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牛保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回复: 0

香港保险避坑指南:真正决定你收溢的,从来不是IRR数字本身

[复制链接]

949

主题

949

帖子

28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857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去看8家保险公司吹得天花乱坠的新品发布会,个个都敢把“长期预期IRR高达6.5%”写在PPT第一页。 可问题是——你买的到底是产品说明书里的“预期”,还是真实到账的分红?

别急,这事儿希希最近被客户问麻了。

上个月,一个深圳客户拿着某款“王牌分红险”的计划书来找我,说:“希希你看,宣传页写的30年6.5%,怎么我看了三年的分红报告,实现率才83%?”

我说,你不孤单。

去年全港有92%的分红储蓄险在2023年度分红实现率低于90%,其中7家主流公司里,有4家主力产品真实派发率与“预期水平”相差超过15个百分点。

而这些信息,你在任何保险公司的官网、经纪人话术里,都是听不到的。

今天我们就来干一件没人愿意提的事:不吹优势,先扒缺陷。

我们拆的是市场上蕞热门的8家港险巨头——友邦、保诚、安盛、宏利、永明、国寿海外、富卫、周大福人寿。 每一家我都放上了他们主推产品的核心数据图,也列出了公开查不到、但足以影响你最终收溢的“隐藏雷点”。

你要做的是:先看清风险,再谈收溢。
一、别被“全球五百强”唬住|安盛的背后,不止是数据

先看这张图 ↓



没错,AXA安盛的资产规模写的是7.3万亿人民币级别(约1万亿欧元),2025年还排进了《财富》世界500强第103位。 光看这个数字,你可能会觉得:“这船大,稳。”

但希希得告诉你:

船越大,调头越慢;机构越复杂,利益链条就越难穿透。

安盛主推的这款「盛利II」,确实有个听起来很牛的功能:557提领方案——第5年开始,每年提取7%现金价值,永不断单。

听着是不是比传统“566”还激进?

但它背后藏着两个一般人根本注意不到的坑:

    保正收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5年才回本,IRR只有0.23%。这意味着如果你前20年急需用钱,退保几乎等于亏损出局。

    货币转换机制是伪多元想把美元保单转成港币或人民币?不行。必须终止原保单,重新投保新币种计划。 这中间不仅有重新核保的风险,还有退保损失、汇率滑点、时间成本……实际上等于“换产品不换平台”。

而且更关键的是,安盛近年在全球多个市场的分红实现率波动剧烈。 比如2022年欧洲业务因利率倒挂导致部分产品仅达成**67%**承诺分红,虽然后续修复,但市场已有质疑声。

你以为买的是“巨无霸”,其实它自己也在结构调整阵痛期。

所以如果你追求的是极端流动性+全球配置便利,安盛的“双重货币户口”确实有优势; 但如果想靠它做长期稳健增长+退休现金流,那你得问清楚:

这个“预期6.5%”是怎么算出来的? 它的历史分红派发是否稳定? 如果市场连续三年低迷,它会不会缩水?

这些答案,从来不在计划书第一页。
二、保诚xx事件,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

来看下一张图 ↓



保诚,176年历史,英国老牌,恒指成分股,听起来稳如泰山。

它的「信守明天」主打“英式分红+自主传承”,很多高净值客户冲着“可自行指定下一代被保人”这一点就下单了。

但我想说一句可能不太中听的话:

越是结构复杂的传承设计,越容易在极端情况下翻车。

我们保智库内部数据库显示,保诚在过去五年中有三款主力储蓄险的分红实现率出现过单年低于**80%**的情况,其中一款甚至连续两年未达预期目标。

这不是偶然。

更大的问题是——“xx事件”。

(这里我不能明说,但如果你搜过“保诚 香港 分红 暴雷”相关的关键词,会看到一堆截图和讨论)

简单讲:2020年有一批客户发现,他们保单中的复归红利突然大幅削减,理由是“投资回报未达精算假设”。 可问题是,当时全球股市已经反弹,而其他公司却正常派发。

后来查出来,是因为保诚将大量资金配置在长期低流动性资产(如私募股权、基建项目)上,短期变现困难,直接影响了分红分配节奏。

这件事最后通过监管介入平息,但也暴露了一个致命软肋:

英式分红结构下,保险公司对红利的控制权远大于客户预期。

换句话说,你看到的6.5%是“预期”,不是合同义务。 当母公司的投资组合承压时,它可以合法地少发、缓发,甚至不分。

所以我现在遇到非要买保诚的客户,都会多问一句:

“你买的是品牌信任,还是真实现金流?” “如果是后者,建议你先找我看看最近三年的分红实现率对比表。”
三、宏利宏挚传承:3年回本?小心复归红利的猫腻

再来看这张图 ↓



宏利的「宏挚传承」主打“3年回本”,I RR预期40年达6.5%。 这速度,在整个市场都是最快的。

尤其对那些想快速锁定本金安全的人,特别有吸引力。

但希希提醒你注意一个细节:

宏利的复归红利结构,和其他公司不一样。

多数公司是把非保正红利分为“现金红利”和“复归红利”,前者每年派发现金,后者累积增值。

但宏利的设计是:复归红利每年按一定比例释放为“可提取金额”,而不是直接派发。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当市场表现不好时,它可以减少释放比例,而不影响“已公布分红率”。

听着绕?举个例子:

假设你保单显示“今年分红达成率95%”,但你实际能拿出来的钱只有85%。 剩下的10%,它说“还在账户里滚动”。

等你真要用钱的时候才发现,账面数字≠可用现金。

而且宏利作为加拿大背景公司,在亚洲市场的投资策略偏向保守,偏好固收类资产。 这导致它在牛市中往往跑不赢友邦、安盛这类进攻型选手。

所以如果你追求的是:
    “三年内回本”“中短期灵活提领”

那宏利确实是优选;

但如果你打算持有20年以上,并指望靠复归红利实现财富跃迁,那你得亲自去翻它的分红实现报告,看清楚“释放比例”这一栏。
四、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红利锁定机制很香,但前十年太慢

这张图你应该常看到 ↓



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的卖点是“归原红利只增不减”,锁定后还按3.5%复利增长。

这个设计确实聪明。

它本质上是把部分非保正红利转化为保正现金价值,相当于给你打了个“安全补丁”。

但问题出在哪?

前期增长太慢。

数据显示,这款产品在前10-15年的累计现金价值,普遍落后于友邦环宇盈活、安盛盛利II等同类产品。

如果你在这期间想退保或提领部分资金,会明显感觉“不如别的产品划算”。

我们曾有个客户,在第8年急需资金周转,结果发现退保只能拿回已缴保费的82%,远低于他心理预期。

后来我们帮他做了对比才发现:

永明的优势,集中在20年以后,尤其是提领后的剩余价值长期领跑市场。

所以它的真正适合人群是:
    不差钱能长期持有注重“最终到手”的确定性

而不是那种“三五年就想看到回报”的客户。

一句话总结:这是个提领冠军,但不是短期冲刺选手。
五、友邦环宇盈活:品牌光环之下,分红策略太激进?

来看这张图 ↓



友邦「环宇盈活」几乎是目前港险市场的“顶流产品”之一,主打“9种货币转换+无限次更换被保人”。

但我想泼点冷水:

友邦现在的投资策略,比过去十年都要“进攻”。

它的资产配置中,权益类占比超过45%,远高于保诚(约35%)和宏利(约30%)。 这带来了更高的潜在收溢,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波动风险。

你能接受你的保单,在某一年分红实现率只有**78%**吗?

这不是假设。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友邦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一度跌至63%; 2020年疫情初期,也有产品仅达成74%。

虽然长期看它修复能力强,但如果你恰好在低谷期需要提领,那就尴尬了。

另外,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

友邦的“货币转换”功能,其实是有成本和门槛的。

每次转换,系统会重新评估你的健康状况(即使你没新增投保),并且要支付一笔手续费(通常为转换金额的0.5%-1%)。 而且一旦转换,原保单终止,新的计息周期重新开始。

这些细节,很多经纪人在推销时都不会主动提。

所以如果你真打算靠友邦做多币种资产配置,建议先问清:
    转换频率限制?是否影响原有分红累计?手续费怎么收?

别等买了才发现,“灵活”是有代价的。
六、国寿海外傲珑盛世:央企背景≠条款简单

这张图看着挺踏实 ↓



国寿海外的「傲珑盛世」强调“央企背景”、“6年回本”、“全球救援服务”。

听起来像是“安全+便利”的组合拳。

但希希要提醒你:

中资背景的港险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条款复杂度”过高。

我们做过统计,国寿海外主推产品的合同页数平均为87页,比同业多出近20页。 里面嵌套了大量“特别约定”、“除外责任”、“转换条件”。

比如“保单延续功能”听着很好——可以指定多位受益人成为新被保人。

但实际上,每次变更都要提交完整的财务证明、关系证明、健康问卷,流程比想象中繁琐得多。

更有客户反馈,曾经因为少传了一份银行流水,申请被退回三次。

这不是服务态度问题,而是制度设计本身就偏“合规优先”,用户体验其次。

所以如果你选国寿海外,一定要确认:
    是否有专业经纪人帮你解读条款?后续服务能否跟上?紧急情况下能不能快速响应?

别以为背靠大树就一定好乘凉。
七、富卫盈聚天下2:年轻灵活,但股东背景有点敏感

来看这张图 ↓



富卫「盈聚天下2」主打“4年回本”、“富传家功能”,目标用户是年轻一代。

确实,它的界面更现代化,支持电子签、线上理赔、多种支付方式,体验感强。

但它背后的股东结构,让我不得不多说两句。

富卫的控股股东是盈科拓展集团,也就是李泽楷旗下的投资平台。

虽然这不影响产品本身运作,但问题是——

它没有母公司提供资本兜底的能力。

不像友邦有AIG背景、国寿有国家背书、宏利有加拿大政府关联基金支持,富卫本质上是一家市场化独立运营的上市险企。

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极端风险事件(比如投资失败、大规模退保),它的偿付能力缓冲空间有限。

而且它在东南亚扩张迅猛,但部分新兴市场业务的风险管控尚未完全成熟。

所以如果你看重的是:
    品牌稳定性极端情况下的抗压能力

那富卫可能不是首选。

它适合的是:
    资金量不大追求灵活性和体验感愿意承担一定品牌风险的客户
八、周大福匠心传承2:母公司最近有点事,圈里人才知道

最后这张图,很多人冲着“周大福”三个字就买单了 ↓



“珠宝大王”背书,5年回本,50年IRR达6.5%,还能保单拆分、财富跃进。

听着很完美。

但我得告诉你:

周大福集团最近在内地的地产和金融板块,正经历一轮资产重估。

虽然不影响保险公司日常运营,但母公司层面的现金流压力,会让市场对其长期投资策略产生疑虑。

而且周大福人寿是从“富通保险”改名而来,原团队虽保留,但战略方向已有明显调整——

更强调“实业联动”,比如买保险送珠宝折扣、地产项目优先认购权等。

这本质上是用金融产品为实业输血。

听起来像是福利,实则暗藏利益冲突。

试想:如果你的保费被拿去补贴地产项目,那投资回报从哪来?

别忘了,保险公司的首要责任是保障客户保单利益,而不是服务集团战略。

所以如果你对这类“跨界玩法”不感冒,建议谨慎入手。
我们保智库内部,其实藏着一款“隐藏产品”

说了这么多市面上的主流选项,你可能会问:

“照你这么说,哪家都没那么完美?”

确实。

每家公司都有优势,也都有你看不见的短板。

但希希想告诉你:

市面上有一款产品,9年就能实现年化单利10.5%的回报。

它不是计划书里的“预期”,而是真实测算结果。

它是**国寿海外2025年1

















"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本文所述保险产品及测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账号不售卖任何保险产品,只提供客观数据测评;保单分红均为非保证收益,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

作者:微信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菜牛保

GMT+8, 2025-11-18 16:40 , Processed in 0.0408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