

26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77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过去的10月,保险圈炸出个大新闻:京东进军香港保险,正式拿到了香港保监局发放的牌照!





这意味着,以后在香港,不仅能逛京东买家电,说不定还能顺手在上面规划保险了。

要知道,京东可不是第一个盯上这块市场的互联网巨头,早在它之前,腾讯、阿里早就悄悄布局,把 “跨境保险” 的版图搭得有模有样。

今天咱们就聊聊,京东为啥非要来香港做保险,以及香港保险到底有啥魔力,能让这些大佬们抢着入局。

01

巨头齐聚香港

其实京东想做香港保险,早有苗头。

早在2022年,它就通过参股的Livi银行,跟中银人寿、富卫保险合作过,相当于提前 “踩点” 试水。

如今正式拿牌,更像是把自己 “零售 + 金融” 的拼图补全了。

就像北京大学朱俊生教授说的:京东这是想把保险塞进自己的服务闭环里,用户在京东买东西、搞理财,现在又多了个跨境保险选项,需求一站式满足;同时,也能借着香港这个平台,为以后拓展海外业务攒点经验。

毕竟,香港保险这块蛋糕实在太诱人了。

2024年光内地客户,就给香港保险贡献了628亿港元的保费,相当于每天都有上亿资金往这里流。



这么大的市场,谁能不动心?

而且香港保险牌照可是个 “硬通货”,有了它就能做多元货币保单、链接全球资产,这是内地牌照很难做到的,对于想做跨境业务的企业来说,简直是 “通行证” 一样的存在。

再说了,京东也不是 “孤军奋战”,腾讯和阿里早就跑在前面了。

腾讯2018年就联合英杰华,搞出了香港第一家纯网上寿险公司Blue,后来又靠微信生态卖跨境健康险,用户一点微信就能投保,别提多方便;今年3月,旗下的赋诚再保险还拿到了长期牌照,布局越来越深。



阿里也不甘示弱,通过蚂蚁集团参股万通保险,借着支付宝的流量做跨境服务,早在2017年就砸了131亿港元,把万通亚洲的香港业务收归旗下,相当于直接在香港保险圈站稳了脚跟。

内地传统的保险巨头,如泰康人寿、平安等,也在积极推进和布局香港市场。



大佬们扎堆来香港,说白了就是看中这里的 “跨境优势”。

一边连着内地庞大的需求,一边通着全球的金融市场,再加上大湾区养老、财富传承的需求越来越旺,不在这里布局,反而显得不够有远见。

02

香港保险的 “底气”

我们先来看一张收益对比图,你就能直观感受到它的长期收益优势:



持有20年,香港储蓄险的复利可达6%,年化有10.36%;

持有30年,香港储蓄险本金增至原来的5倍多,年化15.05%;

到第40年,单利达到惊人的25%,收益是本金的10倍多,可以说是吊打其他固收类产品。

这种长期复利的差距,正是香港储蓄险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一提香港保险,就觉得是 “收益高”,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

2025年上半年,香港长期业务新单保费直接暴涨50%,能这么受欢迎,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优势。



首先是产品设计的灵活性,简直把 “用户需求” 刻进了 DNA 里。

就拿储蓄险来说,产品能支持多达10种货币互转。

家里孩子要去美国留学,就把保单换成美元;自己退休想定居欧洲,换成欧元也没问题,不用再为汇率波动发愁。

保障型产品更贴心,重疾险能覆盖全球的高端医院,甚至提供 “海外医疗直付” 服务,看病不用自己先垫钱,保险公司直接跟医院结算,在内地可很难享受到这种待遇。

更关键的是全球投资的硬实力。

香港的保险公司,可不会把钱只投在本地的楼市和股市里,而是放眼全球做配置。

比如某香港保司的 “1+N” 策略:80%的资产投在投资级债券上打底,保证稳健;剩下的20%投稀缺的私募、另类资产,还找了霸菱这样的老牌机构操盘。

这样一来,就算单一市场波动,比如2024年内地债市调整时,香港保单的收益也能稳稳的。



反观内地保险公司,资产大多困在本地债券和政策项目里,想抓全球市场的机会,难度可就大多了。

而且香港的监管也很 “懂行”,看似管得严,实则给创新留足了空间。

比如2025年出台的储蓄险 “限高令”,要求长期预期IRR(内部收益率)不超过6.5%,看似是 “设上限”,其实是帮市场过滤掉虚高的泡沫,让收益更稳健。

毕竟大家买保险,图的不是一时的高收益,而是长期的安心。

03

比内地保险多的 “神功能”

要是拿香港保险的特有功能跟内地比,不少人会觉得 “像开了挂”。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刚好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多元货币转换绝对是 “刚需中的刚需”。

内地保单基本只有人民币一种选择,要是汇率跌了,手里的保单价值也跟着受影响,只能干着急。

但香港保单不一样,随时能切换币种。



2024年人民币波动的时候,不少客户把保单换成美元避险,一年下来光汇率差就赚了不少。

有些公司甚至支持 “同一张保单持有多种货币”,相当于在保险里开了个 “外汇账户”,灵活度拉满。

无限更改被保人更是财富传承的 “神器”。

内地保单的被保人一旦定了,就改不了,要是被保人不在了,保单也就终止了。

但香港保单能像 “接力棒” 一样传下去:爷爷当被保人,年纪大了改成儿子;儿子老了再改成孙子,保单里的钱能一代代滚下去,还不用交遗产税。



难怪不少企业家把它当成 “家族信托平替”,省心又划算。

还有保单拆分,解决了很多现实难题。

比如夫妻离婚要分割财产,内地保单要么退保分钱(损失不小),要么归一方所有(容易有纠纷),怎么选都麻烦。

但香港保单能直接拆成两份,各自持有各自的权益,保单该增值还增值,一点不耽误。



不过也得提醒一句:香港保险(主要是健康险)采用 “无限告知” 原则,健康状况得从头到尾说清楚,不像内地是 “问啥答啥”。

但只要如实申报,后续理赔反而很少扯皮,规矩一开始就讲明白,大家都省心。

其实不管是京东入局,还是腾讯、阿里深耕,本质上都是看中了 “跨境金融 + 科技” 的机会,想把内地的数字化玩法搬到香港,改变当地依赖线下经纪人的传统模式。

但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用盲目跟风买香港保险:

内地保险在本土医疗、养老对接上更接地气,适合做基础保障;香港保险则更适合有跨境需求、想做全球资产配置的家庭。

至于京东能不能在香港八百多家保险经纪公司里杀出重围?

或许要看它能不能把逛京东的零售用户,变成买保险的客户。

毕竟,能顺便帮你规划保险的 “京东顾问”,想想还挺新鲜的呢!

养老增值规划,欢迎1v1沟通咨询

↓ ↓ ↓


“在看”支持一下吧~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18 18:50 , Processed in 0.1394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